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无情言外别有意,人有私天心可知否(1 / 2)

加入书签

<p style="font-size:16px">春风骀荡,杨柳依依,昆明湖泛起微波,如宣纸上自然的褶皱,揉给半倾在水里的太湖石毛茸茸的绿意。

贤臣的身影从琅嬛台雕花镂空的窗框间次第穿过,停在了当中。缁衣出尘,身姿挺拔,比起湖边爬满青苔的怪异花石,更有适宜入画的仙风道骨。

太子一句《棠棣》就接回了无辜受苦的亲人,正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美谈。大家都受够了昏君的昏庸无道,不会也不敢借此大煞风景提什么废帝,于是顺带得到赞美的,是天子对姐姐一如既往的思念——

天子每年都要亲赴洛水悼念姐姐,这是中州百姓都看在眼里的。

棠棣之歌传遍街头巷尾,很快也到了昭怀太子的忌辰。今年天子照例临水祭祀后,忽然当着同行文武的面,提出要将姐姐的神位祔祭太庙。有许多朝臣并不赞成,碍于当时四面民声欢腾,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得默许了。

朝臣不能反驳,却可以消极怠工。为了装饰这样悖逆礼法的行为,天子特意返聘了一位国老。老臣姓戴名晴,家族世修礼仪,其人年近七旬,历经四朝,官至三公,以佶屈聱牙的厚重礼典在朝上大获全胜。

天子半是真心,半是利用的筹谋,疾风骤雨一样压下朝堂的反对,进一步确定了君王权力所及,也带来了一点震荡的余波。

戴晴为旧主新主舌战群儒,不辱使命,本欲归去,天子爱惜人才,再三挽留。此前君后撤换了弘文馆一半的学士,天子借故,又请这位国老坐镇弘文馆。

戴晴在先帝时几次主掌科举,曾点余浄为探花,是君后的座师;废帝时谪去弘文馆为璟王授业,又是天子的业师,可谓德高望重。这等人物放在弘文馆中,便如一根定海神针,风气为之一正。

戴晴已是这样年纪,虽则老而弥坚,耳聪目明,也不会终日纠缠庶务,除了时常旁听年轻学士授课,更常借机入琅嬛台博览群书,大饱眼福。

“戴师……”余至清在书架间逡巡,看见旧日恩师,正欲行礼,突然又想起自己的身份,于是一边点头示意,一边连忙扶起即将屈身的老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戴晴低声道:“若是要寻凉州地志,在那边的书架最上一层。”

余至清略一踮脚,从很高的书架上取下几本书,笑道:“戴师还是这样消息灵通。”

“北狄新王自诩高帝子孙,素来亲善中原,如今她得势,朝中又要接回宗室子——凉州边市自然要顺势重启。恐怕不出几日就要有人上书奏请了,不必听什么消息也能猜到。”戴晴和学生低声闲谈,对朝政洞若观火。

戴晴抱了几本书,与学生一前一后往外走,顺口解释:“你当时贬谪在外,所以不知——之前废帝要继先帝宏业,续编道藏佛藏,也不知拣选,收拢来的经书泥沙俱下,琅嬛台这部分的书架就有点乱了。近几年终于抽出时间来,正在整理,只是书海浩淼,人手不足,一直拖到现在。”

说到这里,她忽然疑惑:“我记得你少年随山君姊游学,谙熟南北地理,当年太子还要你给弘文馆整理一套地理图志的书目,想必这些书你都烂熟于心了,恐怕很久没到过这间书室吧?这时来取……哦——”

戴晴一瞬间猜到了答案,打趣一样看了学生一眼,含笑不语。

老师猜到这是给天子取的书,余至清也与有荣焉般笑起来,说:“执政者治大国如烹小鲜,处处小心留意,是故学无止境。”

天子素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政宽和,施政谨慎。凡有政令,前后一定反复思考,处处留心,务必尽善尽美。他少时喜欢地理,对九州风土有所了解,如今朝中筹备边务,又觉从前所知太过简略,主动要求经筵进修此节。恰好此事又是余至清的专长,教材和课程自然都落在了他身上。

