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集 文明太后(2 / 2)
元徽四年起,刘昱与心腹解僧智、张五儿常夜出承明门,从者皆持鋋矛,夕去晨返。若于途中遇行人男女及犬马牛驴,逢上便刺。民间畏惧,晚上行人绝迹。
刘昱并置棍棒数十根,各有名号,针锤凿锯,不离左右,用以击脑、锤阴、剖心,日杀数人,见卧尸流血,方觉开心。常常杀人之后亲自切割,一日若不杀人,便觉怏怏不乐。
又多奇思怪想,常在耀灵殿上养驴数十头,更将所乘骏马均养在御榻之侧。因见领军将军萧道成肥胖肚圆,煞是惊怪,执意要将其肚脐作靶练习射箭。
萧道成惊吓欲死,却不敢忤旨,只好听天由命,祷其射之不中。多亏内侍尚存怜悯,劝改用骨簇来射,刘昱从之。
刘昱引弓搭箭,觑得清楚,弓开如满月,箭发似流星,一箭射出,正中萧道成肚脐,透其衣裳,血流满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因其箭矢是用骨簇,萧道成免于一死,回家养了月余,伤势方痊;于是从此切齿痛恨刘昱,便起反心,为此后篡宋张本。
杨玉夫本是刘昱心腹侍从,一日刘昱忽然翻脸,咬牙切齿要杀杨玉夫,取其肝肺,众人求告得免。刘昱种种恶行,不一而足。
刘昱即位后,尊皇后王贞凤为皇太后。但自知并非王贞凤所生,则不受太后控制。
元徽五年端午节时,王贞凤赐给刘昱一把玉柄毛扇。刘昱非但不感恩,反谓扇子不够华丽,因而对太后心怀不满。乃命太医熬制毒药,准备杀死王贞凤。
随从阻止道:皇上若毒死太后,则要每日在宫里守丧,不能到外面去游玩了。
刘昱怕受拘束,这才作罢。太后尚且不知,因天子因不耐服孝,自己侥幸得以活命。
忽有一日,刘昱嗅出亲信孙超口中有蒜味,问而不肯承认。为证明自己所断不爽,刘昱便以刀剖开孙超之腹,探视其内有无蒜头。
孙超惨叫状如杀猪,血流遍地而死,腹中自然并无蒜头。
刘昱又闻大臣孙勃家里广有金银,一时兴起,亲自扮作盗贼,率领心腹侍卫前去劫掠,挺刀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冲入府中。
刘昱虽作强盗打扮,孙勃焉有认不出来之理?眼看皇帝带兵前来,知道家族不免横死,就扑上前揪住刘昱,撕扯其耳骂道:你这贼头暴逾桀纣,日后必遭屠戮!
左右一齐上前,杀掉孙勃。刘昱因怒被其揪耳,遂亲自脔割尸体解恨。
刘昱一日又入领军府,当时天气酷热,萧道成正解衣袒腹卧在堂中,见到皇帝亲至,急忙起身相迎,施以臣礼。
刘昱手指萧道成之腹笑道:卿好大肚量也。
忽想起前番射脐之事,顿时兴起,便命萧道成站立室内,在其腹部画上靶心,然后持弓引箭,就要发射。
萧道成亡魂皆冒,急忙叫道:老臣无罪!
