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伦敦炮击(2 / 2)
登陆之后的第二个早上,围攻伦敦的大军已经做好了总攻的准备,为了避免在炮火下的过多伤亡损失,萧轩却没有下令立即展开大规模的进攻。而是让至少十多名操作小型热气球的孩子们携带者精良的望远镜升到了天空之中开始观察城内守军的情况。
果不其然,在伦敦市中心附近的一片区域内,虽然那些炮手们也利用民房和临时修建的工事进行了一些基本的掩蔽,但还是暴露出了规模不小的炮兵阵地。毕竟上千门中重火炮乃至上万名炮手本身也要占用不少的空间,此外在王城附近也依稀可见很多聚集起来的大军。让萧轩在这个时候多少有些庆幸的是或许是因为装备的数量不是太多,使用也比较谨慎。志愿部队主力在会战中往往拥有侦查热气球辅助作战的消息似乎至今还没有泄露出去,这毫无疑问让队伍以并不算太大的代价取得这远征中很可能是最后或者倒数第二三次大规模的会战以不太大的代价取得胜利提供了一丝可能。
火炮属于不太容易淘汰的装备,冷战以来生产的坦克和装甲车淘汰比例并不大,m109系列各种自行火炮产量多达9000左右,还有不少m110等;加上苏联生产及其他国家生产的各种自行火炮;规模应该在2万左右;而中国大陆两三千自行火炮中122还占明显多数。备用装备大多较落后;
m113系列装甲车生产8万多,大多也没有淘汰,中国步兵战车及装甲车占全球兵力比例应该也不到10%;轻武器,应该也是如此。
总的来看:中国现役军事存量大概全球百分之六七左右的规模;
当然,在军事增量来说:全球每年军火交易额(包括各国国内采购)大概400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中国大陆500亿美元左右的内购,考虑到一些外贸武器价格上的问题,总体上军事增量等同经济比例,大概百分之十几。
从中国大陆的军事目标来看,也是比较明确的:不谋求同经济地位不匹配的军事实力,不搞冷战对抗。但也谋求建立不像历史上那样始终受到本土安全顾虑的军事实力。
中国全部军火与军事装备存量应该在四千亿美元左右的水平
(本章完)
\t\t', '\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