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集 太武大帝(2 / 2)

加入书签

永初三年,刘义符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景平,史称宋少帝。

于是下诏:尊皇太后萧文寿为太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与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共同辅政。

刘义符在位时居丧无礼,又好为游狎之事。群臣谏言,一概不听。魏兵犯境,宋兵作战失利,将军自劾,国人惊惶,皆置之不顾。

景平二年六月,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带兵入宫,收取刘义符印玺,以太后名义废其为营阳王。不久被杀,时年仅十九岁。

徐羡之既弑皇帝,又派人暗杀少帝异母弟刘义真于新安。

废杀刘义符和刘义真后,侍中程道惠曾请改立武帝五子刘义恭。但徐羡之属意三皇子刘义隆,百官从之,于是上表迎宜都王、荆州刺史刘义隆回建康,即皇帝大位。

七月,傅亮率行台到荆州治所江陵,迎请刘义隆入京。当时江陵臣民已听闻少帝遇害信息,刘义隆及属吏皆对傅亮率军来迎怀疑,因而不敢东下。

王华、王昙首及到彦之以利害说之,于是刘义隆决定出发。因提防徐羡之等谋害,东下行程中即命随行荆州官员皆严兵自卫,行台百官皆不令接近中军。

中兵参军朱容子更在行程数十日内,一直抱刀在船舱外守卫。

八月八日,刘义隆到达建康,次日被徐羡之等拥立即位,改元元嘉,史称宋文帝。

文帝即位后,对徐、傅、谢三人优抚有加,进徐羡之为司徒,傅亮加开府仪同三司,谢晦为荆州刺史。徐羡之顾忌文帝心腹到彦之,于是奏请到彦之出任雍州刺史。文帝坚拒徐羡之提议,召到彦之入京为中领军,接替谢晦,委以戎政。

又以原荆州僚属心腹王昙首、王华为侍中,王昙首领右卫将军,王华领骁骑将军,朱容子领右军将军。至此文帝初登大位,即掌控禁军军权。

面对文帝系列强化权力举措,徐、傅二人大感威胁,遂于元嘉二年主动上表归政。但在程道惠、徐佩之、王韶之等人规劝下,仍复奉诏摄任,节制尚书、中书二省。

傅亮及谢晦又多次试图和王华、到彦之等人交结,以图安心。

王华及孔宁子多次向文帝中伤诽谤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谓其弑君重罪,不能不罚。

文帝准奏,但虑及谢晦坐镇荆州重地,于是托辞北伐,命大修船舰,实欲伐荆州。又以重爵笼络原北府军大将檀道济,欲使其归为己用。

镜头闪回,补叙檀道济来历。

字幕:檀道济,高平郡金乡县人,左将军檀韶之弟。

檀道济出身寒门,自幼父母双亡。因参加谢玄北府兵,后随刘裕平定桓玄之叛,又平卢循之乱。破新蔡、洛阳、潼关,复联合王镇恶攻克长安,灭亡后秦。宋武帝封为护军将军、散骑常侍、丹阳尹,迁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抵御北魏进攻。

宋景平元年,北魏军大举南侵,在东阳城包围青州刺史竺夔。宋帝刘义符闻报,乃下诏加官檀道济为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起去救东阳。

宋军未到东阳,鲜卑军闻是北府名将檀道济与王仲德领兵,大为恐慌,于是烧掉营房、攻具逃走。檀道济入东阳城,因城内无粮,于是开粮窖取陈年之谷,以给散众军。

因窖深数丈,待出谷作米,已过一夜,鲜卑兵逃去已远,不再可追,最终只得作罢。回军之后,檀道济仍复镇守广陵。

徐羡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时,先告知檀道济,檀道济多次陈说不可,但不见采纳。徐羡之复打算废少帝刘义符,托辞让檀道济入朝,到建康后方将其谋相告。

废立前夜,檀道济到领军府谢晦处住宿。谢晦整夜转辗不能入睡,而檀道济则上床便睡着,谢晦十分佩服。

及废刘义符帝位之后,刘义隆还未到京,檀道济即引兵入宫,内守朝堂。

宋文帝即位,进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赏鼓吹一部,封为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檀道济坚辞,文帝又增督青州、徐州、淮阳、下邳、琅邪、东莞六郡诸军事。

闪回结束,宋文帝将伐荆州,再次以重爵笼络檀道济。

字幕:乙丑,宋文帝元嘉三年、亦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

宋文帝刘义隆羽翼丰满,得以乾纲独断,乃宣布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擅杀少帝及庐陵王刘义真之罪,命有司按律追究。

徐羡之闻讯自杀,傅亮被捕处死,谢晦则出兵反抗。

宋文帝决定亲征谢晦,命雍州刺史刘粹、南兖州刺史檀道济、中领军到彦之领兵先行,自率大军合后。谢晦部众闻知是檀道济为将领兵前来,各都惶恐不已,迅速溃散。

谢晦无计可施,试图逃走不果,终于被擒处死。

宋文帝刘义隆隐忍三年,不动声色既灭徐羡之等权臣,朝野上下无不惊叹。乃下诏派使巡行四方,奏报地方官员优劣,整顿吏治。更广开言路,进纳民谏,鼓励农桑,下令开放山泽地区,禁征老弱从军。若遇天灾,则令赈施或减免当年赋税,以抚慰万民。

刘宋国力因而大振,富国强兵,遂有“元嘉之治”美称。

宋文帝诛除三大权臣,至此政令皆由己出,便有收复河南失地之志。

宋元嘉七年、魏神麚三年三月。宋文帝刘义隆乘北魏与北方柔然交战、河南屯兵减少之机,遂分兵派将,举兵北伐。

乃诏命司徒王弘为扬州刺史,卫护京师。以右将军到彦之领兵五万,统率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以舟师进入黄河;使骁骑将军段宏率精骑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刘德武率兵一万继进;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率兵三万,督监征讨诸军事。

在此之前,先命殿中将军田奇出使北魏,告知太武帝道:宋军此次攻魏只为收复黄河以南失地,不关河北之事。

太武帝览罢宋使北伐通谍,不由勃然大怒。

不久北魏南边诸将上表告急:宋人大严命将入寇。末将等请兵三万,先其未发逆击之,足以挫其锐气,使其不敢深入。复请杀戮南境河北流民,以绝宋军向导。

太武帝诏群臣商讨对策,众人皆首肯此议。

崔浩闻言,出班极力反对:此亡国之策,陛下绝不可从。

太武帝:先生何出此危言!

崔浩:往年我国大破蠕蠕,彼时马力有余,南贼震惧,常恐轻兵奄至,卧不安席,故先声动众,以备不虞,非敢先发。又南土下湿,夏月蒸暑,水潦方多,草木深邃,疾疫必起,非行师之时。且彼先严有备,必坚城固守。我若屯军攻之,则粮食不给;若分兵肆讨,则无以应敌,未见其利。就使宋军能来,我宜待其劳倦,秋凉马肥,因敌取食,徐往击之,万全之计,胜必可克也。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将,因前从陛下征讨,西灭赫连,北破蠕蠕,多获美女珍宝,马畜成群。南镇诸将闻而生羡,亦欲南抄,以取资财。是以披毛求瑕,妄张贼势,冀得肆心耳。因见不获圣听准其所请,故数称贼动,以恐朝廷。背公存私,非忠臣也。

太武帝闻说有理,遂纳其言,暂息南征。

此后不久,南边诸将又上表告急:南寇已至,臣等所部兵少,难以拒敌。乞简幽州以南劲兵助我等戍守,乃就漳水造船,严备以拒之。

群臣闻此便奏魏帝,建议宜遣骑兵数千,诈称举国南征,假作大造舟船,却以汉人司马楚之、鲁轨、韩延之等为将,以招降宋军。

魏主闻奏,以为此举不费本国大兵,乃为善计,于是将欲从之。

崔浩又出班说道:此亦非上策。南朝刘宋若闻幽州以南精兵悉发,大造舟船,轻骑在后,必谓我欲存立东晋司马氏,助其复辟晋国以为我附庸,而欲诛除刘氏一族。其江东则必举国骇扰,惧于灭亡,当悉发精锐,来守备北方边境。后一旦审知我军有声无实,又必恃其先聚之兵,喜而前行,径来至黄河以北肆其侵暴,则我守将无以御之矣。(本集完)成公兴:我因何引你至此修炼,汝可知否?

寇谦之:未知也。愿闻高论!

