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这是咱的儿子,是咱朱元璋的儿子!(2 / 2)

加入书签

他们之中。

有的人面容之上已有老态,神色和目光却是无比坚定!

当他们看到聚将台上的朱元璋那一刻。

混浊的双目之中,立刻就蓄满了泪∞……

一阵涕泪纵横。

十五年了。

他们又可以随陛下一同出征,讨伐鞑掳,保卫中原大地!!

同时,来人之中,也有面容稚嫩的少年、青年。

这些稚嫩面孔之中。

有的穿了一身不合身的老旧盔甲。

有的连盔甲都没有穿,跟随在朱元璋认识熟悉的亲卫兵身后,急匆匆赶来。

这些年轻人,朱元璋不认识,却能在他们的脸上看到熟悉的影子!

随着时间推移。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聚将台。

一个时辰之后。

众人横纵列队,一个个脸上都带着兴奋和跃跃欲试的表情。

徐达安排众人列队完毕之后,也登上了聚将台。

“上位,清点完毕!”

“共有士兵一万两千七百五十三人!”

徐达声音利落地禀报道。

朱元璋蹙了蹙眉:“这亲卫兵,当年散去的时候,人数只在千……?”

听到朱元璋的话,徐达下眼睑微微颤动起来,双目噙起泪∞。

“禀上位!将士们听到聚将鼓,立刻便赶了过来。”

“赶不过来的,他们便催着自己的儿子穿上盔甲,顺着聚将鼓的声音前来应召!”

“家里有儿子的,大大小小都拖了过来……”

“……”

看着聚将台之下或是熟悉,或是陌生的面孔,徐达心中一阵感慨。

聚将鼓响。

必有国难!

当年的亲卫兵,都是跟在朱元璋身边,腥风血雨里杀出来的。

即便如今已经老迈,他们的血性也绝不会褪去!

即便腿脚不便,他们也要将这一份血性传递下去!

共赴国难!!

听到徐达的声音,朱元璋也不由眼眶一热。

就在此时。

汤和也已经带着应天府能够调配出来的所有兵力来到了聚将台。

随着一阵甲胄摩擦的声音响彻聚将台附近。

两万将士,全部整齐排列,严肃有序。

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朱元璋扫视了一眼,抿了抿嘴唇,刚想要说些什么,却是被一个声音给打断了。

“不可!!!”

“陛下!不可啊!”

“御驾亲征,太危险了,请陛下三思!!!”

这声音不大,甚至有些中气不足,显得尤为苍老。

朱元璋双眼微眯,转头一看. .....

以宋濂、吕昶为首,一众文臣急匆匆地赶了过来。

聚将鼓响。

不仅亲卫兵们听得到。

朝中勋贵、朝臣们,当然也都是听得到的。

眼下,既无国丧,又无叛乱,再结合边关幽州城的消息,聚将鼓响,说明是天子要御驾亲征啊!

“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您怎可如此轻率地就御驾亲征!?”

“∞是出了什么问题,大明怎么办!?”

“陛下,老臣建议,立刻发折子,通知凉国公蓝玉、安陆侯吴复、西平侯沐英等人,让他们抽兵力,赶往幽州城抵御鞑靼!”

“是啊!陛下身份贵重,您的安危,事关大明江山的稳固繁华!!”

“请陛下三思!!”

“……”

在文臣们看来,御驾亲征,稍有不慎,便是动摇国本!!

朱元璋一接到幽州城的消息,和徐达、汤和二人商量一阵过后,便是一拍即合,直接来了聚将台,敲响了聚将鼓。

他是个马上皇帝,大明的江山,都是他从尸山血海之中杀出来的。

既然已经决定御驾亲征。

他自然不会再和这些文臣们商量什么。

文臣们一向畏首畏尾,反而碍事!

果然。

文臣们一得到消息。

立刻就冲了过来。

一众文臣们急匆匆地上了聚将台,直接全部跪在了朱元璋的身后,劝谏了起来。

朱元璋面色一凜:“此事不必再议,咱已经决定了!”

越儿要上战场。

二十七年前,他没能保护好越儿,这一次,他绝对不放手!

“陛下!不可啊!”

“您是大明的天子,是天下的中枢,不可有所闪失!”

“请陛下三思!”

对此,文臣们自然是不可能妥协的,天子出征,而且还是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出征,简直就是在胡来!!

朱元璋一声冷哼,懒得再理会这些老顽固。

他们这些人,想事情最是畏首畏尾。

朱元璋跨前两步,站在聚将台边缘,看着下面已经聚集起来的将士们,目光一凜。

“将士们,此次,鞑靼率军三十万,南下而来,猛攻幽州城,来势汹汹!”

“幽州城,只剩三万将士死守,跟咱求援!”

“咱这里,名亲卫兵,便是全部了!”

“你们,可敢一战!?”

朱元璋也不废话,直接将当前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然而,他的话音刚刚落下。

一些老亲卫兵便立刻开口了。

“陛下!此话可是在轻看我等!?”

“当年,这样的死战,我们跟着陛下打了多少场?.我们可曾惧过!?”

“为了将元军赶出山海关,咱们死了多少兄弟?挨了多少刀剑?如今鞑靼卷土重来,岂有畏缩之理!?”

“莫说是三万人,便是三千人!末将也要挡上去!”

“末将誓死跟随陛下,与陛下共赴国难!”

这些老亲卫兵,都是跟着朱元璋马上打天下的血性汉子。

乍然听闻鞑靼猛攻,血液都沸腾了起来!

惧怕?连想都不会想。

毕竟,∞非情况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聚将鼓就响不起来。

来之前他们就知道情势严峻。

∞是怕死。

他们怎么会出现在这聚将台下?

即便是那些被自己父亲推出家门,或者拖着一起赶来的少年、青年们。

一个个脸上,也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

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此去不归,那也就一去不归了!!!

“陛下,我爹说了,国难当头,就是死在外边,也要护住咱们大明的江山,不让鞑掳的铁蹄再次踏入!”

“要是我给我爹丢了脸,我爹不让我进家门了……”

“我爹就在这里,我要是怕了,我爹会直接打断我的腿的……”

“……”

这一份血性,是有传承的!

他们说的话,或许不漂亮,但是,每一双眼睛,都无比澄澈而坚定!

朱元璋双眼微眯,目光灼灼地看着吕昶、宋濂等人:“看到了吗?这便是我大明的儿郎们!咱也是大明的儿郎,御驾亲征,有何不可!?”.

学', '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