左右亦都劝说:萧领军腹大难寻,国中无双。陛下神箭,必会射死,则后不能再射矣。
刘昱闻说有理,遂令去其铁簇,以布包箭头,引弓发射,正中萧道成肚脐。
此番虽然未致流血遍地,但萧道城仍是痛不可当,只好趴俯于地,大赞陛下神射。
刘昱甚觉不爽,又去院中磨砺佩刀,口中说道:既不让我射,翌日便以此刀杀之。
然后引众而去。萧道成十分忧惧,密与袁粲、褚渊商量,欲废刘昱。褚渊闭口不言,袁粲则不同意。萧道成无奈,于是寄书给儿子萧赜,令其暗中准备。
因知刘昱喜欢夜出杀人,萧道成忽思一计,便命越骑校尉王敬则身穿夜行黑衣,伏于皇宫门外,听察刘昱行踪。嘱令一有动静,疾速来报。
是夜七月七日乞巧节,刘昱临睡前吩咐内侍杨玉夫道:你在庭院里等织女渡河,见时立刻奏报,若看不见,明日我就杀你。
牛郎织女相会只是神话,哪里能看见?杨玉夫想起前番险被挖出心肝之事,不由十分恐惧,便趁刘昱熟睡之时,以刀杀之。
刘昱被杀之时,年仅十五岁。
越骑校尉王敬则夜伏宫外,见久无动静,于是忍耐不住,遂施展飞檐走脊之能,摸进内宫,来探消息。
此时恰逢杨玉夫杀了刘昱,蹑足潜踪从内宫出来,被王敬则看个正着,不由又惊又喜,急翻墙出宫而去,来领军府报于萧道成。
萧道成闻知大喜,急率本部兵马束甲而出,吵吵嚷嚷入宫,命擒拿弑帝凶手杨玉夫。
杨玉夫正在值宿殿中佯睡,被人自被窝中扯起,不知如何走漏消息,犹如梦里一般。
萧道成遂命召集朝廷重臣,公布杨玉夫弑帝罪状,下令夷其三族。复拥安成王刘准登太极殿为帝,改元升明,史称宋顺帝。
字幕:刘准,字仲谋,小字智观,史载为宋明帝刘彧第三子。萧道成,字绍伯,小名斗将,西汉丞相萧何后裔,父为刘宋名将萧承之。
宋顺帝刘准既立,萧道成因有拥立之功,诏命进位侍中、司空、录尚书事,任骠骑大将军,总掌军国大权。
朝中重臣袁粲、刘秉不满萧道成一步登天,合谋意欲灭之,准备于十二月二十三日举事。不料事泄,萧道成抢先下手,杀死袁粲、刘秉,清除两个政敌。
升明三年三月初二日,宋顺帝任命萧道成为相国,总领百官,封以十郡之地,号称齐公,赐九锡,仍任骠骑大将军、扬州牧、南徐州刺史如故。
萧道成见朝中再无敌手,遂令部下上疏,要求刘准禅位,且派部将王敬则率军进宫。
刘淮已知再无任何转机,更无力与萧道成力抗,遂亲撰禅让诏书,写毕掷笔于地,长叹道:某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耶!
一个十余岁孩儿说出此话,一言道尽身为末代皇帝悲哀,令人心酸。
升平三年四月十六日,萧道成禅位,改国号齐,是为齐高帝。
于是诏命改元建元,封刘准为汝阴王,允其不行君臣之礼,上书不称上表,帝答表不称下诏。迁居丹阳宫,并派兵监管。建元元年五月六日,监视刘准兵士听得门外马蹄声杂乱,以为发生变乱,便擅自杀害刘准。汝阴王死时十三岁,谥为顺帝。齐高帝敕葬刘准于遂宁陵,刘宋宗亲都被幽禁而死。
刘宋政权到此灭亡,共历九帝,国祚六十年。
齐高帝萧道成受宋禅登基为帝,立王妃刘智容为皇后,长子萧赜被立为皇太子。分封百官,治理朝政。遂革除宋孝武帝以来诸多暴政,下诏修建儒学,精选儒官,削除部曲私兵,整顿户籍,禁止宗室封山占水,减免赋役,安抚流民,朝政严明,官民始得安业。
建康作为南朝京都,自从晋朝以来,宫室外城只用竹篱环绕,设有六门。
朝中有人揭开白虎樽盖,饮其酒言道:建康白门三层关,竹篱穿破不完全。
齐高帝闻言有所触动,遂命令于建元二年着手改建城墙,以加强建康城防务。遂聚集工匠掘土烧砖,将四面城墙皆以青砖砌筑,使其坚不可摧。
工程即罢,建康城遂成坚固堡垒,城郭亦大为改观,整齐划一。
画外音:萧道成为人大器,性格沉静,喜怒不形于色。且博学多才、擅长草隶书法,在文学上亦有造诣,文体风格与谢庄相近,推崇陆机、潘岳。萧道成还酷好围棋,亲自撰写《齐高棋图》二卷,乃史载首位亲着围棋书谱之皇帝也。
齐高帝虽文治武功俱善,奈天不假寿,在位四年,即患重病不起。建元四年春,萧道成驾崩,太子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年号永明。
萧赜根据齐高帝遗诏,升任司徒褚渊为录尚书事、左仆射王俭为尚书令、车骑将军张敬儿为开府仪同三司,共同辅政。六月初一日,立长子萧长懋为皇太子。
