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人体冬眠中心(1 / 2)

加入书签

第141章 人体冬眠中心

“时间太紧了,我研发的是一维超导材料,它没办法直接替换电池的电极或者电解质。

因为它只有一条超导通路,这条通路你可以理解成一根很细的线,电子在里面流动没有阻碍,它应用在电池上需要克服很多现实中的困难。

如果它是一个面,也就是二维的常温超导体,那么我们能直接应用在电极上,这样的超导电池能表现出你刚刚所期望的那些特性。

只是概念车的话,明年年初还有四五个月的时间,是来得及的。

但是一维超导体,它想应用在电池上,现在还在预研究阶段,没有那么快。”

陈元光站在专业角度给了自己的看法,雷君在电话那头的语气显得有些失望:“好吧,看来是我的构想无法起到作用。”

雷君身为顶级的营销大师,能第一时间捕捉到每一个营销机会,之前第一代小米mix让他深知酷炫的概念性产品能给整个品牌调性起到多大的帮助。

第一代mix在小米发展过程中为小米带来了巨大红利,只是最后小米自己把mix这个产品条线做死了。

电动车是汽车更是电子产品,给目标用户一个正确的品牌定位至关重要。

本身小米汽车这一次就打算定位高端,搭载全球最先进技术的概念车,即便挂上小米的标志,也比保时捷高档。

这就是技术带来的自信。

陈元光很清楚雷君的想法,他说:“师兄,你完全可以提概念,超导肯定是能应用在电车上,伱可以制作概念车,到时候发布会的时候拉上去溜溜。

概念车暂时无法量产不是很正常么,然后说常温超导技术搭载的超级电池还在研发,研发成功后第一时间会用在概念车上。”

雷君恍然大悟,不管有没有先把牛皮吹出去再说:“元光,你说的太对了!

我们本身这次就打算给一些合作伙伴,像小米手机、小米汽车上下游供应商、合作的自媒体等等,发普通版和ura版两种版本的f码。”

f码是指优先购买权。

“我们可以把概念车的优先购买权混在这些f码里面,到时候搞个抽奖,抽到的可以预定概念车,最后交付的时候还能再宣传一波。”

雷君丝毫没有考虑过拿到f码的用户不配合的情况,都是小米的合作伙伴,以后还想不想合作了。

“概念车、f码、抽奖、后续交付,这是一整套的流程,能最大程度把概念车给宣传出去,进而建立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

雷君对ura很有信心,认为这将会是最好开的电动车,有ura和概念版两大利器,何愁小米汽车高端不成。

“元光,目前小米汽车还在走备案流程,等发布会开完我送一辆到绵阳来,到时候你试试再提点意见。”

陈元光提醒道:“要是很久才研发成功怎么办?比如拖个三年五年的。”

雷君说:“没事,拖的越久越证明科技含量足啊,预定概念车的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又不是普通消费者,他们不存在催我们这一说。”

“甲甲,人体冬眠对压力大管用吗?

我最近感觉精神压力很大,老是失眠。”

李希音在和林甲讨论这个问题之后,林甲把她带到了光甲科技在申海建的人体冬眠中心。

这也是光甲科技在全球范围内唯一一家自营的人体冬眠中心。

李希音和林甲走在中心所在的园区内,该区域位于mh区,就在华山医院西院的对面,之前叫虹信医技中心,现在改名人体冬眠与前沿冬眠技术研究中心,只对外提供冬眠服务。

林甲说:“从临床数据来看,短期能够缓解你的失眠症状,但是长期来看,得解决内因,如果内因不解决,失眠还是会复发的。”

李希音问:“没有副作用吧?”

她对于人体冬眠技术还是比较谨慎,虽说在国内社交媒体上看不到人体冬眠技术的负面报道,但她在国外媒体上可看过不少,尤其最近这半个月。

林甲自然知道对方担心什么:“外网的报道都有失偏颇,他们压根拿不出证据,无非是想阻挠人体冬眠在全球范围内的获批上市。

目前我们的人体冬眠已经在国内、东南亚、南美等多个区域审批通过,我今天带你去的是我们和华山医院共建的人体冬眠中心。”

虽说人体冬眠已经拿到了销售许可,毕竟还没有大规模铺货。

和各地医院的谈判,包括收款方式,是一次性买断设备,光甲科技卖人体冬眠设备;还是说卖服务,医院提供场地,光甲科技从人体冬眠设备带来的收入里抽成。

很多商业上的细节还没确认,导致目前国内除了这家暂未对外开放的人体冬眠中心外,没有其他地方能提供人体冬眠服务。

目前整个人体冬眠中心还没有正式营业,只是预营业状态,林甲带李希音过来体验一下。

李希音问:“华山医院?你们和华山医院一起收购的这栋楼吗?”

林甲摇头:“不,里面一些医生和护士是华山医院提供的,包括后续人体冬眠相关数据采集,前沿课题,也会由华山医院的参与。

他们更像是长期合作伙伴。”

“我在财经新闻里看到过,新闻里说你们花了5个亿买下了华山医院对面的那栋楼。”李希音感慨道:“真有钱啊,现在这个形势下,还会花钱买楼买地的企业是真土豪。”

林甲微微一笑:“你说错了,是5.5亿。”

“土豪,包养我吧,我打算自己出来做自媒体公司,你要不要投一点?”李希音问。

林甲没有感到意外:“怎么,考虑清楚了吗?”

李希音点头:“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我没办法再两头兼顾了。

自媒体这边尽管我请了人,但是还是要花我很多精力,毕竟出镜、联系采访对象、内容准备和审核这些还是需要我亲力亲为。

而公司那边因为知道我在做自媒体,总是会有看不惯你的领导,你没做好,他就会把原因归结于你干私活,没有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