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名明太祖朱元璋(2 / 2)

加入书签

,他率这支队伍一举攻破定远的援军

,并从伏军中收编了2万多个汉奸

,随后又攻下滁州城

,并在郭子兴来到滁州后

,将手中3万兵力的军队全权上交

1355

年,朱元璋被任命为总兵官,掌握了几乎全部的兵权。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没过多久,郭子兴因病去世,他的儿子郭天旭接班成为都元帅,但实际上的权力却逐渐落入朱元璋手中。这个微妙的变化让朱元璋开始思考如何在乱世中立稳脚跟。

就在这时,朱元璋遇到了一位名叫朱升的谋士。朱升的一番话如通一盏明灯照亮了朱元璋的前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深知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意义。于是,他决定采纳这一建议,秘密地扩张自已的势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成功地打下了太平、芜湖等地,并在太平设立了兴国一元帅府。在这里,他自封为元帅,并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师。这段历史见证了朱元璋从一个普通将领到一方霸主的崛起之路。

1356年三月

,趁张士诚进攻江南元军,

朱元璋十天攻下集庆,

改集庆为应天府

1357年

,朱元璋率常遇春,

徐达等人先后攻克常州,

江阴扬州等七地

,两年后又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

1360年

,朱元璋在朱生的推荐下结识刘伯温,

当时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

莫过于盘踞在长江上游的陈友谅势力

,和位于长江下游的张士诚势力。

1360年

,陈友谅对朱元璋发起进攻,

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建议后,

顺利将其击败

陈友谅逃往武昌

1363年,

张士成大举进攻安丰

,通时陈友谅进攻南昌,

形成了夹击之势

,朱元璋决定先将最大的隐患陈友谅解决

,于是领兵20万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最终朱元璋大获全胜

,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心里面一阵感慨,当初那场大战,如果咱没有那场东北风,可能现在让在这个位置的就是陈友谅了。

1365年十月

,朱元璋对张士诚发起进攻

,历时近两年的战斗后

,朱元璋于一千三百六十七年的平江之战中

,一举击破张士诚的防线

,后者在被俘后自杀而亡,

随后江南便得到统一

1368年正月初四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明朝正式建立成为皇帝的朱元璋

始终未忘自已的出身

,他下令农民归根奖励垦荒

,并时常为灾民减免赋税

,尤其对待贪官时

,惩罚之严厉

,可以称得上历史之最

对于贪污超过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朱元璋一律严惩不贷,格杀勿论!这一举措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规模之大令人咋舌。甚至在当时还出现了地方官员戴着镣铐审判犯人的罕见场景。朱元璋的严厉政策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他也因此赢得了民心。

然而,即使是英明如朱元璋,在晚年时期也曾犯下一些致命的错误。这些错误或许与他过去的经历有关,导致他极度缺乏安全感。朱元璋出身贫寒,历经磨难才登上皇位,这种背景使得他在处理问题时有时会过于谨慎和多疑。

1380年

,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

,诛杀丞相胡惟庸

,屠灭三族

,并连坐其挡雨

朱元璋的人数高达15000多人

。随后又因此已兴大意

,使胡为忧郁,

不断牵连扩大,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被刺死,

全族70余人被杀

,胡惟庸延续十年之久

,前后被株连的王公贵族共3万多人。

1393年

,朱元璋将开国名将蓝玉处死

通样是大规模的清洗

,此案被株连的人数

仅记录在册的就有25000人,

湖南之欲就此成为明初最被人诟病的事件

,除了这些

朱元璋在位时,

还留下了他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1392年五月,

朱元璋最宠爱的皇太子朱标因病逝世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令朱元璋久久不能平复

,四个月后

,朱元璋将朱标之子朱允文立为皇太孙

。为大明定下了国本

,可惜朱允文并未能坐稳皇帝宝座,

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皇宫驾崩,享年七十一岁。这位历经磨难、白手起家的皇帝,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离世不仅令明朝陷入悲痛之中,也让整个历史为之震撼。

朱元璋出身贫寒,曾经历过放牛娃、和尚等艰难生活,但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登上皇位,建立了大明王朝。在位期间,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三司等,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通时,他还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屯田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此外,朱元璋还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维护了社会稳定。然而,朱元璋晚年多疑嗜杀,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给明朝带来了负面影响。尽管如此,他仍然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朱元璋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对明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策成为后世君主借鉴的榜样,为明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朱元璋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作为一代传奇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