齐武帝关心百姓疾苦,即位后便遣中书舍人前往赈恤长江两岸。永明二年,复下诏酌情遣返军中囚徒,大赦天下。赈济鳏寡贫穷,奖励农桑,灾年减免租税,以为永制。
齐武帝提倡节俭,诏以富国为先,提倡农业,令多办学校,挑选有学问之人任教,以培育国人德行。为缓和南北局势,齐武帝派尚书殿中郎范缜出使北魏,和亲修好。
范缜奉公主车驾北上平城,以其渊博学识及外交言辞能力,折服北魏朝野众臣。
字幕: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出身于顺阳范氏。祖父范璩之刘宋时官至中书郎,父亲范蒙,刘宋时奉朝请,在范缜出生不久病故。
范缜自幼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并以孝谨闻名。贫而好学,十多岁时即到千里之外沛郡相县求学,拜名儒刘瓛为师。范缜勤奋好学,成绩远超同门学友。
刘瓛十分钟爱,亲为行加冠礼。刘瓛颇有声望,门生多是车马贵游子弟,锦衣玉食,狂妄自大。范缜常布衣草鞋,步行攻读,却并未因此自卑自愧。
范缜怀才不遇,二十九岁时已白发皤然,写下《伤暮诗》及《白发咏》,抒发不平,寄托不屈厄运之志。
建元元年,萧道成夺取刘宋政权,建立南齐。为巩固统治,齐高帝起用新人,范缜由此踏上仕途,任宁蛮主簿,后迁为尚书殿中郎。齐武帝甚赏其才,故遣为使,与北魏和亲。
时有齐竟陵王萧子良,精信佛教,常聚会名僧,讲论佛典;同时在京都鸡笼山西邸官舍礼贤纳士,交游宾客,聚会文学名士。
萧衍、沈约等“竟陵八友”及范缜等人,皆游于其门。这些名士多为佛门信徒,笃信因果报应,唯范缜对这此嗤之以鼻,大唱反调,盛称世上无佛。永明七年,竟陵王萧子良聚集门下佛徒名士,与范缜展开论战。
萧子良率先问道:卿言不信因果报应,则人何有富贵贫贱之分?
范缜答道:人生如花,同时开放,随风飘落,各择其居。有因风拂帘帷而飘落厅室,留于茵席;有因篱笆遮挡而掉入粪坑,或陷泥渠。殿下犹如花留茵席,下官则是落于粪泥者也。贵贱虽然不同,因人际会有异而已,何来因果报应哉?
萧子良不以为然,但无言以驳。
坐中名士亦各言出机锋,纷纷辩难,范缜皆以锋芒相对,不肯折服。经过交锋,范缜乃着《神灭论》,提出“形存神存,形谢神灭”无神论观点。
《神灭论》甫经问世,士林争相传抄,朝野一片哗然。
萧子良不服,调集众僧名士,软硬兼施,轮番围攻范缜。太原名士王琰借儒家孝道撰文立着,范缜以反问而驳,使王琰哑口无言败阵。
由于难以辩倒范缜,萧子良便派名士王融以官爵拉拢,范缜复不为所动。
齐明帝建武中叶,范缜迁领军长史,改任宜都太守,仍坚持神灭论,不信鬼神。
宜都辖境夷陵有伍相庙、汉三神庙、胡里神庙,乡人笃信三庙有灵,经常祭祀。范缜下令断其香火,严禁祭祀。后因母去世,范缜辞官守丧,自此直至梁初,居住南州不仕。
永元三年,梁武帝萧衍自襄阳举兵东下,范缜丧服出迎。
画外音:萧衍平定建康后,任范缜为晋安太守。范缜在任四年,清廉节俭,除俸禄以外一无所取。梁武帝下诏尊佛,命范缜为尚书左丞,后因事被谪徙广州。流放期间,范缜再次将《神灭论》充实完善,修订成稿。其后调回京师,梁武帝命大僧正法云批驳范缜神灭论,响应者六十四人。不乏萧琛、曹思文、沈约等一众名士。范缜据理驳斥,辩摧众口,日服千人,终获胜利。梁天监十四年,范缜病逝,寿六十五岁。齐武帝沿袭前朝之政,优待世族门阀,允其可以免赋。庶族为入世族以免赋役,往往向官吏行贿,在世族户籍中伪造父祖爵位。
齐武帝继续其父校籍之政,将伪造户籍一律退回本县改正,称为却籍;使本应服役纳赋但造假逃避者皆承担赋役,称为正籍。但因检籍官贪污作弊,反致“却籍不却,正籍不正”,贿赂公行,天下扰乱,检籍政策依然受到庶族激烈反对。
永明八年,齐武帝被迫妥协,宣布却籍无效,对因却籍而被发配戍边者准许返乡,恢复刘宋升明时期户籍所载原状。
齐武帝因与北魏通好,使得边境安定,并无重大军事冲突。齐武帝在位十一年,可谓政治清明,国内安定,带动经济文化发展,史称小康安定之局。
镜头转换,按下南朝,再表北魏。
太和十年正月初一,魏孝文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
