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四大天后发力(1 / 1)
('
6月末,崔乃欣新专辑发行。她这专辑有一些新的变化,在传统甜歌套路上加了一些小小的哀怨,这点可以从专辑名称上看出来:《爱恨之间》。
这张专辑一出,受欢迎程度马上超过戴晴和柳菲菲的专辑,销售量节节攀升。这得力于崔乃欣之前奠定的人气,以及东方娱乐公司的大力宣发。比如,为了宣传这专辑,盛杰特意找南都的韩四合作,多给了一笔费用。
排行榜上,在新鲜出炉的四大天王歌的厮杀中,崔乃欣的一首歌成功挤进前五,占据了第二的位置。
至于第一嘛,王大川的《精忠报国》牢不可破。这得益于宣传策略:其他歌曲偏向年轻人,但这首歌是全民性的,还得到严肃的官媒的认可,又加上极为超前的宣传,让许多不喜欢流行歌的人都注意到了这首歌。
崔乃欣的专辑是6月份倒数第二周发行的,最后一周就轮到胡丽波的《梦里水乡》专辑发行。
她这专辑一出,给已经无比热闹的歌坛加了一锅热油,因为这专辑的宣传气势太强了。
电视上,江南公司在各省已经上星的卫视上投入重金,请这些电视台每天播放《江南水乡》的MV,或者专辑中的其他歌曲。
电台上,韩四的前网络水军开始出动,打爆了各省市的点歌节目的电话,力度超过其他几位歌手。
销售上采取了与王大川《精忠报国》一样的策略:根据各地经销商的订货量决定歌手的路演地推顺序。反正,哪儿卖得好,胡丽波就会带着魅音江南组合去哪儿搞签售会。
除此之外,纸媒上的宣传也达到了巅峰。在张雪的主导下,各路乐评人文章新鲜出炉,开始了一场大混战。
什么混战呢?就是围绕着夏季发专辑的这八个歌手的争议展开猛烈的口水战。
而张雪的《南都文艺生活报》上也正式打出四大天后的招牌,并且再次确定了四大天王的地位。
张雪亲自写了一篇文章,指出所谓的天王天后的标准:一看专辑销量;二看歌手的演出收入和广告收入;三看媒体上的热度,四看歌迷数量。
这标准很赤裸裸,就是看商业价值,不太顾及艺术价值。有些保守的文艺圈的人不干了,开始对这标准口诛笔伐。
这就是张雪想要的,争议嘛!而当有人说这是文艺圈堕落的时候,张雪再次撰文称,这不是文艺圈,这是南都这边提了许多年的娱乐圈。
这么一提,顺带着把文艺圈和娱乐圈的划分争议再次带火了。不过,这次和前几年的争议不同,许多年轻人接受了流行音乐属于娱乐圈的说法。
那么,文艺圈和娱乐圈的名头之争重要吗?其实并不重要,只不过为了宣传需要,必须找出一个名头而已。反正,在这种争议当中,年轻人们形成了一种新的印象:听所谓四大天王和四大天后的歌,就是一种反叛精神,是青春的象征。
这些争论的效果如何呢?对于三家公司来说,那就是赚翻了!
像原本没出名歌手戴晴、柳菲菲、杨星和刘安然这几位,靠着这一轮包装迅速成了全国性的年轻偶像,这是一种奇迹。
人生第一次发专辑,在激烈的竞争中,正版销量轻松过百万,未来还会更高。这是国内歌坛从未出现过的状况。
他们背后的公司注定要大赚一笔。
华音娱乐和东方娱乐算是老牌公司,培养出新人很正常。但回声唱片呢?知情人知道这就是华音娱乐的马甲,不知情则看到一个歌手带火了一家公司。这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人加入这场游戏。
当然,也有人不满。比如时代唱片就大为光火。他们公司的吕总请了一个据说是研究经济的学者写了一篇文章,指责三家公司搞垄断。
的确,在1991年的夏日,江南娱乐公司、东方娱乐公司和华音娱乐三家公司主导的这场造星运动挡了不少歌手的路:
八个歌手差不多同一时期发专辑,把宣传渠道和销售渠道给霸占了,别人找不到发声的地方。八人之外,其他歌手销售惨淡,汤胜和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四大天王四大天后全国各地到处飞,签名会搞得和演唱会似的,霸占了不少演出资源,其他歌手只能跑跑小场子;
八个人的广告代言模式是全新的,但其他明星暂时无法学习这一套,除非投奔这三家公司。
文章认为,这么搞不利于流行音乐的发展,应该百花齐放。
这文章一出,孙小宝便给首都的明哥和魔都的盛杰打电话,大家各自找人开始反驳这种说法,另外,他建议几家公司的高管在电视上露个面,做个访谈,讲述这里面的故事。
反正现在不少电视台已经在模仿《田娜有约》了。大家找自己当地的电视台即可。
江南娱乐这边,出面的是三个人:李钰、谢彼得和李光。他们仨联手上了一次《田娜有约》,讲述了为何要来南都投资搞娱乐公司、以及如今的成就等,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回应争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节目中,田娜问谢彼得:“谢总经理,现在有人说,你们江南娱乐公司和另外几家公司联合起来搞垄断,排挤其他同行,你有什么看法?”
谢彼得扶了扶眼镜解释道:“我们并没有独占销售渠道,也没有与媒体签订排他性协议,再说了,国内的媒体是我们能掌控的吗?绝对不是!非要说我们垄断,那是诽谤!”
“至于我们这一波搞出的声势,其实很简单,这就是唱片工业的一环。现在国内除了我们,别的做唱片的公司很少建立了完整的唱片工业,他们还是手工作坊。但作坊生产效率怎么比得过工业呢?”
“我们不高看自己,我们就是生产音乐的流水线,未来还会有更多音乐产生。这些音乐未必有太高的音乐价值,但却能满足歌迷的要求。”
“但流行音乐这一行是很现实的,之前流行的东西,可能很快就过时了,所以,现在我们推出的歌手并不会阻拦别人的路。我们做不到让歌迷只听我们歌手的歌曲,他们想听什么歌、想买什么磁带,这都是自由嘛!垄断?别的行业可以,但在流行音乐领域绝不可能!”
李光则对什么是唱片工业做了详细的解释。
至于李钰,她则着重强调为何带着人来国内发展。她的理由无比政治正确:“华人娱乐圈的核心永远在国内,因为这里是基础,其他地方只是锦上添花。不来华人娱乐圈大本营发展,难道去别人的文化圈里当小丑吗?”
这一期的《田娜有约》播出后反响极为热烈,三个人在节目中提到的点已经不是娱乐新闻范畴了,而是涉及到经济产业、文化管理方面的内容,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
结果,李钰被省里文化管理部门聘为兼职顾问,而谢彼得则在南艺的左学老师运作下,成了兼职讲师,有空就会去学校给学生上课。
喜欢随波逐流之冷门文抄公请大家收藏:(www.25shuwu.cc)随波逐流之冷门文抄公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