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2 / 2)

加入书签

只要马谡能够固守街亭天险,这场胜利已入囊中。至少他可以在粮尽之时宣布这是一场胜利。

朝中微弱的反对声批评他穷兵黩武,甚至马谡本人也说过“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劝戒,但当诸葛亮决意北伐时,马谡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这样的理解令诸葛亮感然,令他觉得如果身边真的还有一个人可以依靠,那必是马谡无疑。毕竟他的谋略已经带来过数次奇胜。

可是运筹帷幄与沙场临敌的差别居然是如此巨大,如此惨烈。

全军覆没。诸葛亮看到这四个字时眼前一片白光,赵云西线失守的消息不一时同样传回,蜀汉的丞相站在空旷的中军帐中,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和孤立。

他的面前是千万数战士的荒魂,背后是举国声讨,他可以想见这一切。他慢慢说,“全军回撤”,声音没有任何颤动。

马谡在混战中失踪,如同诸葛亮曾经对他寄予的某种隐讳的期望般,消失无迹。

周瑜逝后,再无周瑜。

数日后诸葛亮对着跪在相府私室的马谡,很想叱喝“你为什么回来!”,但那句话滞在他的喉咙,身边终究只有幽明的烛光笼罩下愈发的黑暗。

“谡愧对丞相的全心信赖,如今拼死逃回引颈受戮,只为解丞相无恙。”

若马谡战死,责罚当全数归于他诸葛孔明;若他依军令状亲手斩杀逃将马谡,这战败之责可大半推去。这些伎俩诸葛亮比谁都清楚。

所以他想问你为什么明知如此还要回来。我值得么。

他在乔的死讯传至耳中时方想起长子亦在前线,他将马谡推向风口浪尖只为寻人分担。他想也许这才是自己作为持国者与周瑜最大的分别,总揽责任,以此为借口利用一切,却从未想过去保护任何人。

至少眼前的马谡,他不想令他死。

次日后主在朝堂上针对街亭失守说,“胜败乃兵家常事。”

诸葛亮生平第一次像曾经感激他的父亲那样感激这个孩子。

想起先主,诸葛亮心中涌起难以言清的感情。就像乱世之中的一片宁云,像亭盖,许诺即便天塌下,先顶住的也会是站在更高位的他,他的背影中有弥足珍贵的清静,某种可称归依的东西。

他在那满目鲜血的时代向他伸出手,谋求他的智慧,也给予他能够直立并向上的位置。青史留名,这曾是诸葛亮的梦想,如今他确信自己已在史官的笔下占有一席之地,凭借一个叫做刘备的名字。

即便为了证明二十年前先主三顾茅庐的英伟,他也必须走下去。

他看见过周瑜注视着先主时的眼神。四十岁的刘备具奇貌,面容却并非光鲜醒目,周瑜却在注视着他时眼中骤然现出锋利的光华。

阴戾决绝,像狼。

那几乎是诸葛亮第一次惊悟到无论周瑜怎样展现出生命行将尽头的衰弱姿态,他骨子里始终是沙场横刀处杀人不眨眼的将军。

在那个时代,周瑜是世上极其稀少的看清刘备枭雄本质的人之一。加上一个曹操,一个诸葛亮。没有第四个人。

正如同那个下午周瑜在宅中对诸葛亮说,“听君琴音,实有大志,只恐世人不知。”

诸葛亮笑答,“我主刘豫州知。”

周瑜的目光有瞬间落寞。他始终是那样,干净到底,恨或者爱,一切都明白写在眼睛里。

第2章

恋耽美

正文第2章

\t\t', '\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