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皇帝坐镇,白时中慌了!(1 / 2)

加入书签

('种师道听到赵桓的话也愣了下,问了句很蠢的话“官家不怀疑臣吗?”

赵桓笑着走到种师道和宗泽的面前,扶起两人道“挽大厦之将倾,不是靠投降的文官,是靠有血性的将军。”

“如果你恋栈权位,何必辞官致仕呢?如果你要留下,何必搞出这样的大麻烦。”

“朕,相信种公,也相信宗公。”

一句话,种师道热泪盈眶,生在这时代的武人,何其有幸啊。

百余年来,武人地位低下。

如今,终于不一样了。

种师道双手合拢,恭恭敬敬行了一礼道“官家圣明。”

宗泽也松了口气。

他是知晓历史的,很担心士兵叩阙的事情,让皇帝联想到五代十国兵变拥立皇帝的情况。

如果往这里发展,就彻底完了。

届时,武人会被压制,地位会更低,好不容易有的局面又没了。

宗泽心悦诚服道“官家圣明!”

赵桓示意两人坐下,也返回坐下,问道“今天的情况发展至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种师道说道“回禀官家,发生了这样的事,臣更坚定了辞官致仕的决心,更认为枢密院必须有一个铁律。”

赵桓问道“什么铁律?”

种师道回答道“枢密院的枢密使,任职最多十年。”

“时间长了,就必须换人。”

“否则枢密使被一个人长时间把控,相当的危险。地方上的武将也一样,必须隔一段时间轮换,制度要严格。”

赵桓点了点头。

种师道的话是老成之谋,不论是武将,亦或是文官,长时间在一个位置是容易出问题的。

不单是古代,搁在后世也一样。

调动很重要。

你从一个地方调去另一个地方任职,没有三五年的时间经营,不可能凝聚力量。

等你站稳脚跟,遇到轮换调动、调整官职,才不可能出现独大的情况。

宗泽分析道“官家,士兵叩阙请愿,臣也觉得奇怪,是否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达成不可告人的目的呢?”

赵桓颔首道“今天的事情,必然有人暗中煽动,咱们静静看,看还会有多少人跳出来?会不会人突然想介入?”

他的眸子中掠过一丝期待。

跳出来的人越多,才好一网打尽,反正他不担心失控。

有万岁军,有韩世忠的禁军,还有神机营,赵桓压根儿不担心出事情。

再说仅仅是叩阙,又不是攻打皇城。

有人煽动士兵叩阙,单纯这事儿不复杂,可是事态扩大后,就会有人忍不住想要掺和的。

一个一个的掺和,事情不受控制了,就可能超出一开始的预料。

恰是如此,赵桓反而期待。

一直以来,赵桓在严禁党争,更禁止文官干涉武人的事情。

这一次还有人煽动闹事,正好再杀鸡儆猴。否则隔三差五的,就闹出文官多管闲事插手枢密院,那还得了?

种师道见赵桓是真的不慌,才安心聊天说话。

不一会儿,王宗濋和韩世忠来了,齐齐向赵桓行礼。

王宗濋禀报道“官家,城外叩阙的士兵人数,有近千人了。”

“人数不算多,一直在我们的掌控中。”

“除此外,韩世忠也调来了兵力,随时准备镇压,不会出现皇城被攻打的情况。”

赵桓说道“辛苦舅舅了!”

“臣不辛苦!”

王宗濋心中喜滋滋的,他是臣子,官家还称呼一声舅舅,这得多大的恩宠啊?

赵桓看向韩世忠,吩咐道“良臣,你去把请愿的近千人,全部带回军中,分开后一个个的提审。”

“仔细查清楚,背后有哪些人串联。只要有煽动,消息就必定有源头,找到煽动的源头,事情就水落石出了。”

“臣遵命!”

韩世忠转身去安排。

赵桓布置了下去,吩咐人给种师道、宗泽和王宗濋拿来茶水,继续聊着天,说着军队和禁军的事情,丝毫不着急。

事情已经传出去,该行动的一定会行动的。该落井下石的,一定会趁机落井下石的。

一刻钟后,有太监进来禀报,说城外请愿的士兵被韩世忠带走了,已经完成了清场。

唯独事情已经发生,暂时不可能消弭。

事情的影响还在延续。

又过了一刻钟,有太监进入,行礼道“启禀官家,李相公带着政事堂的宰相们求见。”

赵桓眼前一亮。

来了!

大戏登场,就看这些人怎么唱,以及这些人背后还有没有安排?

赵桓神色淡然,吩咐道“传!”

命令传下去,没过多久,李纲、杨时、徐处仁、吴敏和白时中联袂进入,齐齐向赵桓行礼后站着。

李纲看见了种师道、宗泽和王宗濋,眉头皱起。

他和种师道,曾是一起抗击金人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