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不要寄希望于敌人愚蠢(2 / 2)

加入书签

在安西这种地方,已经足以左右局势平衡了。

帖木儿必须考虑,他和脱脱迷失开战,会不会被秦国偷家。

而且黑羊国的卡拉·优素福也是雄心勃勃,一旦帖木儿帝国露出破绽,他不会介意扑上来啃一口的。

还有其他的一些势力,也是虎视眈眈。

只能说,帖木儿的霸道,让四周全部都是敌人,没有朋友。

他要是一直强大还没什么,一旦虚弱必然会被群起围攻。

所以,他必须要先甄别清楚,谁才是最想要他命的人。

合纵连横的道理,不只是华夏懂,外族也一样懂。

朱樉表扬了众人几句之后,继续说道

“不知道谁才是最主要的敌人,必然会被人前后夹击。”

“如果不出兵,这两年的筹备就成了笑话,作为安西霸主他威严何在?”

“所以,现在帖木儿等于是被架在火上烤。”

“生病就是最好的借口。”

“如果有人跳出来,他就打跳出来那个。”

“脱脱迷失也好,我们也罢,亦或是别的对手……”

“谁先对他出手,他就和另外几家媾和,然后集中兵力打先跳出来的那个。”

“如果没人跳出来,他就以生病为由罢兵,然后休养生息。”

“等实力更强了,分辨出谁才是最主要的敌人,再出兵也不迟。”

“而且还能趁此机会,将国内有异心的人清理一遍。”

听完他的分析,众人都露出深思之色。

确实是这么个道理啊。

帖木儿征战一生,更大的困局都不知道面临过多少次,都安然度过。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因为敌人多,就忧虑成疾?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朱樉后面的分析。

在局势一团迷雾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不动。

就好像是一条蛇,盘在地上防守的时候,才是它最危险的时候。

现在帖木儿一病,局势瞬间反转了。

不再是群敌环伺,而是他反过来猎取敌人了。

当然,他的敌人也可以联合起来攻打他。

可是就安西这些国家,还不如当年的山东六国呢。

指望他们团结起来,还不如祈祷帖木儿喝水呛死来的靠谱。

所以,面对当前的局势,大家都有些束手无策了。

柳芸娘似乎想到了什么,连忙说道

“是否将这个消息通知晋王?”

虽然晋王有大明为后盾,不怕和帖木儿硬碰硬,可也没必要头铁不是。

朱樉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说道“马上通知大明,告诉他们延缓西域战略。”

李芳忧心的道“从这里传递消息回去,需要数月时间,恐怕来不及了。”

朱樉说道“之前和老三的约定,是等帖木儿出兵攻打脱脱迷失,他再出兵西域。”

“现在帖木儿按兵不动,以他的才智必然能想到出了变故,不会贸然出兵的。”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尽快将局势通报给他为好。”

柳芸娘立即就派人去河西报信。

此时的秦国,早就和大明建立了稳定的陆上信息传递渠道。

从安西传递消息到河西朱棡那里,走陆路比水路还要快好几倍。

现在只希望朱棡能察觉到异常,更改原计划,不要对西域出兵。

对局势有了准确判断,众人心中都轻松了不少。

但根本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汤軏苦恼的道“如果帖木儿一直不出兵,我们要如何破局?”

朱樉笑道“他不动我们也不动,看谁先沉不住气。”

徐膺绪赞同的道“大王高见,时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我秦国只会越来越强,明年我们只汉人人口就能达到五十万。”

“燕国那边也进展顺利,按照计划今年就能彻底拿下身毒。”

“到时候他们就可以从南面攻击帖木儿。”

“晋王出兵西域……”

“我们三方夹击,就算他有再大的本事,也翻不出天去。”

朱樉不禁想起了陈景恪的计划,就是三方夹击。

没想到事情发展到最后,还是走上了这条路。

想到陈景恪,他不禁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埃及那边的情况如何了?”

柳芸娘将目光看向岑信通,那边的事情一直是他在负责。

岑信通自然知道他真正关心的是什么,回道

“埃及局势混乱,那群犹大趁机站稳了脚跟,依靠金钱开路收买了许多权贵。”

“不过他们似乎沉迷于用金钱收买人,很少直接插手军队。”

朱樉不屑的道“寄生虫就是寄生虫,脑子里只有寄生,不知道如何方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继续监视他们,尽量将他们所有成员都揪出来,然后一网打尽。”

岑信通说道“是。”

这时李芳询问道“朝廷规划里的那条运河,也是时候着手推动了。”

“也正好利用此事,给埃及加一把火,让他们更乱一些。”

朱樉颔首道“国相所言甚是,岑统领,此事也交给你去办了。”

所谓的运河,就是苏伊士运河。

借用埃及的力量将这条运河挖通,然后大明出兵灭掉埃及,坐享其成。

连蛊惑埃及贵族的理由都找好了。

就是东西方贸易的巨额利润,开通这条运河真就是坐着数钱。

啥?你说开挖运河困难,会死很多人?

别开玩笑好吧,俺们是奴隶制。

你觉得我们马穆鲁克突厥统治者,会在乎埃及大食奴隶的命吗?

我们现在正愁人多,养不活呢。

柳芸娘说道“此事或许可以借助那些犹大的力量,我想他们也很希望这条运河挖通。”

那可不,凡是重视商业的群体,都能意识到这条运河的商业价值。

犹大必然是最积极的。

——

就在朱樉他们商量着下一步战略的时候,大明这边也陷入了欢庆之中。

不是过什么节日,而是太子即将大婚。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黄历4090年(1395),也就是建章五年。

准太子妃徐妙锦终于到了及笄的年龄。

早就迫不及待的朱雄英,第一时间找到马娘娘哭诉

“东宫的后宫无主,我无法专心国事啊。”

马娘娘是什么人啊,哪能看不出自家大孙子打的什么鬼主意。

不过徐妙锦的年龄也确实到了,是时候为他们大婚了。

否则外界还不知道要怎么传呢。

她一点头,这事儿基本就定了。

于是徐允恭入宫,将妹妹接回了家中。

这是规矩,女子必须在娘家坐轿,被抬到夫家。

这才是完整的礼节,皇家也不能例外。

更何况现在娶的是太子妃,未来的皇后,礼仪方面更是不能疏忽。

然后就是各种流程,自然是一路顺畅。

钦天监给出的吉日是三月十二,还有一个半月的准备时间,是足够的。

于是全国上下,都开始为这场婚礼做准备。

inf。inf', 'f')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