戴晴笑眯眯听了,道:“陛下好学不倦,君后也不逞多让。听闻君后有一次卯时就来琅嬛台借礼仪部,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少时对礼仪惫懒的人,侍奉明君以后,也被执政者感召。嗯……学无止境,说得真是不错。”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余至清仍记忆犹新。那次天子以祭祀为由,要修身祭斋,他只得以国事为重,冷冷清清独居宁德宫月余。某夜忽然无意得知祭祀之事本不存在,他不知陛下执意分居缘由为何,虽感觉天子依恋一如往常,仍是茫然不解。次日起身,天子尚沉沉安睡,他却心烦意乱,干脆一早来借书读,只想尽快找个答案。

他以为,这事从头到尾跟好学没半点关系,只能尴尬回应老师的称赞:“礼仪之道,博大精深……学生其实没看懂多少,最后多亏陛下答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戴晴稍有惊讶:“陛下在潜邸就好学,如今在宫中也能教学相长了,甚好,甚好!”

说话间已出了藏书室,戴晴道:“既然说消息灵通,老臣也不能白得这个赞誉。朝中先前奏请充实六宫,后来不了了之,很有一些人私下说君后忮忌偏私,意欲专宠于前。”

余至清摇摇头:“天子家事,又跟旁人有什么关系。小人诽谤,无足轻重,何足挂齿。”

戴晴知道这些人姓甚名谁,又是出于何等心思,当事人懒得追究,她也只是看了他一眼,说:“曾母投杼,流言可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陛下英明睿断,岂会轻信流俗之言。再说,天子宠信谁,也不由流言决定。”余至清语气十分笃定,既笃定天子的圣明,也笃定天子的爱重。

明明从前是个耿直坦率的贤臣,这话说得,真有几分恃宠而骄的意思。

戴晴又看了他一眼,道:“陛下很重感情,心肠也软,总挂念着故交亲友。你是社稷功臣,又是原配正宫,不管有无君王宠信,境况总不会坏到哪里。只是……我先前以为旁人说你偏私是诽谤之言,现在看来,竟是空穴来风,事出有因。”

“戴师,”余至清以为这真是不白之冤,“这又是从何说起!”

“你且说来,宫中除了太子,再没有过婴啼,原因何在?”

“陛下身系家国,岂能弄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如此,似乎言之有理。”戴晴道,“只是,莫非圣眷就只能顾念一人吗?”

余至清知道自己有私心,也不惮于明言,理直气壮道:“不过是和陛下曾有鸳盟,愿效王相一生一世一双人而已。”

戴晴看着窗外倒在水里的太湖石。那是先帝引得民间怨声载道也要运进宫的奇物,哪怕后来先帝失势,也没忘记从这些东西里千挑万选,大费周章搬去别宫。一朝换了天子,这些奇石就失了宠爱,随意抛在各处。

石犹如此,人何以堪?

能遇到天子这样念旧的君王,毕竟是难得的幸事。

她叹了口气,道:“唉……你也说了王相,王相的处境,难道还不足为鉴吗?”

前朝宰相王舜与爱侣成婚时,海誓山盟,一时传为美谈,只因不幸丧子,爱侣因帝位需亲子继承,背约广充六宫,最后一对有情人闹得下场惨淡。人皆以为憾事。

阴阳造化,顺天应人。天下多以自然为美,不必强求子息繁盛,名士更多有不婚者。唯独皇室总以为多子多福,便是畏惧精心培养的继承人死于非命。

“和安一向健康稳重……再说,为了规避一个风险去冒另一个风险,学生以为并不可取。”余至清明白老师的未尽之言,认真反驳。

天子子息不足,其实朝臣和天子都怕有什么变故。余至清心里知道,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或者说,很有道理,但是,朝臣会担忧太子幼殇,君后也会担忧天子折寿。他以为,与其期待一个不知贤愚的孩童,不如先保证明君健康长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只因天子身系家国,顾念情人身体胜过顾念国本稳定,也就变得合情合理。而出于私心坐视六宫空置……他知道不对,但和天子有言在先,史书的先例也多,言而有信也算不上错误。

学生如此固执,戴晴没有多言,顺势绕开了话题:

“王相起誓时,不会想到后来独子误饮毒酒罹难。太子去洛水时,大家也没想到她会一去不回。孝献太子,昭怀太子,都是聪明灵秀的人物啊,奈何人心难测,天不假年!我见如今太子这样聪敏,心里真是又高兴,又担忧……”

昭怀太子落水失踪,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至今众说纷纭。孝献太子却实实在在是因乱臣贼子的阴谋丧命,宫中讳莫如深。甚至,先帝的崩逝也极为蹊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