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开封府震动,文武百官轰动】(2 / 2)

加入书签

汪伯彦道:“陛下,万不可被受人蒙蔽!武松连卫国公都敢杀,如此胆大妄为,难保没有对卫国公动用大刑!”

“重刑之下,必有冤屈。”有大臣出来附和。

“事关卫国公,皇上早已下旨,要将其带回开封府,移交大理寺来审,没准其中还另有冤情,武松强行让卫国公画押,罪加一等

“即便没有冤情,武松擅自斩杀卫国公,就已经犯下滔天大罪。”

朝臣们死死咬住武松的罪过,不肯善罢甘休。

宋徽宗道:“卫国公所犯罪行,证据确凿,铁证如山,已无可辩驳。”

“我大宋决不可纵容先斩后奏的风气,身份尊卑乃国之礼法,若礼乐崩坏,江山社稷,岌岌可危啊皇上!”

大臣们口口声声,将武松所做之事的危害夸大其词,懂不懂就关乎社稷安危,为的就是夸大武松身上的罪名。

宋徽宗道:“圣旨要到析津府,山高路远,耗费时日不短,传旨之前,卫国公已死,再多说无益。”

即使皇上拿出了武松用来辩驳的那套说辞,大臣们还是不听。

他们一口咬定,武松就是明知故犯。

“即便圣旨没到,卫国公手中还有丹书铁券,武松还是视若无睹,执意杀了卫国公!”

“见丹书铁券如见皇上,武松却不放在眼里,分明就是故意置之不理。”

高高在上的皇帝,终于无言替武松辩驳。

蔡京列在百官前位,忍不住在心中啧啧称奇。

能让皇上绞尽脑汁来为其言说,武松确实是个奇人。

可丹书铁券之事,始终绕不过去。

只要大臣们咬住不放,皇上也不好明面上直接宽恕。

朝堂上鸦雀无声,蔡京知道该是他出面的时候了。

「皇上,武松其罪难恕,杀之亦不足谢罪,还请皇上定夺。”

汪伯彦挑眉抬眼,心想还是蔡相一语中的,张口便是要武松的性命。

他无话再说,便附议着蔡相的话。

“皇上不必再审问,应尽快将其处斩!”

“武松不顾丹书铁券,杀了卫国公,理所应当以命抵命!”

听他们在朝堂上喊打喊杀的,杨戳捏了一把汗。

他固然想为武松说情,可其他人党同伐异,有备而来。

再加之此事武松处置的确实不够妥当,有错在先,被人抓住把柄,即使想救他也无计可施。

为今之计,唯有先拖延(王得赵)时间,不能让皇帝现在就下旨杀了武松。

杨哉步出启奏:“皇上,武松尚且不再开封府,既然诸位大臣们也说了,凡是若不能彻查就定罪,实在有失公允,不如先拟一道

圣旨,将武松召回开封府,再做定夺。”

蔡京感觉到,他想要知道的答案,就在皇帝的抉择上了。

一边是众多大臣们,还有他这个丞相,长篇大论,口干舌燥的请求

另一边是为武松所谋的权宜之计。

这就有如一杆秤,很快就能衡量出来时。

宋徽宗听完杨戳所言,像是就等着杨戳这一番话似的。

“如此甚好。”他立刻抬手,让人拟旨,就按杨戳所说的办。

其他大臣瞠目结舌,看着皇上此举却哑口无言。

事到如今,他们也只能等着武松回开封府之前,再好好从长计议.',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