成公兴:嵩山居于五岳之中,古都洛阳京畿之地,有二山七十二峰,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被封神为中天王。自汉武帝封禅中岳之后,成为仙人修炼之地。西晋道士鲍靓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炼成仙。此中关窍,不可不知。

寇谦之:弟子受教,定不负仙师下顾之情。

成公兴大喜,遂选定太室山石室为修炼之所,并将全部修炼秘诀传授给寇谦之。

花开花落,日月如梭。不觉七年己到。

成公兴欲归仙宫,临别嘱咐寇谦之道:先生潜心道教志向可嘉,但尘缘未了,七情六欲未断,难赴仙路。不过勤奋努力,将来可做帝王之师,亦为大器。

嘱罢瞑目而逝,尸解而去。

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专不懈,始收弟子,讲经施术,弘扬道教,达三十年之久。

北魏神瑞二年,寇谦之忽然开悟,向一众徒弟言道:太上老君昨夜降临,谓为师云:“有嵩山神上奏天曹,称自天师张道陵回返天宫去后,世间修道者无所师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处师位。我故来授汝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陵、衡、鲁三张伪法、租未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服食闭炼。”为师拜而受之,今已得老君亲传也。

众徒大喜,于是齐称寇谦之为天师,号为新教。

自此寇谦之以天师身份宣扬道教,并对天师道进行三番整顿,使之在世间传播。

北魏明帝泰常八年,正当秋高气爽,寇谦之端坐石室,正诵《老君音诵诫经》间,忽见少室山巅云蒸霞蔚,灵光普照。

见一仙人自云端而下,谓寇天师道:我乃老君玄孙,上师李谱文。受老君之命,特授汝《录图真经》,能劾召百神,定坛位礼拜,衣冠仪式;并授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望谨慎奉持,辅佐北方太平真君。

寇谦之大喜,再拜受之,遂以国师身份到处游说,自谓可跻身朝廷,匡君救民。

北魏始尧元年,寇谦之走下嵩山,北上魏都平城,献道书于魏太武帝。

拓跋焘时信佛教,对道教自然不感兴趣,令将寇谦之闲置侍臣张曜家中,供养衣食。

寇谦之不甘闲住,闻左光禄大夫、白马公崔浩为魏帝所宠,为太武帝拥立即位功臣,更是军国大事主谋,于是亲往拜访,弘其道法。

崔浩亦欲借助寇谦之道教固宠于太武帝,借助皇权实行汉化主张,于是二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崔浩遂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先赞太武帝圣德清明,再捧寇谦之如神如仙,莅临北魏,为上天吉兆。

太武帝闻奏大悦,立派人将寇天师接到宫中,亲奉皇帛牺牲,遣专使南下祭祀嵩山,另将寇谦之弟子接到平城。

于是天师、帝师齐至魏国,太武帝诏布天下,令臣民显扬新法,致令北魏道业大盛。

寇谦之在宫中辟谷不食,扶乩请神,画符镇灾,讲经论道,施术弘教,深得太武帝器重。既居帝师之位,便宣布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

而崔浩补其儒学之急需应用,二人儒道治国方略在朝中逐渐得以实施。

寇谦之为得皇帝信任,便大显神手,以道术助战魏军。魏主欲西伐大夏,朝臣意见不一,太武帝特请寇谦之问决吉凶。寇谦之力附崔浩意见,并在宫中大作法事,祈祷胜利。

太武帝大喜,于是亲率一万八千轻骑西征,结果大胜西夏,凯旋而归。还军之后,太武帝屏斥当初主和诸臣,信宠崔浩,并奉寇天师为神。

自此寇谦之以其道术、法术、权术、谋术连环相扣,终在鲜卑魏国站稳脚跟,实现国师之梦。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并诏封寇谦之及其弟子高官显爵,寇谦均为谢绝。

太武帝遂对寇谦之待以方外之礼,诏命天师及其弟子并列王公之上,不听称臣。

更为寇谦之师徒在京城东南建五层道坛,遵其新经之制,取名玄都坛。坛中常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朝廷皆都免费供给衣食。

闪回结束,书接前文。

北魏神麚二年四月,太武帝纳白马公崔浩之谏,决意北伐柔然蠕蠕。

于是下诏:命太尉长孙嵩、卫尉楼伏连留守京都平城,司徒长孙翰领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军由东道趋黑山,会攻柔然可汗庭。

五月,太武帝领军进至漠南,舍弃辎重,率轻骑带备用马匹奔袭,至栗水。

柔然纥升盖可汗毫无防备,当时国中民畜遍野,闻魏军袭来,各自惊惧奔散。纥升盖可汗急命烧毁庐舍,率部族之众绝迹西遁。

其弟匹黎先统辖东部,闻魏军至,率部众欲救其兄,途中遭长孙翰等魏兵拦击,一战而败,部族首领数百人被杀。

太武帝领军沿栗水西进,至园水,分兵东西搜讨五千里、南北三千里之广,俘斩甚众。高车诸部原属柔然,此时亦趁机倒戈,抄掠柔然,归附北魏。

柔然各部降魏者三十余万落,魏军缴获战马百余万匹,及大批车辆兵器、畜产辎重。

魏主沿弱水西行至涿邪山,诸将虑深入遇伏,皆劝谏回兵,太武帝方令停止追击。

寇谦之当时随军征伐,以崔浩之言告诉太武帝,宜趁此大胜急追,彻底剿除柔然部族,平定北方。太武帝因惧违背众议,而未予采纳。

七月,太武帝引兵东还,至黑山,以所获班赐将士。

既而有降者供说:蠕蠕大檀先被重疾,焚烧穹庐,科车自载,将数百人入山南而走。柔然各部民畜窘聚,方六十里中无人领统。因大王追军不至,徐徐西遁,因此得免。

继而又见凉州刺史贾胡表奏:若陛下不止兵,再复前行二日,则尽灭蠕蠕之族矣。

太武帝览奏,再思降者供状,由此深恨诸将劝阻进兵,又悔自己不听寇天师所转达崔浩之言。此时事过境迁,懊悔不及。

八月,太武帝至漠南,闻高车国东部屯居已尼陂,即遣左仆射安原等率万骑驰击,降高车诸部数十万落,获马牛羊百余万数。

十月,太武帝还师平城,江东宋朝果然没有出兵,皆如崔浩所料。

太武帝命徙柔然、高车降附之民至漠南,东至濡源,西达阴山,使耕牧而收其贡赋。命平阳王长孙翰,尚书令、左仆射安原及侍中古弼,各分其地而治,共同镇抚。

画外音:此战北魏军因柔然“夏则散众放畜”之机,长途奔袭掩其不备,大破柔然,并降高车;稳定北方之地,谫除南征后顾之忧,其功甚于当年诸葛武侯北伐前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蛮孟获之巨。从此柔然远遁自保,很少主动攻魏,高车亦不敢稍加妄动。太武帝遂加崔浩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以赏其谋画之功。

高车首领来降,太武帝召见,设宴以待。于席间即指崔浩而谓曰:汝曹休轻视此人尪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百万甲兵。朕始虽有征讨卿等之意,而虑不自决,致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至此也。

又令诸尚书道:此后但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者,皆先咨崔公,然后施行可也。

却不料太武帝愈是盛赞,朝中公卿及文武百官愈反不悦,对崔浩益加忌恨。

镜头转换,按下北魏,再表南宋。

永初三年,刘义符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景平,史称宋少帝。

于是下诏:尊皇太后萧文寿为太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与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共同辅政。

刘义符在位时居丧无礼,又好为游狎之事。群臣谏言,一概不听。魏兵犯境,宋兵作战失利,将军自劾,国人惊惶,皆置之不顾。

景平二年六月,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带兵入宫,收取刘义符印玺,以太后名义废其为营阳王。不久被杀,时年仅十九岁。

徐羡之既弑皇帝,又派人暗杀少帝异母弟刘义真于新安。

废杀刘义符和刘义真后,侍中程道惠曾请改立武帝五子刘义恭。但徐羡之属意三皇子刘义隆,百官从之,于是上表迎宜都王、荆州刺史刘义隆回建康,即皇帝大位。

七月,傅亮率行台到荆州治所江陵,迎请刘义隆入京。当时江陵臣民已听闻少帝遇害信息,刘义隆及属吏皆对傅亮率军来迎怀疑,因而不敢东下。

王华、王昙首及到彦之以利害说之,于是刘义隆决定出发。因提防徐羡之等谋害,东下行程中即命随行荆州官员皆严兵自卫,行台百官皆不令接近中军。

中兵参军朱容子更在行程数十日内,一直抱刀在船舱外守卫。

八月八日,刘义隆到达建康,次日被徐羡之等拥立即位,改元元嘉,史称宋文帝。

文帝即位后,对徐、傅、谢三人优抚有加,进徐羡之为司徒,傅亮加开府仪同三司,谢晦为荆州刺史。徐羡之顾忌文帝心腹到彦之,于是奏请到彦之出任雍州刺史。文帝坚拒徐羡之提议,召到彦之入京为中领军,接替谢晦,委以戎政。

