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造体系(1 / 2)
('后来?
那人说道“当时大家很震惊,不过并不相信他的话。”
“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一点风声都没有。”
众人不禁点头,开国皇帝打天下的时候,为了拉拢人心都会给出一些许诺。
比如裂土封王啊,比如什么共富贵啊之类的。
但这种公开的承诺,不可能没有一点风声传出。
大家确实没有听到过任何此类传闻。
大概率是那个人酒后吹牛不打草稿。
不过,敢吹这样的牛,是真的找死啊。
那人继续说道“他酒醒之后,也说自己是酒后失言,还上书请罪。”
“幸好今上仁厚没有治他的罪,只是罚了半年俸禄略作薄惩。”
敢公开宣称要裂土封侯,这是妥妥的死罪。
只是罚俸确实是薄惩了。
他特意强调是今上,可见也是认为,换成朱元璋在位,这个大嘴巴勋贵大概率是要没。
众人也都非常认同,不禁连连称赞,皇上仁慈啊。
今上登基,真是天下人的福气。
话题很快回到事情本身,那名勋贵被惩罚之后,关于分封的事儿也就没什么人提了。
后来倒是又出现过几次传言,但大家都认为是那个大嘴巴勋贵酒后失言的后续。
前世信息爆炸时代,好多古早话题,都能被人翻出来二次炒作。
更何况是信息闭塞的古代,有人几个月后才听说这件事情,就当成新闻私下传几句很正常。
但这些传言都没有掀起什么浪花。
当然,谣言之所以没有传开,很大一個原因是不敢传。
别的谣言也就罢了,这种列土封疆的谣言,真要追究起来所有说过的都要受罚。
在皇权时代,尤其是在拥有锦衣卫的大明,没人敢乱传这一类信息。
此人并没有说酒后失言的勋贵是谁,大家也没有追问。
都是有志于科举的士子,谁都不想还没步入官场,先得罪一个位高权重的勋贵。
当然,大家自己私下去打听,就和他无关了。
不过这件事情大家也都是当成趣事来听的,没人认为太上皇曾经许诺过分封。
更没人将这件事情,和报纸上刊载的文章联系在一起,只以为是巧合罢了。
在八卦了一会儿之后,大家就继续讨论大华夏概念以及南洋分封。
毕竟这关乎他们的科举成绩。
就在众人讨论的不亦乐乎的时候,只见楼上走下来几个人,其中一个正是洛下书院的算学先生方广津。
他对身边的二十余岁青年说道“伯允,真不准备参加科举了?”
其他人也纷纷劝道
“学习这么多年,不试一试你甘心吗?”
“是啊,行与不行,试上一试又何妨。”
“至少对自己是个交代,以后回想起来也不至于后悔。”
酒楼其他人都诧异不已,听对话好像是这个年轻人要放弃科举,他的朋友都在劝他。
这……还剩下三个多月就考试了,人也已经到京城了,为何不试一下?
大家倒也没有轻视他,有资格参加京考的,那都是获得举人身份的。
举人身份有出仕的资格,属于已经完成了阶级跃迁。
比如海瑞,就是举人出身。
刘伯允倒是非常洒脱,说道“谢方先生、诸位同窗的好意,然自家知自家事。”
“我的成绩并不好,几次预考都排在末尾,参加科举不过是自寻烦恼。”
所谓预考,就是模拟考试。
古代有正经老师教的,一般都会拿历届真题做模拟考试。
方广津说道“预考和正式考试有很大区别,不能因此就盖棺定论。”
“你去参加科举,未尝没有胜算。”
一旁的吃瓜群众恍然大悟,原来是算学生。
然后有见多识广的认出了方广津的身份,让在座的人都忍不住肃然起敬。
盖因他不但是洛下书院的先生,还是算学研究班的核心成员。
众所周知,科举被理学把持,但算科除外。
这个科目是国子监算学班在负责,而算学班几乎都是陈景恪算学圈子的成员。
相当于算学圈子掌握着算科考试。
以方广津在算学圈子的地位,约等于算科士子都是他的门生。
计官群体掌握着户部、金钞局,等于掌握着国家的钱袋子。
现在因为改革,因为量化管理,计官又开始掌握各个衙门的钱袋子。
随着计官群体的壮大,方广津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虽然没有出仕,但其影响力超过许多朝中大佬,谁见了他都得给几分面子。
眼前的这群考生,可不敢在他面前失礼,说话的声音都压低了许多。
同时大家也对刘伯允好奇不已,这位是什么人?
让方广津如此重视,还要亲自来劝。
对于自己成为众人目光中的焦点,刘伯允表现的非常淡定,说道
“院长经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必要死磕科举。”
“只要用心去做,不管做什么都能发光发热。”
见他把陈景恪都搬出来了,方广津一时间有些无语。
院长那是为了宽慰你们,不想你们有太大压力,你怎么还当真了?
不参加科举你怎么做官?
刘伯允似乎猜到了他的想法,说道“出仕的事情我已经想好了,我是举人,可以直接出仕。”
“我老家是云南的,那边缺少人才,尤其缺懂算学的。”
“我家乡县的府君,得知我跟随先生学习算学,且获得了举人身份,数次邀请我回去造福乡里。”
“只是以前我学业不精,怕坑害了乡里没敢答应。”
“现在总算是勉强将先生教的东西学会了一二,自觉有能力担当重任,所以决定回乡。”
“府君可是许诺了我户房主事之职,这起点比大多数进士都要高了。”
大明地方衙门的机构设置,模仿了中枢六部,设置了六房。
户房掌管一县的钱粮物资,类似于现在的财政局局长和仓储部负责人。
对普通人来说,这个起点不可谓不高。
大明科举改制之后,进士有两年的观政期,在这期间他们只能干最基层的工作。
就算两年后吏部正式授予官职,一多半人也只能担任乡长一类的职务。
起点也远不如他这个户房主事。
但方广津却依然不满意,说道“举人总归低人一等,将来升迁也要看人脸色。”
“想迈过五品的门槛更是难上加难……”
一二三品为高级官吏,布政使、六部侍郎、尚书等以上的职务,全都是这三个品级的官员担任。
四五品为中级官吏,中央各衙门的主要负责人,州府的知府、推官等,一般都是这个级别。
六七**品就是低级官吏,乡长、县令、下等府的知府等等,都是这个级别。
上中下之间的门槛很高。
九品官靠熬资历就有机会成为六品,但没有突出政绩或者贵人相助,绝无可能跨过五品。
进士比非进士,更容易跨过这道门槛。
想成为高级官吏更麻烦,不是光有政绩就能办到的。
目前默认,要么是勋贵有功绩在身,要么是进士出身。
在这个前提下,还要有足够的政绩才有可能。
方广津劝他考进士,显然是寄予厚望的。
刘伯允心下非常感动,但又有些好笑
“我的先生啊,就算是进士出身的人,又有几个能跨过五品门槛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