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一个盒子,两把钥匙。(2 / 2)
现在除了具体负责监视宁王的,大概就是韩子仁知道一点。
南昌的事务一直归他分管。
两人自己回去以后才闭门商议。
毛语文说:“皇上应当是已经相信了宁藩心怀不轨之事,同意了我先行一步,打草惊蛇试一下。”
“什么叫,打草惊蛇试一下?”
“来的路上,我已经放出去了消息,朝廷对宁王侵田、杀人等多件违法之事已经不满,要开始调查他。以此来试探他的反应。”
韩子仁愕然,“缇帅您都亲自来了,这哪是打草惊蛇,这是把动他这俩字写在了脑门上。”
“就是要如此,我若不亲自来,他如何能感到威胁?”
这倒也是。
倒目前为止,朝廷方面,至少是锦衣卫没有提过什么谋反事项,不过锦衣卫一旦开始查宁王,那他的很多事情就藏不住。
特别是,这段时间江南不少人开始在南昌进进出出。
“其实,这宁王也快按捺不住了。江南多地生出了民乱,虽然面上仍然稳着,但一旦有人领头,说不准就是处处生乱。”韩子仁说。
毛语文则冷笑,“他们合流,正好一网打尽,也省得一个个分辨。我消息是放了出去,不过查案子的人马还是晚两天去南昌,给他们点儿时间,让他们好好联络一番感情。等过段时间,你将我们在宁王府的人召回,不见了人,他什么都知道了。”
到时候不反是死,反也是死。等他自己先反,朝廷再举大义灭他。
不过这么早来,毛语文还有其他的事情。
他要去一趟镇江,见一下靖虏侯周尚文。
这里要提一桩旧事。
很多很多年以前,朱厚照最初开始筹备大明骑兵的时候,当时任用的是杨尚义。
为了做好这件事,他赐给了杨尚义一个特别的权力,叫密折之权。
实际上就是给杨尚义开个‘告状渠道’,就是说兵员、马匹、兵器、军饷等等,所有的方面,不管是谁,凡是不配合的,杨尚义都可以告状。
这就和一般的奏疏不一样。
明朝的奏疏是大臣写完,然后递交通政使司,先分类誊抄,然后到内阁,阁老们讨论一番之后进行票拟,也就是提建议。
票拟之后则是批红,也就是皇帝用朱笔御批意见。
当然,有些不靠谱的混蛋嫌累,把这个差使交给自己身边的太监行使,那另当别论。
总之朝廷最初设计就是这样的。
但这样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下面的大臣上奏一样事情,皇上还没知道,大臣就先看完了。
正儿八经的常规事务自然没问题。
可要是要紧的、敏感之事呢?
先知道的人先准备,等皇上问起,他们连腹稿都打好了。
可密折是不一样的,除了写的人,就只有皇帝能看,其余的谁都不知道。
康熙的时候,将密折权赐予了一百多位大臣。
到了雍正时期,这个规模扩大到了一千多人。
而且相互之间谁有密折权,是不能胡乱说的。
你可以告诉别人,但叫皇帝知道,那也是重罪。
因为爱新觉罗家的皇帝把大臣当家奴来管,家奴和主人的事情,全都和外人说,那不能接受。
这样大臣和大臣之间的那种联合,实际上就被打破了。
就像一个小班级里头,当你知道一定有班主任眼线的时候,你还敢玩手机、吗?或许有的厚脸皮的仍会恬不知耻的说我敢。
可如果被发现的结果是杀头,你还敢吗?
换成朝中的大臣,他们私底下相互勾连什么事,小事或许还行,几个人贪些银子啊,小范围内的也没关系,而且贪财不是杀头的大罪。
但,只要遇到大事,像什么密谋造反,弑君篡位,那就绝对做不成。
前提皇帝是个正常人。
因为你不知道你面对的人有没有密折权。
你还怎么秘密谋划?谋划来谋划去,三年发展二十个同伙,搞不好其中还有混吃混混名声的。
满清虽然可恨,但那种皇权的稳固是历代都达不到的。
话说回头,
杨尚义后来的大明骑兵统领就是周尚文,那个年头,作为统领大明的巅峰战力的亲信将领,周尚文也有密折权。
密折权就是一份恩宠,让他们自己明白,自己和皇帝关系很近,所以荣华富贵在身,他们造反只存在理论可能。
毛语文这次来送的就是这样东西。不过他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只有一个大木盒子。
这个大木盒子,里面还有一个红色的锦绣盒子。
这就是密折权的代表。
一个盒子,只有两把钥匙,一个在皇帝那里,一个在大臣这里。
宁王和江南的事情到这个程度,朱厚照觉得是该给周尚文打个招呼了,免得他云里雾里的,还不知道天子心意为何。
他写的信意思也很简单,他直接说出锦衣卫回探,江西宁王有反叛之象,所以要他整顿兵马,及时反应。
周尚文放下信以后心中很是震惊:怎么远离了边疆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泼天大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