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七步成湿_第154章(1 / 1)

加入书签

('

杨修知晓后,照例嘲笑了曹植一番。他将之告诉郭嘉,见得后者微微一笑,并不言语。

建安十七年四月,曹操回许昌,曹植跟随。

他离去拜别卞氏时,卞氏大怒道:“曹老四,你先前一走八个月,八月只有一封写给你媳妇的家书!若非是你媳妇拦着为娘,娘早在你回来那天便骂你了!如今并未入朝为官,怎么也如你二哥一般忙?你媳妇都要生了,怎么不陪陪她?”

曹植目光闪了闪,半晌露出一个歉然的苦笑。

崔氏看了他一眼,心中失望,面上却是敛眸一笑:“叔叔曾教导儿说,男子汉大丈夫,当以事业为重。母亲,所以儿不要紧。”

卞氏拍拍她的手,叹了口气:“怀胎十月的辛苦,母亲再知晓不过了!你就是太懂事了,令母亲心疼啊!”

崔氏笑意愈深。她面上有着浓浓的感动意味,终究是依着卞氏肩膀,温柔道:“有母亲疼人家,儿才不要他疼呢。”

卞氏终于是被她逗笑了,点了点她的鼻子:“你啊,老四这一辈子定会被你惯坏的!”

离开时候,曹植终于是忍不住对她说了一声:“……对不起。”

崔氏整个人僵硬起来。她说:“对不起什么呢?”

曹植目光闪烁。

对不起什么呢?

是对不起从前对你的冷淡,还是对不起他对另一人的喜欢无法挪到你身上,抑或对不起你本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女人,却要被我辜负呢?

曹植疲倦闭眼。

崔氏很好,太好了。但是曹植,依然不甘放弃那个人。

……那个追逐了那么久,直至现在依然无法平视之人。

崔氏怔怔瞧着他面上倦怠。片刻后,她才组织好了语言,缓缓道:“事实上,妾身见到夫君的那一刻,夫君非但烂醉如泥、口中还模糊唤着什么人的名字。妾身知晓,夫君心中有人。”

曹植瞳仁骤地一缩。

他敛眸淡道:“你可还记得,我唤了谁的名字?”

崔氏微笑道:“妾身没有听清楚。”

曹植顿了顿,定定瞧了她许久,然后道:“所以?”

“所以,妾身也告诉自己:既已嫁与夫君,那么千万莫要嫉妒,莫要惧怕,也莫要奢望。”崔氏继续道:“所以夫君要走,妾身纵想留下夫君,也决不会开口干预。相反,无论夫君做出什么决定,妾身都会支持。”

曹植面上终于有了一分动容。

他像是第一次认识这个聪慧善良的女子,仔仔细细的

事实上曹植对女人并无任何排斥的,方成亲时哪怕茫然,对崔氏也是极好的。但这种好决不是喜欢,反而有些像愧疚。

这些,崔氏都明白。

“妾并不怨夫君,”许是曹植的目光太过专注,令她产生了些许错觉,她的脸庞染上了些许绯红。她这般说着,无论心中是苦涩也好,无所谓也罢,面上都是无懈可击的温顺娴淑,“其实妾身说这些话,也不过是想着,也许妾身不争不怨,夫君的这一辈子反而能记住妾身。”

曹植沉默许久。

他终究俯身抱了抱崔氏,轻而缓道:“我既娶了你,这一辈子便是我的责任,曹植决不会有半分推脱、遗忘。你……放心。”

四月中旬,众人回许昌。

不久,天子下令,命曹操朝觐见时赞拜不必唱名、入朝不必趋走、带剑着履上殿,如高祖时萧何旧事。

时百官恭维,唯有荀彧道:“丞相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当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话语方落,原先有如闹市的大殿,瞬间一片死寂。

曹操淡淡凝视荀彧,久久无言。

这一日下朝时,曹操握着荀彧的手,一步一步往前走。两人走的很慢,甚至一旁尾随他们身后的人,也都放慢了脚步。

荀彧已老了,快走不动了。但曹操身体健康,甚至常年出征在外,决不会像他一样走的慢。

这些年来,他已很少拉着他的手,一起前行了。今日,也恐怕只是最后一次。

他忽然就想到,很多年以前的他们亦是如此步履维艰的。他最初投奔曹操,与他深谈之后,曹操喜出望外,甚至对左右说“荀彧,吾之子房”。

——那时的曹操是何等的高兴,那时的自己又是何等的满足?

他却从来忘记了,历史的最后,是刘邦将过往功臣赶尽杀绝。唯有张良一人退守幕后,才避免被赶尽杀绝的下场。

但是他荀彧,如何退呢?

多年前汉室王朝式微,董卓霍乱朝纲,于是天下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然而这其中大多人只是为一己私欲,哪怕推翻董卓,亦不过是谋朝篡汉的第一个步骤……

汉室天下,如何方能不易主呢?

他去过袁绍麾下,找过韩馥,最终方才选择了曹操这位不世英雄!

然后,长达三十年的尽心辅佐。

兴平元年曹操征陶谦,他费尽心机保持粮草供给;张鹩反叛,他率军坚守,保曹操大营不失;官渡大战军心动荡,他劝曹操坚守待变,连夜与曹操送去大量粮草和军械以解燃眉之急……

他与曹操,共患难、同甘苦。也曾意见相左,彼此之间却始终心意相通。曹操甚至曾玩笑般叹息说,“荀彧啊荀彧,你怎么就把我的心琢磨的这么透呢?万一哪天你不在了,谁还能明白我的心思呢?”

他们之间是好友,是知己,是兄弟。

他却忘记了,更是君臣。

荀彧想要借助曹操之力恢复天下秩序,想要恢复汉室王朝统治。所以他献计令曹操“迎天子于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他却从未想到,时至今日曹操早已变了,变成想要建立另一个王朝,另一种秩序!

于是他当年的计策,真正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是他错了么?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