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 江都惊梦(2 / 2)
行至玄武门外,忽遇骁果卫,密列刀枪。杨倓急中生智,佯作中风之状,诡辞说道:臣猝然中风,命悬俄顷,请入内面奏天子,使命御医疗治。
裴虔通见其浑身湿透,显是自水道潜入,便命执拿,囚于空室。
天色未明,东城众军皆至内苑。司马德戡授以裴虔通兵权,使分派骁果卫以代诸门卫士。
裴虔通引数百骑至成象殿,却被宿卫发觉,传呼有贼。裴虔通复引兵还,命独开东门,驱令殿内宿卫者令出宫。宿卫见刀枪加身,不敢反抗,皆投兵仗而走。
右屯卫将军独孤盛值宿宫中,便问裴虔通:卿带何处兵马入宫?形势如此奇异!
裴虔通照实说道:事势已然,不干将军之事;将军慎毋妄动,便无性命之忧。
独孤盛开口大骂:叛国逆贼,是何物语!
不及被甲,便引左右随从十余人持戈拒战,终为乱兵所杀。
又有千牛独孤开远,率殿内数百侍卫冲至玄武门外,叩阁请命:今宫内兵仗尚全,犹堪破贼。陛下若亲出临战,人情自然安定;如若不然,祸至临头矣!
哪知炀帝已然大醉睡卧,呼叫半天,竟无有应。军士见无人应,于是渐都逃散。稍时叛军大至,擒执独孤开远,司马德戡义而释之。
历史真相:宫禁森严,遇此突变,怎地并无一人率众拒敌?原来隋炀帝亦恐发生内乱,早选骁健官奴数百人,置于玄武门,谓之给使,以备非常。此数百宫卫皆为勇士,待遇优厚,至以宫人赐之为妻,以使为皇帝卖命。宫卫首领亦选亲信,乃是司宫魏氏。但宇文化及却早买通魏氏,使为内应。是日魏氏矫诏,悉将宫卫调出,故而事发之际,竟无一人在者。
司马德戡等人引兵自玄武门直入内宫,到处来搜。炀帝早已酒醒,易服逃入永巷中西阁躲藏。裴虔通与元礼进兵排左阁,魏氏自内开门引入永巷。
裴虔通便问:陛下安在?
魏氏摇头,答曰:不知。
裴虔通见天色将明,一时惊慌失措,背上汗出。忽闻门声响处,见有一个美人出来,以手指之。校尉令狐行达叫道:必在于其处也!
遂依其美人指向,拔刀直入其室,果见天子便在其内。
炀帝靠窗而坐,闲闲问道:卿带刀见驾,欲杀我邪?
令狐行达奏道:臣不敢,但欲奉陛下西还耳。
因扶皇帝下阁,来见诸将。炀帝下至平地,扭头看到裴虔通,乃是自为晋王时亲信左右侍卫,不由一阵伤心,问道:卿非我敌人乎!何恨而反?
裴虔施礼道:臣不敢反,但将士思归,欲奉陛下西还京师耳。
炀帝点一点头,温言说道:朕方欲西归,正为上江米船未至。今卿等既然如此着急,便与汝同归故都可也!
裴虔通跪倒谢罪,因劝天子入卧,自己勒兵守于门外。再复半个时辰,朝阳东升,平明至旦,孟秉率领甲骑往迎宇文化及,请其入宫主持大事。
宇文化及战栗不能言,便与孟秉乘马入宫,路上凡有人来谒见,都先据鞍俯首,口称罪过。及至城门,司马德戡引诸将迎谒,引入朝堂,齐都列拜阶下,口称丞相。
裴虔通听到前面景阳钟响,便知宇文化及已经坐朝,乃唤醒天子,跪奏道:百官悉在朝堂,陛下须亲出慰劳。
炀帝犹豫不出,裴虔通遂进其侍从马匹,逼帝乘之;隋炀帝嫌其鞍勒弊旧,裴虔通更易新马,帝乃乘之以出。
众骁果卫见裴虔通执辔挟刀,拥天子出离宫门,俱都惊喜鼓噪,惊天动地。炀帝惊怖,便问:裴世基何在?
骁果卫马文举顺口答道:已被臣等枭首矣!
炀帝由是不敢还口。众人引帝还至寝殿,裴虔通、司马德戡等人皆都拔剑出鞘侍立。炀帝叹道:我何罪至此,使卿等露刃于天子之前?
马文举答道: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死于矢刃,弱女皆填于沟壑。四方黎民丧业,天下盗贼蜂起;又专任佞谀,饰非拒谏。何谓无罪!
炀帝思索片刻答道:我实负百姓良多,至此悔亦无及;至于尔等,荣禄兼极,皆蒙我厚待,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为首邪?
司马德戡答道:陛下尚欲严惩元凶乎?普天同怨陛下,又何止一人为首!
此时宇文化及率众臣来至,使封德彝历数天子罪状。封德彝一时拼凑不及,便将祖君彦为李密所撰檄文朗朗诵之。
炀帝怒道:卿亦乃士人,何必在此拾人牙慧!
封德彝闻言,赧然而退。炀帝爱子赵王杨杲年方十二,时在帝侧,见明晃晃刀剑闪光,心中害怕,号恸不已。裴虔通不耐其烦,举剑斩之,血溅御服。
马文举见血溅寝宫,便欲上前,斩杀杨广。
炀帝怒目喝道:逆贼大胆!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速取鸩酒来!
马文举等扰攘不许,宇文化及便命令狐行达将炀帝扯离座中,举刀欲砍。
炀帝说道:不取鸩酒倒也罢了。但自古无有断首天子,许我全尸,你等便无弑君大罪。
于是自解腰中练巾,授予令狐行达。马文举见此上前,与令狐行达合力,将炀帝缢杀。
画外音:隋炀帝乃是天下少有聪智之君,当初便自知必及于难,故常以罂壳贮藏毒药自随,并谓所幸诸姬:“若贼至,汝曹当先饮之,然后我饮。”但及司马德戡等人作乱,回顾内侍索药,左右内侍并皆逃散,竟不能得,最终落得被缢杀下场。
萧后闻说天子已死,遂与宫人撤除漆床板为棺,将炀帝与赵王杨杲殡于西院流珠堂。
炀帝死后,宇文化及胆量顿壮,由此升殿高坐,议与群臣诸将,命荐炀帝诸子中贤者,欲奉其为君。
司马德戡道:天子此前每出巡幸,常以蜀王杨秀自随,今囚于骁果营,立其为帝可乎?
众人皆道:万万不可!正因其父子情重,蜀王若得为帝,我等皆死无葬身之地矣。且宜杀其全家,不可令其留存于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