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南方造船、北方剿套!(2 / 2)

加入书签

“梅先生,青正源的工厂可得继续供船,陛下要我招安那些盗匪,驾船海上,宣扬国威,要做这么多事,仅靠这六艘船、六百来人可不够啊。”

梅可甲为难,“部堂、王参政,不是在下不帮忙。实在是开海之后,浙江民间的出海需求大增,不仅是梅记的生意,还有些王爷、诰命夫人等也参与进海贸之中,他们有的要船,没有船的要搭船出货,梅记现如今至少缺三十艘船只,而且造船需铺设龙骨,光上人手也是不行的……”

王鏊抬了抬手,“宽限些时间吧,半年,半年后还请务必再提供六艘四百料大船。”

“部堂,六个月的话……”王守仁还有些不满意。

“还有少府那边也有船厂,实在没有办法,本官也只能去卖卖这张老脸了。”

还能怎样?

出师未捷‘船’先死,

现如今出海不是问题,结果都卡在船上了。

等到梅可甲送走了这些‘大老爷’,他转身就给船厂下令,“涨价!”

今日介绍船只情况的造船总工是个姓许的,他一听涨价分外开心,因为每艘船的售价都有部分是要奖赏给他们的,“涨价好啊!东家您说句话,咱们涨多少?”

“翻倍涨!而且先付清银两的为先!等着咱们交船再付银两的,让他们统统往后靠!”

“好事儿啊!”但许总工转瞬又想到,“部堂那边是不是也一样?他们只付了六艘的银子。”

梅可甲无奈,他拍了拍此人的肩膀,“你啊,赶紧研究研究怎么造出更好的船吧,没了这门手艺,还不知你能端哪碗饭呢、”

都是废话,这个规矩适用其他人,能适用于浙闽总督吗?!

好了,

现在杭州的青正源船厂一炮而红,海贸是赚钱不假,许多人没船出海啊!

于是乎成千上万的银子涌向船厂,梅可甲有了银子也舍得花钱了,寻摸寻摸其他船厂造船工的月俸,他全都朝人家看齐。

一时间造船工成了香饽饽!

消息再传回京师,原先少府引导适龄的精壮工人学习造船手艺还一直无人问津,结果一夜之间又变得一个名额都难求。

这就是银子的力量。

银子的力量也在大同发挥效用。

大朝会之后,周尚文也赶回了大同。

按照大朝会上关于复套的朝议,从大同到甘肃,要联合起来进行剿套行动。

其实主要是大同,因为甘肃长城外的鞑靼人因为花马池一战损失不小,如今偏向于北迁,倒是周尚文所面对达延汗主力未损。

但四月初正是草场莺飞的季节。

草原温暖,牛羊放牧。

正是立功的好时节。

当初他们八个人可是君前立过誓的。

而且作为最早的八个甲级卫指挥使,他们也是如今皇帝嫡系将领中为数不多,真的有实战经验的将军。

所以皇帝对于他们的重用就更加异于一般人。

周尚文也是升得最快的,他如今是大同总兵、大明骑兵都指挥使。

总兵一职是大朝会之后刚刚调整的。当时文官密集调整,总不至于只许文官升官,不许武将升职吧?

升官的理由就是他在弘治十八年主动领兵巡边,前出接敌,虽然一年下来也就杀了几百个敌人,朝廷中还有文臣说三道四,言其领兵不稳。

但说话管用的还是皇帝,皇帝喜欢,那就升官。

而当初那八人,也都或多说好有些升赏,只不过谭闻义、史大淮在浙江,于子初在福建,跟随周尚文到到大同来的,就是孙希烈、常大成、柳江杰、和徐镇安四人。

这四人常大成性格最为稳重,所以周尚文并未将其放在大明骑兵之中,而是让他带着柳江杰守卫大同。

孙希烈和徐镇安则各领一卫骑兵。

另外两位指挥使分别是马一槐和严兴奎,这两人都是当初杨尚义用的人。周尚文刚来时,这两人当然是有些陌生,

不过周尚文的风格相比杨尚义更加激进,将军的威信都是在战场上的胜利中建立起来的。

到正德元年的四月,周尚文命令他们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

而他回到大同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所有指挥使升帐议事。

因为他们都没去大朝会,所以周尚文要把朝廷的旨意带到,他一身戎装,虎目扫过众将,“陛下登基以后,以大朝会的形式拟议朝廷一年之主要朝政,七日大朝会,复套乃是第一天之议题,而为复套,陛下已同意由我军在春季时执行剿套之策。”

众人一惊,“春季?不就是当下么?”',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