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货比三家,多找大树来乘凉(2 / 2)
薛春梅立刻就喜滋滋的催促起来,两人快速朝邮电局走去。
由于刚下过雪,路上还有很多积雪,他们只能在好路上骑车,不好的路上,只能推着车走。
不过就算如此,那也比纯走路快。
一个小时后,两人就进了邮电局。
虽然现在只是一九五二年,但邮电局是已经有了的,早在一九四九年九月,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就提议并通过了组建‘邮电部’的议案。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如今国内一些主要城市,都已经建立了邮电局,彼此之间邮递业务可以互通。
比如在京城,就能往山海邮递信件、包裹。
邮电局里人不多,办事员也不多,只有四个办事柜台。
吴有德进来的时候,四个办事员正围在火炉旁边烤火取暖,说说笑笑的。
他从怀里取出三个信封,说明来意……
十来分钟后,吴有德、薛春梅两人走出了邮电局。
“学会了吗?”吴有德道。
“啊?”
薛春梅茫然抬头,“什么学会……”
“邮递啊,以后说不定就让你来邮递稿件了。”
“哦,这个啊,学会了。挺简单的嘛,写上地址贴上邮票,再交钱就可以了。”
顿了下,薛春梅一脸好奇道:“这样……稿件人家就能收到了?”
“嗯,只要地址没写错,百分之九十九的概率能收到。”
“为什么呀?”
“也可能会出现邮件丢失的情况呗,谁也不能保证不出现意外。”
一听这个,
薛春梅顿时就有点慌,她秀眉微蹙,忧心忡忡道:“那咱们的不会丢吧?”
“……”
吴有德无言以对。
三个信封,他写了三个地址。
一个是天锦的《进步日报》,一个是山海的《大公报》,还有一个是京城的《文亿报》。
三个报刊,三个选择,货比三家。
他选的这三家报刊,都是经过一番研究,深思熟虑后决定的。
这三家报刊,可以说是现在国内最知名,影响力最大的报刊了,前两个《进布日报》和《大工报》,说起来其实是一家。
这家报刊创办于一九零二年天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分别在山海、江城、崇庆、港岛等地都开办的有分社。
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报!
不少文坛大佬,当年都在《大工报》上发表过自己的作品,包括再过几年的金庸、梁羽生,最初的作品也是在港岛的《大工报》上发表的。
不过在前年,由于新时代到来,天锦的《大工报》就改版了,改名为《进布日报》,成为一家官方报刊。
至于最后的《文亿报》,算的上是后起之秀了。
这个报刊,在一九四九年二月才成立,至今仅有不到三年时间,名副其实的新星!
不过,虽然它创刊时间短,资历浅,但如今它在业界却是大名鼎鼎,业内人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究其原因,还是它的级别高,创刊人牛逼!
它的创刊人,在国内文学史上是一座巍峨雄伟的丰碑!
后来更是成立了一个以它创刊人的名字来命名的文学奖项!
且还是国内最有荣誉的文学奖项!
它的创刊人是――矛盾。
矛先生在国内文学史上的地位,那绝对是举足轻重,需要用浓墨重彩来描绘的。
先驱者、奠基人……等等等等。
《文一报》正是由他一手操办起来,为了《文一报》他费尽精力,大小事多亲自过问。
比如《发刊词》是他一手撰写,《文一报》的报头,也是他亲自书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