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以大明养朱家(1 / 2)
“好,好啊,不愧是我老朱家的种,就应该有这气性!”
四子夺位朱元璋忍了,毕竟朱允炆这小子做得太过,皇叔还在呢,就想着夺权了?这轮到谁身上谁也忍不下去啊。
而且,四儿子也算是好皇帝,那什么永乐盛世就是最好的证明。
“哈哈,英儿你说的对,等朕百年之后,就把不和亲、不赔偿、不割地、不纳贡写到祖训中,哈哈!”
祖训?我的亲爷爷啊,你是不知道你的祖训坑死了多少朱家子弟,因为祖训中是这样说的:
其中之一条是说大明政府要善待朱姓皇族,本意是好的,朱元璋辛辛苦苦地打下了江山,自然也就想着子孙后代可以跟着他一起享福。
所以,为了自己百年之后新上任的皇帝不亏待朱家人,朱元璋特意地写下这么一条祖训。
而且还要求每一个朱姓子孙,都不能外出谋生,也不能自己外出谋生,必须要明政府养着。
于是,每年,户部除了应付大笔的军饷、朝臣俸禄以及灾害赈灾之外,还要每年给朱家子孙拨一大笔白银白白养着他们。
随着一代代帝王的更替,朱家子孙越来越多,一个个惊人的记录就这样诞生,特别是明弘治五年的山西庆成王朱钟镒一脉最为突出。
按着当时山西巡抚的奏章描述,朱钟镒共生育了94名,他的儿子们则是生育了163人;孙子们则生育数量达到510人。
按着这个比例,每一代,朱家子孙都会在前一代的数量基础上增加百分之五十之多。
明朝两百七十多年,朱元璋一人的子孙就已经繁衍接近一百多万人,这数量简直就是恐怖。
巨增的人数使得户部的负担越来越重,即使大明随着时间的发展经济越来越好,但一个朝廷也养不起这么庞大的家族。
宦官、士大夫以及各代皇帝的骄奢淫逸,在种种的矛盾下,这条祖训自然也就引起了不满。
慢慢地,不仅是朝廷,就连同一血脉的皇帝也开始了敷衍。
既然白银不足了,那就索性直接给画个底线,每年就这么多钱,咱轮着领钱。
要是还不行,那就给他们发大明宝钞,反正大明宝钞也是大明朝正规的货币,只要按时给这些人发一定的数目也就算是遵守了祖训。
至于大明宝钞有没有贬值,还能不能花出去,这就不是当政者该思考的了。
于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朱家旁系彻底地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祖训规定,不能种地,不能经商,不能科举,又因为他们姓朱,后世的皇帝们也不让他们从军。
俸禄,俸禄没有;出路,出路没有;
这些人为了活下去那真的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什么隐姓瞒名,什么堕入空门,甚至还有的故意犯罪,为的就是能被抓进大牢吃上一口饱饭。
更有的,因为后代人数太多,朱元璋规定的族谱早就用完,更多的宗室子弟,出生之后连一个正规的名字都没有。
可悲可叹,这就是典型的了祖宗坑死了子孙事例。
“那个,爷爷,孙儿觉得,祖训还是撤了比较好。”
犹豫间,朱雄英还是将心里思考良久的话说了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