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拿捏(1 / 2)

加入书签

('停科举?

陈景恪再次感叹马娘娘的智慧,这一招绝了。

直接拿捏住了读书人的命脉。

而且老朱也不是第一次废科举了,二次废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我们还可以将暂停科举的锅,扣在理学的头上。”

“等他们开始护着孔家的时候,就顺势以虚伪、不尊皇命、德行堪忧、不堪重用为由,暂停科举。”

老朱大笑道“妹子这一招妙啊,既造大了声势,又可从内部分化理学。”

“更是能让非儒家读书人,一起痛恨理学。”

“到那个时候,就是天下人集体声讨理学,而不会怪罪给朝廷。”

读书人不全是儒家门徒,法家、兵家等都有。

还有很多名士更是兼百家之所长,比如当年的叶兑。

本来好好的,突然科举没了,你说他们恨不恨理学?

就算儒家内部,也不是只有理学一家,各种学派非常多。

只是理学传播最广而已。

学派和学派之间本就有竞争,现在理学弄的大家都没官做,儒家其他学派只会更加痛恨理学。

况且,就算理学内部也不全是腐儒,大把的人对孔家不感冒。

只是大势如此,他们也不敢表现出来。

现在朝廷一环扣一环的计划,必然能激化这些矛盾,使其内部分裂。

而且别忘了,很多人被打了不是反击,而是去反思。

这种人古今中外都不少见。

更何况,儒家本身就强调纲理伦常,拥有忠君思想的人很多。

以臣犯君,本身就是违背了儒家的教诲。

现在朝廷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连番打击孔家和儒家,必然会有人反思。

其结果就是,儒家内部分裂。

陈景恪和朱雄英听的也是心服口服,果然不愧是马娘娘啊。

这一番连招下去,谁能吃得消。

暂停科举可不光是打击儒家,同时还再次将官吏的任免权抓在了朝廷手里。

科举的时候,官吏选拔更依赖于制度。

考上了才能当官,考不上就不能当官。

现在科举没了,谁能当官谁不能当,那还不是朝廷一句话的事儿?

当然,前提是皇帝要大权在握才行,换成王朝中后期的君主这么干,铁定会形成世家门阀。

很显然,目前的大明是可以这么做的。

陈景恪说道“韩国公老当益壮,重新举起法家大旗,现在法家门徒众多。”

“之前儒生排挤算学,致使算学另立门户。”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算学体系也培养出了大量人才。”

“太子主持的抚慰使计划,也在军中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些人做学问或许不行,但能识字懂道理,去地方当个乡令县令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短期内朝廷不缺人才,暂停科举确为釜底抽薪之法。”

马娘娘提醒道“话虽如此,但乡令县令也是一方父母官,掌管几千户上万户百姓的生死。”

“选拔之时还需多方考量才是。”

老朱说道“这事咱知道……嗯,这事儿就交给雄英去办了。”

“咱负责在前面杀敌,雄英负责重建。”

其实这就是给朱雄英培植势力的机会。

这次肯定要对官场进行大换血,朱雄英负责此事,那选拔上来的官吏就都可以算作是他的人。

到时候他对国家的掌控,还将超过朱标,仅次于老朱这位开国君主。

就算老朱不在了,也没人能兴风作浪。

“至于景恪你……什么都不要做。”

“带着人老老实实的制定国家计划,再趁最后这点时间,将大同世界好好完善一下。”

陈景恪正想反驳,这么大的事儿我怎么能不管不问呢。

马娘娘却赞同的道“陛下说的对。”

“是朝廷选择了你和大同世界,不是你和朝廷一起打压儒家。”

“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所以这次的事情你不能参与,至少表面上要是干干净净的。”

如果是正常的学术之争,和朝廷联合打压其他学派,是很正常的。

但这次的手段会异常的激烈,可以预见的是,在历史上的评价也将是两极分化。

如果陈景恪参与了,那关于他的恶评就会非常多。

既然现在要抬举他做‘圣人’,那他就不适合直接参与进来。

说白了,现在就是要为他塑造‘神格’。

小节方面可以有瑕疵,这反而让大家觉得他真实。

大义方面绝不能有问题。

否则不光他自己,就连他的大同世界都会被抨击。

对他自己,对大同世界,对大明的变革,都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对于老两口的维护,心中非常的感动。

“陛下、娘娘……你们对我实在太好了,我真不知该如何报答。”

老朱心里很高兴,嘴里却嫌弃的道

“都多大人了,别做小儿女姿态。”

马娘娘则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慈祥的说道

“你刚入宫的时候才十二岁,还是个小孩子。”

“说你是我看着长大的也不为过。”

“在我心里,你就是我的孩子。”

“你别看陛下嘴上不说,心里最恨的就是你不姓朱。”

“他不止一次给我说,陈家但凡有两个儿子,他都要把你抢过来改成朱姓。”

老朱有些不自在的道“咱啥时候说过这话,你别瞎说。”

朱雄英眼珠子一转,说道“咱们虽然不是亲骨肉,但感情胜似骨肉。”

“况且,他的孩子有朱家血脉。”

“等将来他的女儿嫁给我儿子,那朱家也有陈家血脉,两家就是一家人。”

老朱瞬间就忘了刚才的话,笑道“乖孙这话在理,嘿嘿……希望明年能听到好消息。”

陈景恪还能说啥,只能暗暗下定决心。

以后多多努力,争取多生几个,尽快如了两个老人家的愿。

之后四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比如军队方面如何做出调整。

北方有朱棡和朱棣在,不用担心。

陈景恪说道“南方读书人势力最强,是最容易生乱的地方。”

“恰好神机营在当地赈灾,可以以此理由,让神机营继续留在当地。”

“还可以让湘王抽调一部分北上两广,以为威慑。”

“如此可保南北两地不出问题。”

朱雄英迟疑了一下才说道“是否将徐允恭抽调回来?”

他是怕徐允恭影响到徐妙锦。

马娘娘笑道“你啊,关心则乱。”

“这么大的事情若是不让徐家参与进来,那才是真的会动摇妙锦的地位。”

朱雄英恍然大悟,讪笑道“嘿嘿……一时没反应过来。”

军队方面是问题最小的,没什么可说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