又以原荆州僚属心腹王昙首、王华为侍中,王昙首领右卫将军,王华领骁骑将军,朱容子领右军将军。至此文帝初登大位,即掌控禁军军权。

面对文帝系列强化权力举措,徐、傅二人大感威胁,遂于元嘉二年主动上表归政。但在程道惠、徐佩之、王韶之等人规劝下,仍复奉诏摄任,节制尚书、中书二省。

傅亮及谢晦又多次试图和王华、到彦之等人交结,以图安心。

王华及孔宁子多次向文帝中伤诽谤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谓其弑君重罪,不能不罚。

文帝准奏,但虑及谢晦坐镇荆州重地,于是托辞北伐,命大修船舰,实欲伐荆州。又以重爵笼络原北府军大将檀道济,欲使其归为己用。

镜头闪回,补叙檀道济来历。

字幕:檀道济,高平郡金乡县人,左将军檀韶之弟。

檀道济出身寒门,自幼父母双亡。因参加谢玄北府兵,后随刘裕平定桓玄之叛,又平卢循之乱。破新蔡、洛阳、潼关,复联合王镇恶攻克长安,灭亡后秦。宋武帝封为护军将军、散骑常侍、丹阳尹,迁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抵御北魏进攻。

宋景平元年,北魏军大举南侵,在东阳城包围青州刺史竺夔。宋帝刘义符闻报,乃下诏加官檀道济为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起去救东阳。

宋军未到东阳,鲜卑军闻是北府名将檀道济与王仲德领兵,大为恐慌,于是烧掉营房、攻具逃走。檀道济入东阳城,因城内无粮,于是开粮窖取陈年之谷,以给散众军。

因窖深数丈,待出谷作米,已过一夜,鲜卑兵逃去已远,不再可追,最终只得作罢。回军之后,檀道济仍复镇守广陵。

徐羡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时,先告知檀道济,檀道济多次陈说不可,但不见采纳。徐羡之复打算废少帝刘义符,托辞让檀道济入朝,到建康后方将其谋相告。

废立前夜,檀道济到领军府谢晦处住宿。谢晦整夜转辗不能入睡,而檀道济则上床便睡着,谢晦十分佩服。

及废刘义符帝位之后,刘义隆还未到京,檀道济即引兵入宫,内守朝堂。

宋文帝即位,进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赏鼓吹一部,封为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檀道济坚辞,文帝又增督青州、徐州、淮阳、下邳、琅邪、东莞六郡诸军事。

闪回结束,宋文帝将伐荆州,再次以重爵笼络檀道济。

字幕:乙丑,宋文帝元嘉三年、亦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

宋文帝刘义隆羽翼丰满,得以乾纲独断,乃宣布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擅杀少帝及庐陵王刘义真之罪,命有司按律追究。

徐羡之闻讯自杀,傅亮被捕处死,谢晦则出兵反抗。

宋文帝决定亲征谢晦,命雍州刺史刘粹、南兖州刺史檀道济、中领军到彦之领兵先行,自率大军合后。谢晦部众闻知是檀道济为将领兵前来,各都惶恐不已,迅速溃散。

谢晦无计可施,试图逃走不果,终于被擒处死。

宋文帝刘义隆隐忍三年,不动声色既灭徐羡之等权臣,朝野上下无不惊叹。乃下诏派使巡行四方,奏报地方官员优劣,整顿吏治。更广开言路,进纳民谏,鼓励农桑,下令开放山泽地区,禁征老弱从军。若遇天灾,则令赈施或减免当年赋税,以抚慰万民。

刘宋国力因而大振,富国强兵,遂有“元嘉之治”美称。

宋文帝诛除三大权臣,至此政令皆由己出,便有收复河南失地之志。

宋元嘉七年、魏神麚三年三月。宋文帝刘义隆乘北魏与北方柔然交战、河南屯兵减少之机,遂分兵派将,举兵北伐。

乃诏命司徒王弘为扬州刺史,卫护京师。以右将军到彦之领兵五万,统率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以舟师进入黄河;使骁骑将军段宏率精骑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刘德武率兵一万继进;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率兵三万,督监征讨诸军事。

在此之前,先命殿中将军田奇出使北魏,告知太武帝道:宋军此次攻魏只为收复黄河以南失地,不关河北之事。

太武帝览罢宋使北伐通谍,不由勃然大怒。

不久北魏南边诸将上表告急:宋人大严命将入寇。末将等请兵三万,先其未发逆击之,足以挫其锐气,使其不敢深入。复请杀戮南境河北流民,以绝宋军向导。

太武帝诏群臣商讨对策,众人皆首肯此议。

崔浩闻言,出班极力反对:此亡国之策,陛下绝不可从。

太武帝:先生何出此危言!

崔浩:往年我国大破蠕蠕,彼时马力有余,南贼震惧,常恐轻兵奄至,卧不安席,故先声动众,以备不虞,非敢先发。又南土下湿,夏月蒸暑,水潦方多,草木深邃,疾疫必起,非行师之时。且彼先严有备,必坚城固守。我若屯军攻之,则粮食不给;若分兵肆讨,则无以应敌,未见其利。就使宋军能来,我宜待其劳倦,秋凉马肥,因敌取食,徐往击之,万全之计,胜必可克也。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将,因前从陛下征讨,西灭赫连,北破蠕蠕,多获美女珍宝,马畜成群。南镇诸将闻而生羡,亦欲南抄,以取资财。是以披毛求瑕,妄张贼势,冀得肆心耳。因见不获圣听准其所请,故数称贼动,以恐朝廷。背公存私,非忠臣也。

太武帝闻说有理,遂纳其言,暂息南征。

此后不久,南边诸将又上表告急:南寇已至,臣等所部兵少,难以拒敌。乞简幽州以南劲兵助我等戍守,乃就漳水造船,严备以拒之。

群臣闻此便奏魏帝,建议宜遣骑兵数千,诈称举国南征,假作大造舟船,却以汉人司马楚之、鲁轨、韩延之等为将,以招降宋军。

魏主闻奏,以为此举不费本国大兵,乃为善计,于是将欲从之。

崔浩又出班说道:此亦非上策。南朝刘宋若闻幽州以南精兵悉发,大造舟船,轻骑在后,必谓我欲存立东晋司马氏,助其复辟晋国以为我附庸,而欲诛除刘氏一族。其江东则必举国骇扰,惧于灭亡,当悉发精锐,来守备北方边境。后一旦审知我军有声无实,又必恃其先聚之兵,喜而前行,径来至黄河以北肆其侵暴,则我守将无以御之矣。(本集完)成公兴:我因何引你至此修炼,汝可知否?

寇谦之:未知也。愿闻高论!

成公兴:嵩山居于五岳之中,古都洛阳京畿之地,有二山七十二峰,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被封神为中天王。自汉武帝封禅中岳之后,成为仙人修炼之地。西晋道士鲍靓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炼成仙。此中关窍,不可不知。

寇谦之:弟子受教,定不负仙师下顾之情。

成公兴大喜,遂选定太室山石室为修炼之所,并将全部修炼秘诀传授给寇谦之。

花开花落,日月如梭。不觉七年己到。

成公兴欲归仙宫,临别嘱咐寇谦之道:先生潜心道教志向可嘉,但尘缘未了,七情六欲未断,难赴仙路。不过勤奋努力,将来可做帝王之师,亦为大器。

嘱罢瞑目而逝,尸解而去。

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专不懈,始收弟子,讲经施术,弘扬道教,达三十年之久。

北魏神瑞二年,寇谦之忽然开悟,向一众徒弟言道:太上老君昨夜降临,谓为师云:“有嵩山神上奏天曹,称自天师张道陵回返天宫去后,世间修道者无所师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处师位。我故来授汝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陵、衡、鲁三张伪法、租未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服食闭炼。”为师拜而受之,今已得老君亲传也。

众徒大喜,于是齐称寇谦之为天师,号为新教。

自此寇谦之以天师身份宣扬道教,并对天师道进行三番整顿,使之在世间传播。

北魏明帝泰常八年,正当秋高气爽,寇谦之端坐石室,正诵《老君音诵诫经》间,忽见少室山巅云蒸霞蔚,灵光普照。

见一仙人自云端而下,谓寇天师道:我乃老君玄孙,上师李谱文。受老君之命,特授汝《录图真经》,能劾召百神,定坛位礼拜,衣冠仪式;并授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望谨慎奉持,辅佐北方太平真君。

寇谦之大喜,再拜受之,遂以国师身份到处游说,自谓可跻身朝廷,匡君救民。

北魏始尧元年,寇谦之走下嵩山,北上魏都平城,献道书于魏太武帝。

拓跋焘时信佛教,对道教自然不感兴趣,令将寇谦之闲置侍臣张曜家中,供养衣食。

寇谦之不甘闲住,闻左光禄大夫、白马公崔浩为魏帝所宠,为太武帝拥立即位功臣,更是军国大事主谋,于是亲往拜访,弘其道法。

崔浩亦欲借助寇谦之道教固宠于太武帝,借助皇权实行汉化主张,于是二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崔浩遂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先赞太武帝圣德清明,再捧寇谦之如神如仙,莅临北魏,为上天吉兆。

