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 章(2 / 2)

加入书签

“谢谢你!”

“周校长!十三区抓特务已搞得鸡犬不宁。学生想,上级总会派人来调查吧?总应该有真相大白的一天。”李腾不由感叹!

周泰柏一下警觉起来,叫李腾来和他同牢房,决不是“照顾生活”那么简单。李腾一定是经不起严刑逼供,招认自己是特务,还会循着当局的引导,供认孙承俊、金仲贤老师和刘青云、江道良这些学生骨干,最后自然会供出“特务头子”周泰柏。他今天被安排到自己身边,目的就是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向所方汇报。他是学生,不可能规劝校长坦白交待,但希望能有所影响。为了令他周泰柏就范,当局可谓用心良苦!

李腾,是华侨子弟,父母居于爱国热忱,送子弟回国读书,希望子女长大后,学有所成,为中华民族争光,为千千万万旅居异域的华侨争气。现在李腾落入特务的漩涡,父母痛心疾首,李腾也忧心如焚,希望早日出国,回到父母的身边。一个华侨子弟,人生没有经历过任何苦难和任何风浪的磨炼,为求脱身,为免刑罚,而不惜昧着良心,招认自己,供招别人,完全是情有可原。他根本不会想到,此只会害人害己。他天真,以为都认了,自己可以得到宽大,日后上级调查清楚,还其清白;殊不知,他和其他人的跟风屈招,已经令到许多人,陷入罪渊,甚至人头落地。

周泰柏对于自己的安危,无能为力,只能相机行事,听天由命;对于李腾的遭遇,他感到痛心和自责。华侨以至普通百姓,将子弟的教育重任托付于己,自己作为一校之长,莫说教育的成效,对师生最起码的人身安全,他也无法保障,实在愧对广大乡亲父老和异域侨胞。现在,他的生死已系于一线,或者明天就拉赴刑场,但自己还有一口气,虽然只对着一位学生,他也应尽到为师之责任,点醒李腾。

经过一夜的休息,周泰柏精神好了许多,身上的累累伤痕,痛楚也得以舒觧。当李腾帮忙他取水盥洗、用过一碗白粥后,还为他泡了一壶茶。茶叶是李腾通过看守公安员,向看守所取的。周泰柏笑着表示感谢。

师生共处一牢,往日的尊卑礼数通通过时,这时倒像是父子和叔侄。李腾对周泰柏依然是尊师重道,必恭必敬。周泰柏关心地问起他的父母和家庭,问他出生地的概况,问他父母送他返国读书的期望,问他回国读书的感受。

由于环境不同,李腾很快消除了固有的拘谨,一一如实回答了周校长的询问。最后无限感慨地说:

“周校长!学生爸爸一惯爱国,爷爷在世时,就支援过孙中山先生闹革命;抗日时,爸爸到处奔走,募捐金钱,购买军火,支持抗日;新中国成立,他对祖国充满希望,不顾婆婆的反对,毅然送学生回国读书。就在周校长执教珠溪中学那年,学生考入珠溪中学。学生资质虽不高,但还算用功,成绩也不错。学生自信,初中毕业后,考取高中,应无问题,想不到今天……”

李腾说到激动处竟然哭了起来。周泰柏好言安抚,他才抹干眼泪,继续说:

“特务,好大的罪名呵!为什么他们会相信,一个十多二十岁的青年学生,都当特务呢?特务真是那么容易当吗?老师承认了,许多同学也承认了,在酷刑面前,学生能不承认吗?”

“那你也承认了?”

“不!在学校时,学生和连赓、潘云妮他们,死都不承认。送到县监狱后,公安说,他们都承认了。只要学生承认,就是不参加考试,同样算毕业,可以报考高中;如果想出国回父母身边,也可以申请。”

周泰柏明白,李腾是完全相信其他同学都招认了,也完全相信当局给他的许诺。他出国心切,也就按照当局的要求,供认了自己和其他同学。周泰柏已意识到,情况越来越复杂和严重,他沉吟无语。这时,李腾又说:

“他们确实也希望周校长能坦白交待,免受刑罚,早日结案。但学生又怎能规劝校长呢!”李腾终于对周校长供认当局派他来的用意。

“确实很多人都希望我坦白交待,早日结案。前段已杀几个,再杀几个,有人当英雄,有人受奖励。我身为校长,‘特务头子’,必死无疑。但问题决不会就此结束。比如你,出生海外,关系复杂,当前海外关系又是非常敏感,你试想想,他们真会那么容易放过你吗?”

“学生父母都是爱国的。”

“是的!你父母爱国,你也爱国,校长也爱国,但他们相信吗?”

“我们爱祖国,为什么祖国不爱我们呢?”李腾喃喃自语。

李腾的问题,他自己无法回答;连学贯中西的周泰柏校长,也无法回答。当历史无法清浙回答这个问题的岁月,不管长短,都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亿万子民,有谁不爱自已生于斯、长于斯的锦绣山河和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呢!赤子之心可昭日月,为什么总有人,总要抱着意识形态和普世价值观的差异,而人为地制造事端、矛盾、猜疑和仇恨,而不休不止的鏖斗呢!正是:

报国无门空叹声,囚房对泣诉冤情;

峥嵘岁月嗟成幻,一片冰心对月倾。

下卷水落石出第三章护雏满怀慈母泪乌心一片稚子情

浦裳梅带着孩子回老家塘洼村居住,人生又进入新的坎坷旅程。

周泰柏父亲是地方上很有名气的中医,一生悬壶济世,很有民望,家庭经济也较富裕。父亲一生娶三个老婆,生六个儿子,周泰柏是老二。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第二年土改,周泰柏的三妈还健在。在农村顶住周家门楣的是六弟一家和大哥的儿子周经策一家,以及三婶、五婶,其余皆为华侨,侨居异域。分家时,周泰柏和三弟共一间祖屋,但房子在日寇侵华时被炸毁。浦裳梅带孩子回来,只好住到三婶后来重建的家里。三弟去南洋不归,三婶的两位闺女已出嫁,自己一个人独居,就让二嫂浦裳梅母子三人,住到横廊的厢房去。

第66章

恋耽美

正文第66章

\t\t', '\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