第315章 决战沙隆(三)(2 / 2)
只不过这个时候隐蔽在天空中临近云层高度的小型热气球上的孩子们穿下来的信息才让萧轩对这一次自己有可能面对的力量有了一个大致的认知。因此也就在这个时候同样在白天的时候下令展开最简单的工事作业,并逼近到距离敌阵大概半里左右的距离上。
很多法军的军官将领见到这股强敌在原本兵力就处于弱势的情况下还把防御阵型扩散的不小感觉到之意外,不过在这个时候想起之前在白天时遭遇到的那恐怖而猛烈的火力,也多少有些释然了。这些精悍的强敌可能还不知道此时的自己获得了怎样力量的增援,或许依旧是有着不小的信心以为可以在第二天展开突围。
萧轩此时利用亲兵秘密的进行联络并询问道:“快速展开行动的事先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么?”
在这个时候,各个营团那里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很显然,经过几次训练之后的战场实践,做为最优秀力量的志愿左军对这种业务似乎已经并不陌生了。
在经济规模上,即便按照官方汇率计算,1980年苏联的gdp也不过9000多亿美元,不及日本。仅为美国欧盟日本资本主义集团的七分之一,劳动生产率仅为对方三分之一。而当时的中国,即便相比苏联的体量规模都至少有数倍的差距。根本不足以在短期内哪怕将东西方的差距缩小1:2以内。
如果冷战持续下去,还未等中国充分发展起来,东西方之间就很可能积累下难以追赶的科技、军事差距。这些就让连毛本人都对70年代及以后的中苏同盟心存畏惧。
自1957年至1970年,中国国内从内政到外交的一系列错误运动已经耽误了太多的发展建设时间,从而在战略时机上丧失了中苏社会主义同盟在冷战中至少立于不败之地的时间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促成冷战尽早终结、韬光养晦,实际上是死中求活,利用西方文青、民粹、重经济利益的特点,以右转中的巨大政治和经济风险为代价求得活路及长远前景与可能。顺带从中捞取一部分好处。
(本章完)
\t\t', '\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