太武帝闻奏大悦,立派人将寇天师接到宫中,亲奉皇帛牺牲,遣专使南下祭祀嵩山,另将寇谦之弟子接到平城。

于是天师、帝师齐至魏国,太武帝诏布天下,令臣民显扬新法,致令北魏道业大盛。

寇谦之在宫中辟谷不食,扶乩请神,画符镇灾,讲经论道,施术弘教,深得太武帝器重。既居帝师之位,便宣布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

而崔浩补其儒学之急需应用,二人儒道治国方略在朝中逐渐得以实施。

寇谦之为得皇帝信任,便大显神手,以道术助战魏军。魏主欲西伐大夏,朝臣意见不一,太武帝特请寇谦之问决吉凶。寇谦之力附崔浩意见,并在宫中大作法事,祈祷胜利。

太武帝大喜,于是亲率一万八千轻骑西征,结果大胜西夏,凯旋而归。还军之后,太武帝屏斥当初主和诸臣,信宠崔浩,并奉寇天师为神。

自此寇谦之以其道术、法术、权术、谋术连环相扣,终在鲜卑魏国站稳脚跟,实现国师之梦。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并诏封寇谦之及其弟子高官显爵,寇谦均为谢绝。

太武帝遂对寇谦之待以方外之礼,诏命天师及其弟子并列王公之上,不听称臣。

更为寇谦之师徒在京城东南建五层道坛,遵其新经之制,取名玄都坛。坛中常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朝廷皆都免费供给衣食。

闪回结束,书接前文。

北魏神麚二年四月,太武帝纳白马公崔浩之谏,决意北伐柔然蠕蠕。

于是下诏:命太尉长孙嵩、卫尉楼伏连留守京都平城,司徒长孙翰领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军由东道趋黑山,会攻柔然可汗庭。

五月,太武帝领军进至漠南,舍弃辎重,率轻骑带备用马匹奔袭,至栗水。

柔然纥升盖可汗毫无防备,当时国中民畜遍野,闻魏军袭来,各自惊惧奔散。纥升盖可汗急命烧毁庐舍,率部族之众绝迹西遁。

其弟匹黎先统辖东部,闻魏军至,率部众欲救其兄,途中遭长孙翰等魏兵拦击,一战而败,部族首领数百人被杀。

太武帝领军沿栗水西进,至园水,分兵东西搜讨五千里、南北三千里之广,俘斩甚众。高车诸部原属柔然,此时亦趁机倒戈,抄掠柔然,归附北魏。

柔然各部降魏者三十余万落,魏军缴获战马百余万匹,及大批车辆兵器、畜产辎重。

魏主沿弱水西行至涿邪山,诸将虑深入遇伏,皆劝谏回兵,太武帝方令停止追击。

寇谦之当时随军征伐,以崔浩之言告诉太武帝,宜趁此大胜急追,彻底剿除柔然部族,平定北方。太武帝因惧违背众议,而未予采纳。

七月,太武帝引兵东还,至黑山,以所获班赐将士。

既而有降者供说:蠕蠕大檀先被重疾,焚烧穹庐,科车自载,将数百人入山南而走。柔然各部民畜窘聚,方六十里中无人领统。因大王追军不至,徐徐西遁,因此得免。

继而又见凉州刺史贾胡表奏:若陛下不止兵,再复前行二日,则尽灭蠕蠕之族矣。

太武帝览奏,再思降者供状,由此深恨诸将劝阻进兵,又悔自己不听寇天师所转达崔浩之言。此时事过境迁,懊悔不及。

八月,太武帝至漠南,闻高车国东部屯居已尼陂,即遣左仆射安原等率万骑驰击,降高车诸部数十万落,获马牛羊百余万数。

十月,太武帝还师平城,江东宋朝果然没有出兵,皆如崔浩所料。

太武帝命徙柔然、高车降附之民至漠南,东至濡源,西达阴山,使耕牧而收其贡赋。命平阳王长孙翰,尚书令、左仆射安原及侍中古弼,各分其地而治,共同镇抚。

画外音:此战北魏军因柔然“夏则散众放畜”之机,长途奔袭掩其不备,大破柔然,并降高车;稳定北方之地,谫除南征后顾之忧,其功甚于当年诸葛武侯北伐前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蛮孟获之巨。从此柔然远遁自保,很少主动攻魏,高车亦不敢稍加妄动。太武帝遂加崔浩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以赏其谋画之功。

高车首领来降,太武帝召见,设宴以待。于席间即指崔浩而谓曰:汝曹休轻视此人尪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百万甲兵。朕始虽有征讨卿等之意,而虑不自决,致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至此也。

又令诸尚书道:此后但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者,皆先咨崔公,然后施行可也。

却不料太武帝愈是盛赞,朝中公卿及文武百官愈反不悦,对崔浩益加忌恨。

镜头转换,按下北魏,再表南宋。

永初三年,刘义符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景平,史称宋少帝。

于是下诏:尊皇太后萧文寿为太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与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共同辅政。

刘义符在位时居丧无礼,又好为游狎之事。群臣谏言,一概不听。魏兵犯境,宋兵作战失利,将军自劾,国人惊惶,皆置之不顾。

景平二年六月,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带兵入宫,收取刘义符印玺,以太后名义废其为营阳王。不久被杀,时年仅十九岁。

徐羡之既弑皇帝,又派人暗杀少帝异母弟刘义真于新安。

废杀刘义符和刘义真后,侍中程道惠曾请改立武帝五子刘义恭。但徐羡之属意三皇子刘义隆,百官从之,于是上表迎宜都王、荆州刺史刘义隆回建康,即皇帝大位。

七月,傅亮率行台到荆州治所江陵,迎请刘义隆入京。当时江陵臣民已听闻少帝遇害信息,刘义隆及属吏皆对傅亮率军来迎怀疑,因而不敢东下。

王华、王昙首及到彦之以利害说之,于是刘义隆决定出发。因提防徐羡之等谋害,东下行程中即命随行荆州官员皆严兵自卫,行台百官皆不令接近中军。

中兵参军朱容子更在行程数十日内,一直抱刀在船舱外守卫。

八月八日,刘义隆到达建康,次日被徐羡之等拥立即位,改元元嘉,史称宋文帝。

文帝即位后,对徐、傅、谢三人优抚有加,进徐羡之为司徒,傅亮加开府仪同三司,谢晦为荆州刺史。徐羡之顾忌文帝心腹到彦之,于是奏请到彦之出任雍州刺史。文帝坚拒徐羡之提议,召到彦之入京为中领军,接替谢晦,委以戎政。

又以原荆州僚属心腹王昙首、王华为侍中,王昙首领右卫将军,王华领骁骑将军,朱容子领右军将军。至此文帝初登大位,即掌控禁军军权。

面对文帝系列强化权力举措,徐、傅二人大感威胁,遂于元嘉二年主动上表归政。但在程道惠、徐佩之、王韶之等人规劝下,仍复奉诏摄任,节制尚书、中书二省。

傅亮及谢晦又多次试图和王华、到彦之等人交结,以图安心。

王华及孔宁子多次向文帝中伤诽谤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谓其弑君重罪,不能不罚。

文帝准奏,但虑及谢晦坐镇荆州重地,于是托辞北伐,命大修船舰,实欲伐荆州。又以重爵笼络原北府军大将檀道济,欲使其归为己用。

镜头闪回,补叙檀道济来历。

字幕:檀道济,高平郡金乡县人,左将军檀韶之弟。

檀道济出身寒门,自幼父母双亡。因参加谢玄北府兵,后随刘裕平定桓玄之叛,又平卢循之乱。破新蔡、洛阳、潼关,复联合王镇恶攻克长安,灭亡后秦。宋武帝封为护军将军、散骑常侍、丹阳尹,迁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抵御北魏进攻。

宋景平元年,北魏军大举南侵,在东阳城包围青州刺史竺夔。宋帝刘义符闻报,乃下诏加官檀道济为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起去救东阳。

宋军未到东阳,鲜卑军闻是北府名将檀道济与王仲德领兵,大为恐慌,于是烧掉营房、攻具逃走。檀道济入东阳城,因城内无粮,于是开粮窖取陈年之谷,以给散众军。

因窖深数丈,待出谷作米,已过一夜,鲜卑兵逃去已远,不再可追,最终只得作罢。回军之后,檀道济仍复镇守广陵。

徐羡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时,先告知檀道济,檀道济多次陈说不可,但不见采纳。徐羡之复打算废少帝刘义符,托辞让檀道济入朝,到建康后方将其谋相告。

废立前夜,檀道济到领军府谢晦处住宿。谢晦整夜转辗不能入睡,而檀道济则上床便睡着,谢晦十分佩服。

及废刘义符帝位之后,刘义隆还未到京,檀道济即引兵入宫,内守朝堂。

宋文帝即位,进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赏鼓吹一部,封为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檀道济坚辞,文帝又增督青州、徐州、淮阳、下邳、琅邪、东莞六郡诸军事。

