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者——采访《西夏旅馆》英译者辜炳达(2 / 2)
获得国外大奖的辜炳达其实并非专职翻译,他投身教育事业,在各大学里担任教职,现任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应用英文系的助理教授。「其实我会得奖和我教外文系的作文是有关系的!」他笑着说,之前在台大任教职的时候,为了准备写作课的教材,他重新去读了英文写作圣经之类的书籍,在交出b赛的译稿前,他先用写作圣经的标准检视了自己的稿子,修改过後才寄出去参加b赛。在他的翻译历程中,辜炳达多是自己一个人在孤军奋战的,从教书和研究的空档中拨出时间来翻译,身兼编辑与翻译,英译之余还要删减重复的段落辜炳达坦承,英译版的内容会b较短,《西夏旅馆》现有的规模太大了,不容易被翻译市场接受。直到後期找到出版社後才有编辑帮忙提些意见。当被问及在教学及翻译双重压力之下生活,会不会感到疲倦时,他表示自己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负担。「以後就不知道,可能老了就不行。」辜炳达双手一摊,对我们这麽说。
采访前我曾经试着想过,为甚麽辜炳达会觉得西夏旅馆是一部值得被推广到国际,让国外读者认识的作品呢?是因为书中反覆提及的流徙与现在国际间的难民问题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还是因为身为台湾的译者,辜炳达想让国外的读者多了解一些台湾的历史发展?采访後听完辜炳达的答案,我发觉自己原先所猜测的理由终究较为狭隘,辜炳达选中《西夏旅馆》的原因其实非常单纯,也更符合大多数国外读者的倾向。他认为《西夏旅馆》一书采用许多西方文学的典故,融入电影元素及流行文化,其书的素材本身极像中世纪奇幻,大量的战争场景与变形,宛若魔戒或变形记,这些都是外国读者很容易感觉到的元素。除此之外,《西夏旅馆》以台湾本土之姿,幻化为摄影师捕捉台湾七、八零年代具有异国风味的、迈向现代化国家的城市氛围,《西夏旅馆》的文学镜头亦框景了东方各国的神话,佛教、印度教、回教……具有世界sE彩的书写方式,可能是骆以军的《西夏旅馆》最可以跟外国读者G0u通的原因。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国外的市场里,b起想了解某国历史文化的专业读者,或许单纯渴望从文句和故事当中获得满足与娱乐的普通读者还是占人口的大多数吧?正当我在脑海中如此猜想时,辜炳达接着补充说明,话语当中隐约带着自信:「我觉得《西夏旅馆》还不错,另外一方面就是它没有很难翻,所以我就翻了。」
花了三年时间翻译完《西夏旅馆》的上册,辜炳达自言是个写作很慢的人,翻译的速度也很慢,一整天能翻到原着的三、四页已经算不错的了,本身的创作经验使他在翻译时b较讲究文字的运用。《西夏旅馆》目前仅翻完上册,还有下册等着被译出问世,问及原作者对翻译的进度有甚麽想法?辜炳达笑了出来,说:「他指骆以军很好笑,每次说的都不一样。他有的时候说慢慢来,有的时候说你赶快翻,你还有下册,不要放松。」译作的进度折叠在作家反覆的言词和态度之中,辜炳达似乎没有多大感受,按照自己的节奏与速度,於光Y挪移的刻度中翻译那本结构庞大的巨作。他彷佛有一个专供自己翻译的时空,不依照章节顺序和叙事时间翻译,他先从自己觉得有趣或困难的段落着手,自成一个文学维度,在那样的维度中记下每个瞬间的灵光乍现;调整每段文句的韵律节奏;串联每次译出的断简残篇。
辜炳达的文学漫游,不是仅游走在翻译的范围,更跨足创作的领域,大学时代曾以短篇《七重林》得过第三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的他,如今脑中仍然有无数个计画正在运行。在咖啡香浮动的空间里,他与我们分享的构想亦如咖啡香气那般迷人,一个是伪报纸,另一个则是他曾经与骆以军提起的十九世纪台湾历史推理,他说骆以军曾对他说过,要他不要再翻译《西夏旅馆》了,赶快去写。最终,一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短暂合影之後,辜炳达便要回家准备过年,仍然穿着那身呢绒风衣,他走出咖啡厅,无视台南日光倾城,凝结自身时空,走在未竟的翻译之路上。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书梦空间 http://www.shumkj.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