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艺惊四座,满朝哗然】(2 / 2)

加入书签

也为下文写雁预做张本

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接着到了第二句,笔锋一转,却是描写双雁了,“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这是一个极小的故事,故事的背后,却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情怀。

随后诗词又开始一变,借助周围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在这里,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悲剧气氛。

词的最后,是对殉情鸿雁的礼赞,说的是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

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

这样的诗词,辞藻华丽,同时指斥人心,让人在朗读之时,情不自禁地为之感伤,仿佛耳边有着雁鸣的回荡,那雁鸣声声泣血,诉说惆怅相思情怀,赵佶,品味了那词句里的情思,眼眸也顿然模糊了。

赵佶读完诗之后,只觉得通体舒畅,武松亲自做的诗词,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昨天晚上就发现,这小子作词绝对数一个高手。

.....求鲜花......

现在看来,这小子还真是没有让自己失望。

赵佶之所以要将策问的形式更改,就是为了找机会,让武松做出这样一首诗词来。他以公事来成全自己的浪漫情节,却没人敢有任何异议。

赵佶心中暗爽,当皇帝的特权大抵如此,他将卷子拿在手里,视若珍宝,不断的品鉴着这首诗。

其他大臣自然也看出了皇帝对着份试卷的偏爱,想必这个叫武松的人就是钦点的状元了。

只是一个个的眼巴巴的瞅着,却也不知道内容到底是什么。

只是,他们都是看出来了,这个叫武松的人不简单,被钦点为会元公的时候,皇帝也是只对他一人的试卷爱不释手。

状元的位置跑不了了,连中三元进入官场,就是资历尚浅,也比朝堂上一些人好多了,他们恐怕得该巴结的巴结,该拉拢关系的拉拢关系了。

曾布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武松是他的弟子,能有如此造化全是他一人的功劳,身为老师不敢居功,却可以引以为荣。

当然,对于曾布来说,他心里想的更多的,还是武松进入朝堂之后,为新党势力添砖加瓦的事情。

其他的考生也是纷纷交卷。

赵佶就把武松的卷子跟其他贡生的卷子合并到一起。

让文武百官来看。

能进入殿试的贡生们,都是身经百战的,文笔皆是上乘,写起诗来也都有模有样的,这几份卷子中诗词都是作得极好。

遣词造句都不错,对仗也工整,整首诗下来,还真挑不出什么缺点。

没有缺点不代表就是好诗了,将这六份试卷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之后,大臣们发现,好像写的都差不多,尤其是其中有两三首诗风格内容一致,而且看过就会忘掉,根本无法留下印象。

大臣们只能再翻回去看。

辞藻虽然堆砌的繁华如织,偏偏少了那么一点点让人悸动的东西

就是没有能要找一首能够做到打动人心的诗词。

直到,看到了武松的考卷。

他们才真的直到为啥,宋徽宗对武松的考卷爱不释手了。

写的,真的是,太好了!

而曾布,一张嘴,差点没当场给你笑歪了了.',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