闪回结束,宋文帝将伐荆州,再次以重爵笼络檀道济。

字幕:乙丑,宋文帝元嘉三年、亦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

宋文帝刘义隆羽翼丰满,得以乾纲独断,乃宣布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擅杀少帝及庐陵王刘义真之罪,命有司按律追究。

徐羡之闻讯自杀,傅亮被捕处死,谢晦则出兵反抗。

宋文帝决定亲征谢晦,命雍州刺史刘粹、南兖州刺史檀道济、中领军到彦之领兵先行,自率大军合后。谢晦部众闻知是檀道济为将领兵前来,各都惶恐不已,迅速溃散。

谢晦无计可施,试图逃走不果,终于被擒处死。

宋文帝刘义隆隐忍三年,不动声色既灭徐羡之等权臣,朝野上下无不惊叹。乃下诏派使巡行四方,奏报地方官员优劣,整顿吏治。更广开言路,进纳民谏,鼓励农桑,下令开放山泽地区,禁征老弱从军。若遇天灾,则令赈施或减免当年赋税,以抚慰万民。

刘宋国力因而大振,富国强兵,遂有“元嘉之治”美称。

宋文帝诛除三大权臣,至此政令皆由己出,便有收复河南失地之志。

宋元嘉七年、魏神麚三年三月。宋文帝刘义隆乘北魏与北方柔然交战、河南屯兵减少之机,遂分兵派将,举兵北伐。

乃诏命司徒王弘为扬州刺史,卫护京师。以右将军到彦之领兵五万,统率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以舟师进入黄河;使骁骑将军段宏率精骑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刘德武率兵一万继进;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率兵三万,督监征讨诸军事。

在此之前,先命殿中将军田奇出使北魏,告知太武帝道:宋军此次攻魏只为收复黄河以南失地,不关河北之事。

太武帝览罢宋使北伐通谍,不由勃然大怒。

不久北魏南边诸将上表告急:宋人大严命将入寇。末将等请兵三万,先其未发逆击之,足以挫其锐气,使其不敢深入。复请杀戮南境河北流民,以绝宋军向导。

太武帝诏群臣商讨对策,众人皆首肯此议。

崔浩闻言,出班极力反对:此亡国之策,陛下绝不可从。

太武帝:先生何出此危言!

崔浩:往年我国大破蠕蠕,彼时马力有余,南贼震惧,常恐轻兵奄至,卧不安席,故先声动众,以备不虞,非敢先发。又南土下湿,夏月蒸暑,水潦方多,草木深邃,疾疫必起,非行师之时。且彼先严有备,必坚城固守。我若屯军攻之,则粮食不给;若分兵肆讨,则无以应敌,未见其利。就使宋军能来,我宜待其劳倦,秋凉马肥,因敌取食,徐往击之,万全之计,胜必可克也。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将,因前从陛下征讨,西灭赫连,北破蠕蠕,多获美女珍宝,马畜成群。南镇诸将闻而生羡,亦欲南抄,以取资财。是以披毛求瑕,妄张贼势,冀得肆心耳。因见不获圣听准其所请,故数称贼动,以恐朝廷。背公存私,非忠臣也。

太武帝闻说有理,遂纳其言,暂息南征。

此后不久,南边诸将又上表告急:南寇已至,臣等所部兵少,难以拒敌。乞简幽州以南劲兵助我等戍守,乃就漳水造船,严备以拒之。

群臣闻此便奏魏帝,建议宜遣骑兵数千,诈称举国南征,假作大造舟船,却以汉人司马楚之、鲁轨、韩延之等为将,以招降宋军。

魏主闻奏,以为此举不费本国大兵,乃为善计,于是将欲从之。

崔浩又出班说道:此亦非上策。南朝刘宋若闻幽州以南精兵悉发,大造舟船,轻骑在后,必谓我欲存立东晋司马氏,助其复辟晋国以为我附庸,而欲诛除刘氏一族。其江东则必举国骇扰,惧于灭亡,当悉发精锐,来守备北方边境。后一旦审知我军有声无实,又必恃其先聚之兵,喜而前行,径来至黄河以北肆其侵暴,则我守将无以御之矣。(本集完)成公兴:我因何引你至此修炼,汝可知否?

寇谦之:未知也。愿闻高论!

成公兴:嵩山居于五岳之中,古都洛阳京畿之地,有二山七十二峰,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被封神为中天王。自汉武帝封禅中岳之后,成为仙人修炼之地。西晋道士鲍靓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炼成仙。此中关窍,不可不知。

寇谦之:弟子受教,定不负仙师下顾之情。

成公兴大喜,遂选定太室山石室为修炼之所,并将全部修炼秘诀传授给寇谦之。

花开花落,日月如梭。不觉七年己到。

成公兴欲归仙宫,临别嘱咐寇谦之道:先生潜心道教志向可嘉,但尘缘未了,七情六欲未断,难赴仙路。不过勤奋努力,将来可做帝王之师,亦为大器。

嘱罢瞑目而逝,尸解而去。

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专不懈,始收弟子,讲经施术,弘扬道教,达三十年之久。

北魏神瑞二年,寇谦之忽然开悟,向一众徒弟言道:太上老君昨夜降临,谓为师云:“有嵩山神上奏天曹,称自天师张道陵回返天宫去后,世间修道者无所师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处师位。我故来授汝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陵、衡、鲁三张伪法、租未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服食闭炼。”为师拜而受之,今已得老君亲传也。

众徒大喜,于是齐称寇谦之为天师,号为新教。

自此寇谦之以天师身份宣扬道教,并对天师道进行三番整顿,使之在世间传播。

北魏明帝泰常八年,正当秋高气爽,寇谦之端坐石室,正诵《老君音诵诫经》间,忽见少室山巅云蒸霞蔚,灵光普照。

见一仙人自云端而下,谓寇天师道:我乃老君玄孙,上师李谱文。受老君之命,特授汝《录图真经》,能劾召百神,定坛位礼拜,衣冠仪式;并授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望谨慎奉持,辅佐北方太平真君。

寇谦之大喜,再拜受之,遂以国师身份到处游说,自谓可跻身朝廷,匡君救民。

北魏始尧元年,寇谦之走下嵩山,北上魏都平城,献道书于魏太武帝。

拓跋焘时信佛教,对道教自然不感兴趣,令将寇谦之闲置侍臣张曜家中,供养衣食。

寇谦之不甘闲住,闻左光禄大夫、白马公崔浩为魏帝所宠,为太武帝拥立即位功臣,更是军国大事主谋,于是亲往拜访,弘其道法。

崔浩亦欲借助寇谦之道教固宠于太武帝,借助皇权实行汉化主张,于是二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崔浩遂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先赞太武帝圣德清明,再捧寇谦之如神如仙,莅临北魏,为上天吉兆。

太武帝闻奏大悦,立派人将寇天师接到宫中,亲奉皇帛牺牲,遣专使南下祭祀嵩山,另将寇谦之弟子接到平城。

于是天师、帝师齐至魏国,太武帝诏布天下,令臣民显扬新法,致令北魏道业大盛。

寇谦之在宫中辟谷不食,扶乩请神,画符镇灾,讲经论道,施术弘教,深得太武帝器重。既居帝师之位,便宣布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

而崔浩补其儒学之急需应用,二人儒道治国方略在朝中逐渐得以实施。

寇谦之为得皇帝信任,便大显神手,以道术助战魏军。魏主欲西伐大夏,朝臣意见不一,太武帝特请寇谦之问决吉凶。寇谦之力附崔浩意见,并在宫中大作法事,祈祷胜利。

太武帝大喜,于是亲率一万八千轻骑西征,结果大胜西夏,凯旋而归。还军之后,太武帝屏斥当初主和诸臣,信宠崔浩,并奉寇天师为神。

自此寇谦之以其道术、法术、权术、谋术连环相扣,终在鲜卑魏国站稳脚跟,实现国师之梦。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并诏封寇谦之及其弟子高官显爵,寇谦均为谢绝。

太武帝遂对寇谦之待以方外之礼,诏命天师及其弟子并列王公之上,不听称臣。

更为寇谦之师徒在京城东南建五层道坛,遵其新经之制,取名玄都坛。坛中常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朝廷皆都免费供给衣食。

闪回结束,书接前文。

北魏神麚二年四月,太武帝纳白马公崔浩之谏,决意北伐柔然蠕蠕。

于是下诏:命太尉长孙嵩、卫尉楼伏连留守京都平城,司徒长孙翰领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军由东道趋黑山,会攻柔然可汗庭。

