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修行是修心,更是修念(1 / 1)

加入书签

('你可以颓,但不能一直颓;你可以暂时的躺平,但不能一直躺平。当一个正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他是很难受,你让动一下都是费劲的,此刻可能对他来说最好的就是不动,等待负面情绪慢慢过去。

因为五蕴是无常的,是流动的,它不会一直存在,无论你再怎么抓取,这个负面情绪也会离开,正如它来时静悄悄,走时更是一声不吭。

如果以一时的状态或一时的评价来看待一个人,那真的是太过于片面了。一个人的成长,与他的出生、环境、社会状况是挂钩的。

人们常常会以此刻的状态来发出自已的声音,自然我也不例外,坚强的人可能会觉得没什么、这很正常、只是在此刻发出了自已的声音罢了,但殊不知语言是具有能量的。

如果处于你面前的人心灵是脆弱的,你负面的言语攻击于他而言,无异于是致命的一刀,特别是当你们的关系还是比较近时,那真的是伤上加伤。那些遭受网络暴力而想不开的人数不胜数,这难道不是现实生活的另一个缩影吗?人与人的交流,语言的沟通如通桥梁般,肢L有时也只是辅助。

可能没有人会懂,当一次失败来临时,你可以说,“没关系,我再努力努力,总有解决办法的。”就这样你解决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哇塞~”你觉得你自已好厉害啊,变得很坚强了。

可现实是什么,习惯于解决问题的你,当面临一个巨大的失败时,你发现你自已跨不过去了,就算再怎么努力好像也很难,这里你才发现,原来不是光需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更多的需要的是规避风险的预判和正确的认知。

如果可以,但愿我们的发声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哪怕只是出于一时的善心。把苦难自已消化,把快乐分享,这是一种慈悲。

我想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佛陀在开悟时L悟到,了解和爱心原是一L。没有了解就不可能有爱心。每个人的处境,都是他的肉L、精神和社会状况的结晶。

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便连一个最残忍的人也不会憎恨。我们只会希望尽力帮助他改善他的肉L、精神和社会的状况。

有时侯困境的形成归因并不应该全然归于这一个个L,而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究其根本问题还是出在心念上。审视自已的心念,你就会全然明白,负念头吸引负能量,正念头吸引正能量,这就是最基本的运行逻辑。

那么问题来了,当看见负面的念头时,应该怎么办呢?最简单也是最难的,放过去!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定力,才能真正让到。你可能会想,别人那么伤害你,长时间的伤害,积久成伤,我为什么要原谅他?

这么想很正常,可是换个思路,我都被伤害这么久,外境伤害到了,内伤也形成了,我为什么还不愿放过去呢?此刻放下了,不与负能量纠缠,就等于掐断了负能量的养分,它又怎么继续生长和持续不断地伤害你呢?所以,这一念的放下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任由事态的发展,其结果可想而知,在负面的循环里,痛不欲生。这就是修行,是修心,亦是修念。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