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2 / 2)

加入书签

他在吴国结识过一个人。周瑜,字公瑾。

他记得他们的初见。他当时年轻位微,自己的主公刘备尚难得上大台面,作为下僚的他更是只能坐在宴会的外围。当时吴国的高级将领们聚在一起谈论即将到来的抗击曹操的战争,主公作为客人陪坐在年少的吴主身边,在宴会的核心,很远的地方。下级臣属们各自同好友凑集,或高谈或欢饮。那正是三国时代的□,汉的潇爽大气尚未完全退色,董袁时期末世般的浊氛也被初步涤清,仿佛无论眼前的道路通向何种结局,只要张开双臂便能包吞。

诸葛亮在那一场庆祝孙刘联合的礼节性国宴上,在远离宴会中心的臣僚桌案边,弹琴。

他在这场宴会中除了吴主孙权外最为年轻,即使前些天在朝会上发表了令群臣惊醒吴主动容的抗曹言论,吴国诸人还只将他视为一名舌灿莲花的使臣。那琴声只是欢宴上助兴的背景,无人在听。

他听着耳边的虚谈空论,耐心地细揉慢捻打发时刻,终于在一刹的烦闷情绪下挑破了一个音。

有人自吴主身边回头,与他四目相接。

诸葛亮想起周郎顾曲的传闻。原来吴国的大都督与想像中的丰神俊朗截然不同,他显得疲惫,眼睛周围有睡眠不足时那样微微的青色。

但是美。在人群构成的水面上突兀浮出却又溶合的美。

此人必定难以长寿。这是诸葛亮对周瑜的第一个评价。而吴国的国祚长短,又似乎可以以此昭示。

蜀汉能延续多久呢,他没有算过。正如同他从未推测过自己的天命如何。

院中侍从报告说马谡求见。诸葛亮起身整了整衣袍,露出难得的笑意。

“丞相!”

他进入前堂时马谡从座位上站起迎向他,诸葛亮微笑着点头,唤他,“幼常。”

“听闻陛下准许出兵了。”

诸葛亮点头。他面前俊美的男子三十七岁,是作为将领最好的年纪,熟知兵法、长于计谋,可以说在行军作战的策略上,诸葛亮一直十分依仗他。

“此次北伐,谡恳请为先锋,纵肝脑涂地在所不惜。”马谡没有等待诸葛亮的下一句话,冲口而出。

出乎意料的请求令诸葛亮的笑容消失,他深深地皱起眉,陷入沉默的思索。

马谡安静地等。丞相待他如兄如父,由于哥哥马良早年与丞相结拜,马谡坦然承受着长期以来丞相给予的一份特殊的宠爱,并为之骄傲。

他相信自己值得。

“幼常是可匡社稷的绝世谋臣,若论实战,你却不及赵云魏延这些老将,还是留在中军帐下佐我统筹全局如何?”

“大丈夫当取不世之功业。”马谡认真看着诸葛亮的眼睛,“谡若不能上沙场为国效力,蒙丞相错爱亦不安心。”

大丈夫当取不世之功业,诸葛亮曾听别人讲过同样的话。那时吴国的鲁肃告诉他,周瑜少时常将它挂在嘴边。诸葛亮从未见过周瑜少时的模样,所有的印象都是从鲁子敬那里细细听说。说是怎样的年少倾世,怎样的风华倜傥,怎样高谈宏论,怎样谈笑间横扫七军,怎样折去东吴女儿的玲珑心思,以及那时他的身边,站立着怎样的另一个人。

诸葛亮不止一次想,如果没有他身边另一个人的死亡,周瑜三十七岁时,是否仍是马谡如今的模样。才华横溢,意气高昂。

但来到他面前的周瑜,已像一支燃过最光明部分的高烛,全心等待着最后一瞬爆芒。

他走到诸葛亮的案前俯身说,“公宴之上不便私谈,若先生有意,可否明日至在下府上详谈战略?”

第1章

恋耽美

正文第1章

\t\t', '\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