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恐怖游轮》北美首映(2 / 2)
“我到时会请一两天假。”王树笑着说。
莫妮卡闻言,心知到时剧组会停工,随即笑着说道:“只要到时剧组不拍戏,我就可以去。”
说完,又问道,“什么电影?是你在威尼斯电影节拿奖的那部影片吗?”
“不是。”王树摇了摇头,在莫妮卡疑惑的目光下,解释道,“是另一部电影,之前在我自己国家拍的商业片,10月30日会在洛杉矶首映,然后于美国上映。”
“到时,应该会有两千张银幕。”
“两千张银幕?”莫妮卡闻言有些小惊讶。
在美国,有很多电影也只能小规模上映,更别是来自东方的华语片了。
“对,华纳负责发行,应该会有两千张银幕。”王树笑着解释了一下。
莫妮卡听到是华纳负责,心底瞬间恍然。
华纳是美国巨头级别的影视公司,由其发行,只要使劲,别说是两千张银幕了,就算是五千张银幕都不在话下。
市场上的银幕有限,而好莱坞制作的电影又不少。
因此,不可能随随便便一部电影就能于五千张银幕上映,两千张银幕已经是极为可观的数字。
当然,如果电影上映后票房高,能赚钱,那么从2000张银幕开始,也能扩大到5000张。
相反,如果上映的电影上座率不高,院线赚不到钱,同样可以单方面下映这部影片。
内娱也是一样的道理,银幕只有那么多,从来都是强者获得院线上映的机会,同时强者通杀,赢者通杀。
比如原时间线中2023年年底的春节档,由于有多部大片上映,就出现了《目中无人2》这部院线备案电影,且公布上档的电影,转为网大。
也出现了《红毯先生》这部电影从百分之十几的排片降为0.3%,然后选择下映撤档。
这就是“强者”获得院线上映的机会,并且“强者”通杀,赢者通杀。
《目中无人2》在院线拿不到好的排期与排片,上映也是扑街,不如转为网大还有个噱头。
《红毯先生》拿到不错的排期与排片,只是上座率不高,票房入账低迷,其排期与排片迅速被同期上座率高的电影抢占,为了不直接合上棺材盖,选择下映撤档。
在这个时代,传媒业制造信息孤岛的手段已经从“封闭关键信息”,进化到“给出海量信息”。
相比前者,后者明显占据全方位优势。
比如通过海量的信息开放,掩盖宣发方利用舆论手段拉踩差评的意图,极大的避免了受众的反感。
又通过给出海量信息的方式提升受众检索难度,简单来说就是用海量的好评、中评,以及不痛不痒的差评淹没那些真正切中要害的差评,让观众在看电影前无法真正的探知影片的真实质量,看完影片后也无法发出有热度的声音。
同时,又通过海量的信息孕育出各种“爆点”。
在这个时代,观众进入影院的理由是相当多元的,早已不是以前那样只看导演、演员阵容判断电影的优劣。
在这个时代,很多观众进入影院的理由并不仅仅只是影片质量,可能会是某种价值观认同、某位流量明星、某个意见领袖,或者就是干脆去影院放松一下心情。
在海量信息的密集推送下,一部电影从头到尾的“爆点”和卖点被穷举到干干净净,最终让这部电影所有的观众找到了买票走进影院的理由。
而后又在从众心理,或者连带之下,使得更多的人走进影院买票。
在这种高组织下、严密性的舆论手段干预下,宣传已经彻底碾压了作品的质量,成为了决定一部电影生死存亡最为关键的因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