五月,太武帝领军进至漠南,舍弃辎重,率轻骑带备用马匹奔袭,至栗水。

柔然纥升盖可汗毫无防备,当时国中民畜遍野,闻魏军袭来,各自惊惧奔散。纥升盖可汗急命烧毁庐舍,率部族之众绝迹西遁。

其弟匹黎先统辖东部,闻魏军至,率部众欲救其兄,途中遭长孙翰等魏兵拦击,一战而败,部族首领数百人被杀。

太武帝领军沿栗水西进,至园水,分兵东西搜讨五千里、南北三千里之广,俘斩甚众。高车诸部原属柔然,此时亦趁机倒戈,抄掠柔然,归附北魏。

柔然各部降魏者三十余万落,魏军缴获战马百余万匹,及大批车辆兵器、畜产辎重。

魏主沿弱水西行至涿邪山,诸将虑深入遇伏,皆劝谏回兵,太武帝方令停止追击。

寇谦之当时随军征伐,以崔浩之言告诉太武帝,宜趁此大胜急追,彻底剿除柔然部族,平定北方。太武帝因惧违背众议,而未予采纳。

七月,太武帝引兵东还,至黑山,以所获班赐将士。

既而有降者供说:蠕蠕大檀先被重疾,焚烧穹庐,科车自载,将数百人入山南而走。柔然各部民畜窘聚,方六十里中无人领统。因大王追军不至,徐徐西遁,因此得免。

继而又见凉州刺史贾胡表奏:若陛下不止兵,再复前行二日,则尽灭蠕蠕之族矣。

太武帝览奏,再思降者供状,由此深恨诸将劝阻进兵,又悔自己不听寇天师所转达崔浩之言。此时事过境迁,懊悔不及。

八月,太武帝至漠南,闻高车国东部屯居已尼陂,即遣左仆射安原等率万骑驰击,降高车诸部数十万落,获马牛羊百余万数。

十月,太武帝还师平城,江东宋朝果然没有出兵,皆如崔浩所料。

太武帝命徙柔然、高车降附之民至漠南,东至濡源,西达阴山,使耕牧而收其贡赋。命平阳王长孙翰,尚书令、左仆射安原及侍中古弼,各分其地而治,共同镇抚。

画外音:此战北魏军因柔然“夏则散众放畜”之机,长途奔袭掩其不备,大破柔然,并降高车;稳定北方之地,谫除南征后顾之忧,其功甚于当年诸葛武侯北伐前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蛮孟获之巨。从此柔然远遁自保,很少主动攻魏,高车亦不敢稍加妄动。太武帝遂加崔浩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以赏其谋画之功。

高车首领来降,太武帝召见,设宴以待。于席间即指崔浩而谓曰:汝曹休轻视此人尪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百万甲兵。朕始虽有征讨卿等之意,而虑不自决,致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至此也。

又令诸尚书道:此后但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者,皆先咨崔公,然后施行可也。

却不料太武帝愈是盛赞,朝中公卿及文武百官愈反不悦,对崔浩益加忌恨。

镜头转换,按下北魏,再表南宋。

永初三年,刘义符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景平,史称宋少帝。

于是下诏:尊皇太后萧文寿为太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与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共同辅政。

刘义符在位时居丧无礼,又好为游狎之事。群臣谏言,一概不听。魏兵犯境,宋兵作战失利,将军自劾,国人惊惶,皆置之不顾。

景平二年六月,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带兵入宫,收取刘义符印玺,以太后名义废其为营阳王。不久被杀,时年仅十九岁。

徐羡之既弑皇帝,又派人暗杀少帝异母弟刘义真于新安。

废杀刘义符和刘义真后,侍中程道惠曾请改立武帝五子刘义恭。但徐羡之属意三皇子刘义隆,百官从之,于是上表迎宜都王、荆州刺史刘义隆回建康,即皇帝大位。

七月,傅亮率行台到荆州治所江陵,迎请刘义隆入京。当时江陵臣民已听闻少帝遇害信息,刘义隆及属吏皆对傅亮率军来迎怀疑,因而不敢东下。

王华、王昙首及到彦之以利害说之,于是刘义隆决定出发。因提防徐羡之等谋害,东下行程中即命随行荆州官员皆严兵自卫,行台百官皆不令接近中军。

中兵参军朱容子更在行程数十日内,一直抱刀在船舱外守卫。

八月八日,刘义隆到达建康,次日被徐羡之等拥立即位,改元元嘉,史称宋文帝。

文帝即位后,对徐、傅、谢三人优抚有加,进徐羡之为司徒,傅亮加开府仪同三司,谢晦为荆州刺史。徐羡之顾忌文帝心腹到彦之,于是奏请到彦之出任雍州刺史。文帝坚拒徐羡之提议,召到彦之入京为中领军,接替谢晦,委以戎政。

又以原荆州僚属心腹王昙首、王华为侍中,王昙首领右卫将军,王华领骁骑将军,朱容子领右军将军。至此文帝初登大位,即掌控禁军军权。

面对文帝系列强化权力举措,徐、傅二人大感威胁,遂于元嘉二年主动上表归政。但在程道惠、徐佩之、王韶之等人规劝下,仍复奉诏摄任,节制尚书、中书二省。

傅亮及谢晦又多次试图和王华、到彦之等人交结,以图安心。

王华及孔宁子多次向文帝中伤诽谤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谓其弑君重罪,不能不罚。

文帝准奏,但虑及谢晦坐镇荆州重地,于是托辞北伐,命大修船舰,实欲伐荆州。又以重爵笼络原北府军大将檀道济,欲使其归为己用。

镜头闪回,补叙檀道济来历。

字幕:檀道济,高平郡金乡县人,左将军檀韶之弟。

檀道济出身寒门,自幼父母双亡。因参加谢玄北府兵,后随刘裕平定桓玄之叛,又平卢循之乱。破新蔡、洛阳、潼关,复联合王镇恶攻克长安,灭亡后秦。宋武帝封为护军将军、散骑常侍、丹阳尹,迁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抵御北魏进攻。

宋景平元年,北魏军大举南侵,在东阳城包围青州刺史竺夔。宋帝刘义符闻报,乃下诏加官檀道济为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起去救东阳。

宋军未到东阳,鲜卑军闻是北府名将檀道济与王仲德领兵,大为恐慌,于是烧掉营房、攻具逃走。檀道济入东阳城,因城内无粮,于是开粮窖取陈年之谷,以给散众军。

因窖深数丈,待出谷作米,已过一夜,鲜卑兵逃去已远,不再可追,最终只得作罢。回军之后,檀道济仍复镇守广陵。

徐羡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时,先告知檀道济,檀道济多次陈说不可,但不见采纳。徐羡之复打算废少帝刘义符,托辞让檀道济入朝,到建康后方将其谋相告。

废立前夜,檀道济到领军府谢晦处住宿。谢晦整夜转辗不能入睡,而檀道济则上床便睡着,谢晦十分佩服。

及废刘义符帝位之后,刘义隆还未到京,檀道济即引兵入宫,内守朝堂。

宋文帝即位,进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赏鼓吹一部,封为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檀道济坚辞,文帝又增督青州、徐州、淮阳、下邳、琅邪、东莞六郡诸军事。

闪回结束,宋文帝将伐荆州,再次以重爵笼络檀道济。

字幕:乙丑,宋文帝元嘉三年、亦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

宋文帝刘义隆羽翼丰满,得以乾纲独断,乃宣布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擅杀少帝及庐陵王刘义真之罪,命有司按律追究。

徐羡之闻讯自杀,傅亮被捕处死,谢晦则出兵反抗。

宋文帝决定亲征谢晦,命雍州刺史刘粹、南兖州刺史檀道济、中领军到彦之领兵先行,自率大军合后。谢晦部众闻知是檀道济为将领兵前来,各都惶恐不已,迅速溃散。

谢晦无计可施,试图逃走不果,终于被擒处死。

宋文帝刘义隆隐忍三年,不动声色既灭徐羡之等权臣,朝野上下无不惊叹。乃下诏派使巡行四方,奏报地方官员优劣,整顿吏治。更广开言路,进纳民谏,鼓励农桑,下令开放山泽地区,禁征老弱从军。若遇天灾,则令赈施或减免当年赋税,以抚慰万民。

刘宋国力因而大振,富国强兵,遂有“元嘉之治”美称。

宋文帝诛除三大权臣,至此政令皆由己出,便有收复河南失地之志。

宋元嘉七年、魏神麚三年三月。宋文帝刘义隆乘北魏与北方柔然交战、河南屯兵减少之机,遂分兵派将,举兵北伐。

乃诏命司徒王弘为扬州刺史,卫护京师。以右将军到彦之领兵五万,统率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以舟师进入黄河;使骁骑将军段宏率精骑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刘德武率兵一万继进;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率兵三万,督监征讨诸军事。

在此之前,先命殿中将军田奇出使北魏,告知太武帝道:宋军此次攻魏只为收复黄河以南失地,不关河北之事。

太武帝览罢宋使北伐通谍,不由勃然大怒。

不久北魏南边诸将上表告急:宋人大严命将入寇。末将等请兵三万,先其未发逆击之,足以挫其锐气,使其不敢深入。复请杀戮南境河北流民,以绝宋军向导。

太武帝诏群臣商讨对策,众人皆首肯此议。

崔浩闻言,出班极力反对:此亡国之策,陛下绝不可从。

太武帝:先生何出此危言!