冯太后有意使其独理朝务,养其政治才干,有关诏敕册文大多授意孝文帝起草。孝文帝亦谨慎而为,优游恭己,玄览独得,着不自言,从不过多发表意见,更不参决朝政大事。
冯太后亲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及《皇诰》十八篇,使孝文帝以为行则,同时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更令取消鹰师曹,禁止各地上贡鹰鸷猛禽,偃息皇亲贵族平日游猎之事。自己平日穿戴皆是缦缯,从无锦绣装饰,膳食亦改花样繁多旧制。平日几案宽仅数尺而餐,食谱减少十之**,杜绝奢侈铺张。
孝文帝也力效太后节俭朴素,平日穿浣濯之衣,坐骑鞍辔乃为铁木,并无金雕玉镂。冯太后常外出巡视,皆令孝文帝随行,以便其磨炼。
太和十四年九月,冯太后崩于平城皇宫太和殿,终年四十九岁,谥号文明太皇太后。
文明太后遗旨: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务行俭约,幽房设施、棺椁修造,不必劳费。陵内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
太后临终之前,单独召见国丈李冲,自暗室将出一只锦匣赐之,嘱道:此乃先太武帝所遗羌胡令牌,亦名五胡令。先帝在时,因暗受宋宣城太守范晔所托,受此令牌及鬼谷门兵书战策、武功秘籍,欲图统一华夷,平定天下。后其志未果,只扫平北方五胡;复传于献文帝拓跋弘,乃为鬼谷门第三十四代掌门,使我监管。匣内另附历代掌门谱系图表,预言当传于卿,命为第三十五代掌门。卿习熟其中文韬武略,则必能助我孙儿统一天下,成其大业,切宜慎之。此间天机不可泄漏,无论成功与否,皆不可言于他人。戒之戒之,慎思莫忘。
李冲再拜领命,受匣而出。五胡令牌及鬼谷门掌门之位,即此落于李冲之手。
字幕:李冲,字思顺,陇西省狄道县人,曾祖乃西凉武昭王李暠,祖父酒泉太守李翻。李翻生敦煌公李宝,李冲即是李宝幼子。
李冲少时便为孤儿,被长兄荣阳太守李承抚养。当时牧守子弟多侵害百姓,独李冲和李承长子李韶高洁寡欲,光明磊落,时人赞之。
孝文帝拓跋宏宠待李冲,升为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李冲曾创三长制上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趁征赋时令知均平,且得好处,则易推行。
冯太后大喜道:设立三长,则民税有固准,租有定量,陷户可查,何不行之!
于是设立三长制,并重用李冲,升中书令,加散骑常侍,不久转为南部尚书,赐爵顺阳侯,赏赐钱财每月达数千万,复进爵为陇西公。
李冲向来清贫,至此始为富豪。但以谦虚自约,近自亲戚远到乡里,无不均沾其利。漂泊贫寒之人,门第衰败旧友,依其晋升者极多。
文明太后去世后,文帝对李冲厚待更胜于前。李冲精习鬼谷门绝艺,尽忠侍奉皇上,勤劳忧国,朝中旧臣皇亲国戚无不佩服。于是天下归心,境外皆视作天下奇才。
孝文帝改设官署,制定五等爵制,特命李冲参与制定典礼,封为侍中、吏部尚书、咸阳王师。册立太子后,复拜李冲为太子少傅。
至此李冲便以鬼谷掌门之责自任,欲助孝文帝平定天下。计议已定,便以少傅身份,日行间言,游说孝文帝迁都之事。
李冲:陛下既为皇帝,是欲偏安塞北,还是平定天下,君临万方?
文帝:国丈是何言耶!朕自然欲效汉高帝刘邦,平定天下。
李冲:陛下既欲平定天下,则应恢复中原故都洛阳,不可偏安于塞北之地。
文帝:我北魏自建国以来,长期都于平城,未曾改易。迁都洛阳,有何好处?
李冲: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飞雪,风沙常起,且远离中原,对江南更是鞭长莫及。陛下圣明,可见自古以来,曾有远居塞北而遥控天下者?
孝文帝即已胸怀天下之志,被李冲多日开导,便决定迁都洛阳。为保证顺利迁都,先行周密部署安排;因召集百官,宣称要大举伐齐,以继列宗列祖遗志。群臣闻听大哗,任城王拓跋澄率先出班反对,鲜卑勋臣大半附议。(本集完)
喜欢华夏真相集', '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