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那啥无题(2 / 2)
不过有别的势力插手,陈景恪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就决定见一见张宇初。
那么能和伊教相争数百年的基教,肯定也不遑多让。
这几天张宇初一直守在大门外,风雨无阻。
“这个法子叫阶梯性收税……”
???
“未来必然会有无数人涌入,也会有很多新思想传入,就如当年的佛教东传一般。”
大明一反常态制定了这条规定,实在太突兀了,没有任何先例。
将当前佛道干过的丑事泄露出去,这真不是他的手笔。
“你不错。”
事实上,对于事情演变到这个地步,陈景恪也有些惊讶。
一直对此事不置可否的老朱突然发飙,将弹劾的人狠狠的训斥了一顿:
“气运之说虚无缥缈,什么时候可以凭此定罪了?”
“或者我问的更直白一点,你们有几分把握能存活下来?”
儒家那边也知道事不可为,选择了收手。
在这一点上,佛道两家都远远不如。
毕竟他只是想敲打一下佛道,并不是真的想让他们死。
窃取国运什么的,毕竟太过于虚无缥缈。
“未来大明的脚步会走向更远的地方,你们也不能落后太多。”
“秦朝之后的朝代国祚短,是因为无法抑制土地兼并。”
而且只有悲剧才更容易被人铭记。
张宇初振奋的道:“我道教绝不会让朝廷失望的。”
——
很多人一直在关注着张宇初,当发现他进入陈府,就知道事情告一段落了。
陈景恪颔首道:“是的,百姓多不识字,没兴趣听大道理。”
张宇初震惊不已,作为竞争对手,他太了解佛教的强大之处。
谦虚了一句,就趁机说道:
“陈伴读谬赞了,愧不敢当。之前多有误会,请多包涵。”
为何还要打压佛道?搞的人心惶惶的。
张宇初下意识的点点头,等反应过来,连忙解释道:
道统之争没什么好说的。
原著里主角去亡灵界,碰到的是一个落魄乐手。
“若朝廷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天下人理解,那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不能遗忘先辈的贡献。
故事的着眼点,始终就在黄泉界。
在华夏这种规定从未出现过。
张宇初显然是了解过这些的,谨慎的道:
“二教能兴盛,自有其优秀之处,然其不允许祭祀祖先……不适合大明。”
“至于你们理不理解朝廷的意图,都无所谓。”
没那么多精力去算计佛道两家了。
“事情不能只靠朝廷,你们自己也要变得强大起来,才能确保道教繁荣昌盛。”
是個大圆满结局。
陈景恪停顿了一下,给他反应的时间,然后才继续说道:
“我华夏文明早晚要和西方二教发生碰撞,到那个时候,你们将要直面这两个敌人。”
“不会将未经朝廷允许的宗教,视为邪教加以打击。”
少年和落魄士兵没有任何现实关系,他们的相识就是一场偶遇。
之前大家都以为,这条规定是为了安抚佛道两家。
能见缝插针给两家来这么一下子,已经很不容易了。
“只要你们能按照计划,做出改变就可以了。”
“西域、辽东、朝鲜国、日本、南洋诸国……对道教来说都是空白地带。”
他就将阶梯性收税解释了一下,然后问道:“诸卿以为此法如何?”
陈景恪说道:“那你可知,西域已经是伊教的天下?”
还特意修改了两个主角的关系。
“你们都以为朝廷建立宗教司,是为了管理佛道。”
“朝廷自然会帮你们,否则也不会建立宗教司。”
佛道两家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毫无办法。
最后的大结局他也做了修改,没有大团圆,一切都还是发生了。
这还不算完,不知道是谁,将当前佛道两家干过的腌臜事情,也全都捅了出来。
只有让读者感受到了深深的遗憾,才能强化他们对祭祀的认识。
“大明已经打开国门,主动与世界交流。”
关键是,在朝堂已经有官员开始拿此事做文章,试探朝廷的态度。
陈景恪并不意外这个答案,但他想要的并不是这个回答:
不过他们也不失望。
陈景恪这才上下打量了他一下,说道:
“你觉得以现在佛道的情况,能有几成胜算?”
这个故事的创意,在前世都算是可圈可点的。
陈景恪问道:“现在知道问题在哪了吗?”
被一个比自己年轻十余岁的人如此夸奖,张宇初却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
只要不是反朝廷的宗教,传播都是自由的。
那个落魄小兵代表的不仅仅是他本身,还是无数被历史淹没的先辈。
没想到连佛教都只能坚持两百年,就被彻底取代。
更何况现在朝廷风向转变,他们自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这让他对伊教的侵略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张真人以为,未来道教要如何自处?”
不过,当听说陈景恪要见他,立马就精神一振,健步如飞的跟在管家后面进入府内。
没想到佛道背地里竟然干了这么多邪恶勾当,亏我们还将他们当神灵代言人。
陈景恪就对其进行了中国化,并且强化了祭祀祖先的概念。
过了好一会儿,福清才红着眼睛说道:
这么做也顺便给百姓,介绍了一下华夏历史名人。
“夏商周国祚绵长,是因为井田制限制了豪强兼并土地。”
见好就收。
所以在故事里他特意添加了,主角去拜访华夏始祖的剧情,还让各种历史名人跨时空大乱斗。
尤其适合推崇祖先崇拜的华夏族群。
指望一棍子将佛道两家打死,那是不可能的。
“虽然这么想也没错,可朝廷真正的目的,是帮你们抵御外来宗教的冲击。”
但原著是个西方故事,里面很多细节不能照搬到大明。
“轰……”不出意料,朝廷瞬间炸开了锅,群臣纷纷反对。
“陛下三思啊,此法一出,恐天下人心动摇啊。”
(本章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