崔浩:往年我国大破蠕蠕,彼时马力有余,南贼震惧,常恐轻兵奄至,卧不安席,故先声动众,以备不虞,非敢先发。又南土下湿,夏月蒸暑,水潦方多,草木深邃,疾疫必起,非行师之时。且彼先严有备,必坚城固守。我若屯军攻之,则粮食不给;若分兵肆讨,则无以应敌,未见其利。就使宋军能来,我宜待其劳倦,秋凉马肥,因敌取食,徐往击之,万全之计,胜必可克也。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将,因前从陛下征讨,西灭赫连,北破蠕蠕,多获美女珍宝,马畜成群。南镇诸将闻而生羡,亦欲南抄,以取资财。是以披毛求瑕,妄张贼势,冀得肆心耳。因见不获圣听准其所请,故数称贼动,以恐朝廷。背公存私,非忠臣也。

太武帝闻说有理,遂纳其言,暂息南征。

此后不久,南边诸将又上表告急:南寇已至,臣等所部兵少,难以拒敌。乞简幽州以南劲兵助我等戍守,乃就漳水造船,严备以拒之。

群臣闻此便奏魏帝,建议宜遣骑兵数千,诈称举国南征,假作大造舟船,却以汉人司马楚之、鲁轨、韩延之等为将,以招降宋军。

魏主闻奏,以为此举不费本国大兵,乃为善计,于是将欲从之。

崔浩又出班说道:此亦非上策。南朝刘宋若闻幽州以南精兵悉发,大造舟船,轻骑在后,必谓我欲存立东晋司马氏,助其复辟晋国以为我附庸,而欲诛除刘氏一族。其江东则必举国骇扰,惧于灭亡,当悉发精锐,来守备北方边境。后一旦审知我军有声无实,又必恃其先聚之兵,喜而前行,径来至黄河以北肆其侵暴,则我守将无以御之矣。(本集完)成公兴:我因何引你至此修炼,汝可知否?

寇谦之:未知也。愿闻高论!

成公兴:嵩山居于五岳之中,古都洛阳京畿之地,有二山七十二峰,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被封神为中天王。自汉武帝封禅中岳之后,成为仙人修炼之地。西晋道士鲍靓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炼成仙。此中关窍,不可不知。

寇谦之:弟子受教,定不负仙师下顾之情。

成公兴大喜,遂选定太室山石室为修炼之所,并将全部修炼秘诀传授给寇谦之。

花开花落,日月如梭。不觉七年己到。

成公兴欲归仙宫,临别嘱咐寇谦之道:先生潜心道教志向可嘉,但尘缘未了,七情六欲未断,难赴仙路。不过勤奋努力,将来可做帝王之师,亦为大器。

嘱罢瞑目而逝,尸解而去。

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专不懈,始收弟子,讲经施术,弘扬道教,达三十年之久。

北魏神瑞二年,寇谦之忽然开悟,向一众徒弟言道:太上老君昨夜降临,谓为师云:“有嵩山神上奏天曹,称自天师张道陵回返天宫去后,世间修道者无所师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处师位。我故来授汝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陵、衡、鲁三张伪法、租未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服食闭炼。”为师拜而受之,今已得老君亲传也。

众徒大喜,于是齐称寇谦之为天师,号为新教。

自此寇谦之以天师身份宣扬道教,并对天师道进行三番整顿,使之在世间传播。

北魏明帝泰常八年,正当秋高气爽,寇谦之端坐石室,正诵《老君音诵诫经》间,忽见少室山巅云蒸霞蔚,灵光普照。

见一仙人自云端而下,谓寇天师道:我乃老君玄孙,上师李谱文。受老君之命,特授汝《录图真经》,能劾召百神,定坛位礼拜,衣冠仪式;并授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望谨慎奉持,辅佐北方太平真君。

寇谦之大喜,再拜受之,遂以国师身份到处游说,自谓可跻身朝廷,匡君救民。

北魏始尧元年,寇谦之走下嵩山,北上魏都平城,献道书于魏太武帝。

拓跋焘时信佛教,对道教自然不感兴趣,令将寇谦之闲置侍臣张曜家中,供养衣食。

寇谦之不甘闲住,闻左光禄大夫、白马公崔浩为魏帝所宠,为太武帝拥立即位功臣,更是军国大事主谋,于是亲往拜访,弘其道法。

崔浩亦欲借助寇谦之道教固宠于太武帝,借助皇权实行汉化主张,于是二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崔浩遂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先赞太武帝圣德清明,再捧寇谦之如神如仙,莅临北魏,为上天吉兆。

太武帝闻奏大悦,立派人将寇天师接到宫中,亲奉皇帛牺牲,遣专使南下祭祀嵩山,另将寇谦之弟子接到平城。

于是天师、帝师齐至魏国,太武帝诏布天下,令臣民显扬新法,致令北魏道业大盛。

寇谦之在宫中辟谷不食,扶乩请神,画符镇灾,讲经论道,施术弘教,深得太武帝器重。既居帝师之位,便宣布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

而崔浩补其儒学之急需应用,二人儒道治国方略在朝中逐渐得以实施。

寇谦之为得皇帝信任,便大显神手,以道术助战魏军。魏主欲西伐大夏,朝臣意见不一,太武帝特请寇谦之问决吉凶。寇谦之力附崔浩意见,并在宫中大作法事,祈祷胜利。

太武帝大喜,于是亲率一万八千轻骑西征,结果大胜西夏,凯旋而归。还军之后,太武帝屏斥当初主和诸臣,信宠崔浩,并奉寇天师为神。

自此寇谦之以其道术、法术、权术、谋术连环相扣,终在鲜卑魏国站稳脚跟,实现国师之梦。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并诏封寇谦之及其弟子高官显爵,寇谦均为谢绝。

太武帝遂对寇谦之待以方外之礼,诏命天师及其弟子并列王公之上,不听称臣。

更为寇谦之师徒在京城东南建五层道坛,遵其新经之制,取名玄都坛。坛中常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朝廷皆都免费供给衣食。

闪回结束,书接前文。

北魏神麚二年四月,太武帝纳白马公崔浩之谏,决意北伐柔然蠕蠕。

于是下诏:命太尉长孙嵩、卫尉楼伏连留守京都平城,司徒长孙翰领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军由东道趋黑山,会攻柔然可汗庭。

五月,太武帝领军进至漠南,舍弃辎重,率轻骑带备用马匹奔袭,至栗水。

柔然纥升盖可汗毫无防备,当时国中民畜遍野,闻魏军袭来,各自惊惧奔散。纥升盖可汗急命烧毁庐舍,率部族之众绝迹西遁。

其弟匹黎先统辖东部,闻魏军至,率部众欲救其兄,途中遭长孙翰等魏兵拦击,一战而败,部族首领数百人被杀。

太武帝领军沿栗水西进,至园水,分兵东西搜讨五千里、南北三千里之广,俘斩甚众。高车诸部原属柔然,此时亦趁机倒戈,抄掠柔然,归附北魏。

柔然各部降魏者三十余万落,魏军缴获战马百余万匹,及大批车辆兵器、畜产辎重。

魏主沿弱水西行至涿邪山,诸将虑深入遇伏,皆劝谏回兵,太武帝方令停止追击。

寇谦之当时随军征伐,以崔浩之言告诉太武帝,宜趁此大胜急追,彻底剿除柔然部族,平定北方。太武帝因惧违背众议,而未予采纳。

七月,太武帝引兵东还,至黑山,以所获班赐将士。

既而有降者供说:蠕蠕大檀先被重疾,焚烧穹庐,科车自载,将数百人入山南而走。柔然各部民畜窘聚,方六十里中无人领统。因大王追军不至,徐徐西遁,因此得免。

继而又见凉州刺史贾胡表奏:若陛下不止兵,再复前行二日,则尽灭蠕蠕之族矣。

太武帝览奏,再思降者供状,由此深恨诸将劝阻进兵,又悔自己不听寇天师所转达崔浩之言。此时事过境迁,懊悔不及。

八月,太武帝至漠南,闻高车国东部屯居已尼陂,即遣左仆射安原等率万骑驰击,降高车诸部数十万落,获马牛羊百余万数。

十月,太武帝还师平城,江东宋朝果然没有出兵,皆如崔浩所料。

太武帝命徙柔然、高车降附之民至漠南,东至濡源,西达阴山,使耕牧而收其贡赋。命平阳王长孙翰,尚书令、左仆射安原及侍中古弼,各分其地而治,共同镇抚。

画外音:此战北魏军因柔然“夏则散众放畜”之机,长途奔袭掩其不备,大破柔然,并降高车;稳定北方之地,谫除南征后顾之忧,其功甚于当年诸葛武侯北伐前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蛮孟获之巨。从此柔然远遁自保,很少主动攻魏,高车亦不敢稍加妄动。太武帝遂加崔浩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以赏其谋画之功。

