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散播的谣言(1 / 1)

加入书签

('

崇祯六年五月初,威武堡。

就在海子山墩的刘博源等人为即将到来的鞑子做准备时,此刻的堡内不知何时散播着一个令人恐慌的消息,由于关外的鞑靼人今年也遭受了旱灾,为了解决生存的困难,于是鞑靼人决定即将再次大举南下,入关打草谷。

当军户们听到这个消息时,没有人去深挖这消息是从何处传来,也没有人去深思这消息是真是假。

因为他们已经怕了,怕到一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程度,而且现在的边地也的确遭受了旱灾。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鞑靼人的确有可能大举进犯延绥镇。

一时之间,整个威武堡的军户们都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官绅开始贱卖房产,举家搬离。堡内出售的柴米油盐的价格飞速高涨,其他的一些生活所需物资也是跟风抬高,价格是一天一个价,今天三两银子一石粮食,明天就能给你翻上一半的价格。

威武堡的军户们怨声载道,心中咒骂那些无良商人。但咒骂过后,军户们还是老老实实地排着长队去购买,不敢有半点其他心思。

因为这些商人所开设的店铺,背后都是有着堡内官员的影子,借他们胆子也不敢随意闹事。不然未等鞑靼人到来,自己可能就性命不保了。

千户官署,议事厅。

“张旺、李汉,这几日堡内的军户们都在传闻鞑靼人即将进犯我延绥镇,弄得人心惶惶,你们可知道是何人在散播谣言?”

紧皱眉头的赵世相坐在上首,心情烦躁,就连手中的茗茶品起来也不香了。

本来这几个月时间,他都在为了屯田之事忙得焦头烂额。特别是今年开春之后,又碰到了干旱,老天爷连一滴甘霖都未降下,也不知有多少军户逃亡他乡,田地遭受荒废,今年上交的屯粮子粒估计是难以完成了。

“回大人,这个...属下也不知晓。”张旺面色难堪,低声回道。

“属下也不知晓。”李汉也低头道。

“不知晓?”

赵世相有些不满,随即又问道:“那你们觉得,这消息是真是假?”

“大人,依属下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张旺紧张地回答道。

“大人,张总旗说得不无道理啊。”李汉赞同道。

赵世相站起身子,慢慢踱步至厅门口,抬头望了眼艳阳高照的太阳,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道:“是啊!不管是真是假,总要做好准备才行啊!”

其实在赵世相的心里,也不确定这传闻是真是假。但今年关外的鞑靼人遭受旱灾之事是不假,且入关打草谷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李汉,你速去榆林城,把这消息传给李千户大人,让他速速回堡主持大局。”赵世相回头安排道。

“张旺,你去把冯把总也请来,商议一下该如何应对此事。”

既然赵世相一个人不知如何应对,那还是把这个麻烦丢给上官,毕竟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他一个主管屯田的副千户,能有什么法子。

“是,大人!”

张旺与李三躬身应答,转身离去。

与此同时,榆林城也同样散播着这个消息。

只不过因为榆林城人口基数较大,散播消息的速度没有那么快,没能达到威武堡那般人尽皆知的程度。

但是经过了几天的时间发酵后,这消息还是传到了延绥巡抚陈奇瑜的耳中。

巡抚衙门。

刚刚由右佥都御史升任延绥镇巡抚没多长时间的陈奇瑜,此时正专心的写着奏折。

作为巡抚延绥的他来说,在了解了延绥镇的大致情况后,他准备上书崇祯皇帝,极力诉说鄜州、延安到镇城千里之间饥荒、盗贼的严重情况,请求崇祯皇帝免除今年延安、庆阳的田赋。

“大人,属下有要事禀告!”

这时,一名家丁头子跑来汇报。

“哦?不知有何要事?”陈奇瑜停下手中毛笔,搁置在笔架上,神色平缓道。

“大人,属下今日在街上,听闻到一个消息。”家丁头子回道。

“街上的百姓说,关外的鞑靼人即将大举进犯我大明边地。”

陈奇瑜听后先是一惊,连忙问道:“可知道这消息是何人散播出来的?”

“回大人,暂时不知,属下也是听街上的百姓所讲。”

“既然不知,那可派人印证了这消息属实?”陈奇瑜又问道。

“这个..也没有!”

家丁头子初闻这消息时,心中慌乱一片,哪里有这个时间去分辨消息的真假,只想着赶紧将此事汇报给巡抚大人。

“连消息是何人散播都不知晓,也不去印证这消息是否属实,就这么匆忙跑来汇报,你就是这么当差的?”陈奇瑜有些怒道。

“还不速速去把此事调查清楚。”

“是,大人,属下这就去调查!”家丁头子急忙转身离去。

其实,这也不能怪这名家丁头子这般不明智,不去事先调查消息的真假。只是因为这位生长于此的家丁头子长期饱受鞑靼人的侵扰,知晓鞑靼人的凶残,内心已经是对鞑靼人产生了恐惧感。

故而在第一时间听到这消息时,就立马跑来向陈奇瑜汇报此事,结果被陈奇瑜一番训斥。

不去谈威武堡与榆林城所发生的事情,作为散播此次消息的始作俑者,刘博源这会儿正在海子山墩的墩墙上巡视呢。

他看了看这一丈多高的墩墙,转头问向李大勇,道:“大勇,你觉得这墩墙是否还要加高一点?”

李大勇苦笑道:“大人,加高墩墙自然是好,可是不知鞑靼人能否给我们时间,而且现在人手也是不足。”

“这必须要加高的,不然这一丈多高的墩墙,鞑子随时能爬上来。”

“至于这人手,你看,墩外的那些流民不正是人手吗。”刘博源指了指生活在墩外的土窝子中的流民。

“把他们全都召集起来,每天给他们一些工钱,提供吃食。”

“是,大人!”李大勇应道。

“这个位置,可以增设一个箭楼,放上投石机或者虎蹲炮,这样可以居高临下打击敌人。”

“隔几步的距离,要把垛墙砌高点,能有效防御鞑靼人的箭雨。”

“还有这里......”

刘博源在巡视了一遍墩墙后,把墩墙上的防御漏洞指出,并要求李大勇尽快补上漏洞,增强海子山墩的防御能力。

喜欢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请大家收藏:(www.25shuwu.cc)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