高车首领来降,太武帝召见,设宴以待。于席间即指崔浩而谓曰:汝曹休轻视此人尪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百万甲兵。朕始虽有征讨卿等之意,而虑不自决,致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至此也。

又令诸尚书道:此后但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者,皆先咨崔公,然后施行可也。

却不料太武帝愈是盛赞,朝中公卿及文武百官愈反不悦,对崔浩益加忌恨。

镜头转换,按下北魏,再表南宋。

永初三年,刘义符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景平,史称宋少帝。

于是下诏:尊皇太后萧文寿为太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与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共同辅政。

刘义符在位时居丧无礼,又好为游狎之事。群臣谏言,一概不听。魏兵犯境,宋兵作战失利,将军自劾,国人惊惶,皆置之不顾。

景平二年六月,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带兵入宫,收取刘义符印玺,以太后名义废其为营阳王。不久被杀,时年仅十九岁。

徐羡之既弑皇帝,又派人暗杀少帝异母弟刘义真于新安。

废杀刘义符和刘义真后,侍中程道惠曾请改立武帝五子刘义恭。但徐羡之属意三皇子刘义隆,百官从之,于是上表迎宜都王、荆州刺史刘义隆回建康,即皇帝大位。

七月,傅亮率行台到荆州治所江陵,迎请刘义隆入京。当时江陵臣民已听闻少帝遇害信息,刘义隆及属吏皆对傅亮率军来迎怀疑,因而不敢东下。

王华、王昙首及到彦之以利害说之,于是刘义隆决定出发。因提防徐羡之等谋害,东下行程中即命随行荆州官员皆严兵自卫,行台百官皆不令接近中军。

中兵参军朱容子更在行程数十日内,一直抱刀在船舱外守卫。

八月八日,刘义隆到达建康,次日被徐羡之等拥立即位,改元元嘉,史称宋文帝。

文帝即位后,对徐、傅、谢三人优抚有加,进徐羡之为司徒,傅亮加开府仪同三司,谢晦为荆州刺史。徐羡之顾忌文帝心腹到彦之,于是奏请到彦之出任雍州刺史。文帝坚拒徐羡之提议,召到彦之入京为中领军,接替谢晦,委以戎政。

又以原荆州僚属心腹王昙首、王华为侍中,王昙首领右卫将军,王华领骁骑将军,朱容子领右军将军。至此文帝初登大位,即掌控禁军军权。

面对文帝系列强化权力举措,徐、傅二人大感威胁,遂于元嘉二年主动上表归政。但在程道惠、徐佩之、王韶之等人规劝下,仍复奉诏摄任,节制尚书、中书二省。

傅亮及谢晦又多次试图和王华、到彦之等人交结,以图安心。

王华及孔宁子多次向文帝中伤诽谤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谓其弑君重罪,不能不罚。

文帝准奏,但虑及谢晦坐镇荆州重地,于是托辞北伐,命大修船舰,实欲伐荆州。又以重爵笼络原北府军大将檀道济,欲使其归为己用。

镜头闪回,补叙檀道济来历。

字幕:檀道济,高平郡金乡县人,左将军檀韶之弟。

檀道济出身寒门,自幼父母双亡。因参加谢玄北府兵,后随刘裕平定桓玄之叛,又平卢循之乱。破新蔡、洛阳、潼关,复联合王镇恶攻克长安,灭亡后秦。宋武帝封为护军将军、散骑常侍、丹阳尹,迁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抵御北魏进攻。

宋景平元年,北魏军大举南侵,在东阳城包围青州刺史竺夔。宋帝刘义符闻报,乃下诏加官檀道济为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起去救东阳。

宋军未到东阳,鲜卑军闻是北府名将檀道济与王仲德领兵,大为恐慌,于是烧掉营房、攻具逃走。檀道济入东阳城,因城内无粮,于是开粮窖取陈年之谷,以给散众军。

因窖深数丈,待出谷作米,已过一夜,鲜卑兵逃去已远,不再可追,最终只得作罢。回军之后,檀道济仍复镇守广陵。

徐羡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时,先告知檀道济,檀道济多次陈说不可,但不见采纳。徐羡之复打算废少帝刘义符,托辞让檀道济入朝,到建康后方将其谋相告。

废立前夜,檀道济到领军府谢晦处住宿。谢晦整夜转辗不能入睡,而檀道济则上床便睡着,谢晦十分佩服。

及废刘义符帝位之后,刘义隆还未到京,檀道济即引兵入宫,内守朝堂。

宋文帝即位,进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赏鼓吹一部,封为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檀道济坚辞,文帝又增督青州、徐州、淮阳、下邳、琅邪、东莞六郡诸军事。

闪回结束,宋文帝将伐荆州,再次以重爵笼络檀道济。

字幕:乙丑,宋文帝元嘉三年、亦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

宋文帝刘义隆羽翼丰满,得以乾纲独断,乃宣布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擅杀少帝及庐陵王刘义真之罪,命有司按律追究。

徐羡之闻讯自杀,傅亮被捕处死,谢晦则出兵反抗。

宋文帝决定亲征谢晦,命雍州刺史刘粹、南兖州刺史檀道济、中领军到彦之领兵先行,自率大军合后。谢晦部众闻知是檀道济为将领兵前来,各都惶恐不已,迅速溃散。

谢晦无计可施,试图逃走不果,终于被擒处死。

宋文帝刘义隆隐忍三年,不动声色既灭徐羡之等权臣,朝野上下无不惊叹。乃下诏派使巡行四方,奏报地方官员优劣,整顿吏治。更广开言路,进纳民谏,鼓励农桑,下令开放山泽地区,禁征老弱从军。若遇天灾,则令赈施或减免当年赋税,以抚慰万民。

刘宋国力因而大振,富国强兵,遂有“元嘉之治”美称。

宋文帝诛除三大权臣,至此政令皆由己出,便有收复河南失地之志。

宋元嘉七年、魏神麚三年三月。宋文帝刘义隆乘北魏与北方柔然交战、河南屯兵减少之机,遂分兵派将,举兵北伐。

乃诏命司徒王弘为扬州刺史,卫护京师。以右将军到彦之领兵五万,统率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以舟师进入黄河;使骁骑将军段宏率精骑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刘德武率兵一万继进;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率兵三万,督监征讨诸军事。

在此之前,先命殿中将军田奇出使北魏,告知太武帝道:宋军此次攻魏只为收复黄河以南失地,不关河北之事。

太武帝览罢宋使北伐通谍,不由勃然大怒。

不久北魏南边诸将上表告急:宋人大严命将入寇。末将等请兵三万,先其未发逆击之,足以挫其锐气,使其不敢深入。复请杀戮南境河北流民,以绝宋军向导。

太武帝诏群臣商讨对策,众人皆首肯此议。

崔浩闻言,出班极力反对:此亡国之策,陛下绝不可从。

太武帝:先生何出此危言!

崔浩:往年我国大破蠕蠕,彼时马力有余,南贼震惧,常恐轻兵奄至,卧不安席,故先声动众,以备不虞,非敢先发。又南土下湿,夏月蒸暑,水潦方多,草木深邃,疾疫必起,非行师之时。且彼先严有备,必坚城固守。我若屯军攻之,则粮食不给;若分兵肆讨,则无以应敌,未见其利。就使宋军能来,我宜待其劳倦,秋凉马肥,因敌取食,徐往击之,万全之计,胜必可克也。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将,因前从陛下征讨,西灭赫连,北破蠕蠕,多获美女珍宝,马畜成群。南镇诸将闻而生羡,亦欲南抄,以取资财。是以披毛求瑕,妄张贼势,冀得肆心耳。因见不获圣听准其所请,故数称贼动,以恐朝廷。背公存私,非忠臣也。

太武帝闻说有理,遂纳其言,暂息南征。

此后不久,南边诸将又上表告急:南寇已至,臣等所部兵少,难以拒敌。乞简幽州以南劲兵助我等戍守,乃就漳水造船,严备以拒之。

群臣闻此便奏魏帝,建议宜遣骑兵数千,诈称举国南征,假作大造舟船,却以汉人司马楚之、鲁轨、韩延之等为将,以招降宋军。

魏主闻奏,以为此举不费本国大兵,乃为善计,于是将欲从之。

崔浩又出班说道:此亦非上策。南朝刘宋若闻幽州以南精兵悉发,大造舟船,轻骑在后,必谓我欲存立东晋司马氏,助其复辟晋国以为我附庸,而欲诛除刘氏一族。其江东则必举国骇扰,惧于灭亡,当悉发精锐,来守备北方边境。后一旦审知我军有声无实,又必恃其先聚之兵,喜而前行,径来至黄河以北肆其侵暴,则我守将无以御之矣。(本集完)',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