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全都惦记徐大龙(2 / 2)

加入书签

情报课长说道:“有,八路军独立团的团长名叫李云龙,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坂田联队长、冈崎大队长都是在他手下玉碎的。这次袭击藤原健等人的是李云龙手下的一个连长,名叫徐大龙。”

听到这里,藤原清一脸色阴沉,目露凶光,他说道:“你给我详细调查一下这个独立团的情况,有了确切的情报,立刻向我汇报。我一定要消灭八路军的独立团,抓住这个徐大龙,在藤原健的遗像前将他处死,来告慰藤原建的英灵。”

情报课长说道:“哈衣,请师团长阁下放心,卑职马上就安排人去调查。”

莞城县城。

伪军团长逃回了县城之后,只觉得胸中的一口恶气出不来。

上一次,他丢掉了一个骑兵连,这一次更是稀里糊涂的损失了一个营和一个连,出发时的七百多人回到县城里后,就只剩下了二百多人。

自从他从军以来,打过很多的仗,从来就没有这么窝囊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这次扫荡麒麟峰抗日根据地,这仗打的感觉糊里糊涂的,到现在为止,他都搞不清楚这股八路军的具体情况,连他们有多少人都不知道。

他派人叫来了莞城县警察大队的大队长,让他安排人去刺探情报,务必要弄清楚这股八路军的详细情况,等到他补充了兵力,恢复了实力之后,再去进行报复。

总部。

旅长听取了赵刚和王小虎的汇报之后,就带着他们来到了总部,向总部首长进行汇报。

总部首长一面听取王小虎的汇报,一面询问徐大龙等人作战的具体情况。他问得十分详细,不断地点头表示赞赏。

参谋长一边听取汇报,一边在地图上进行标注。

等到王小虎汇报完之后,他感慨地说道:“老总,马武山一带处于晋中和晋西北交会点,回旋余地也很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如果徐大龙他们能在那里站稳脚跟,创建根据地,十分有利于我军向这一地区进行发展。”

老总点头说道:“徐大龙他们干得不错,暂时就让他们在那里放手地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派主力部队进驻这一地区。”

师长感慨地说道:“咱们的战士们不缺乏创造力,他们孤军深入,以少胜多,取得的战绩堪称战争的奇迹。徐大龙的报告中总结了很多十分有价值的经验,我建议向全军进行推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老总笑道:“徐大龙这个小家伙,总是给咱们带来惊喜。我真是有点期待尽快见到他呢。”

正在这时,一位参谋人员送来了一封电报,参谋长看完之后疑惑地说道:“老总,二战区长官部指名道姓地要求徐大龙去二战区长官部报到,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

老总也疑惑地问道:“二战区长官部找徐大龙干什么?参谋长,你给八路军驻二战区长官部办事处发个电报,详细地了解一下情况。”

事情很快就清楚了,

原来,晋绥军第69军在日军第216旅团袭击秋林镇二战区长官部的时候,他们掩护不力,受到了二战区长官部的斥责。

第69军军长李福英原本就跟山西王有矛盾,他策划过一次兵变,想取而代之,被山西王察觉,才没有得逞。

山西王原本就想处置他,可是正好抗日战争爆发了,第69军是李福英一手拉扯起来的,手下都是他的铁杆,正值用人之际,山西王才没有对他下手。然而,两人彼此心照不宣,早已心存芥蒂。

在秋林镇的阻击战中,第69军遭遇了较大的伤亡。他们没有通知长官部,擅自就撤往了韩林县城。

此时第69军军长李福英已经失去了对抗日前途的信心,在早已暗中投敌的一个团长的鼓动下,开始跟日军秘密接触,准备投敌。

山西王察觉到了李福英的阴谋之后,就派出了行动队对他进行刺杀。结果行动失败,行动队全军覆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这促使李福英下了投敌的决心,他已经跟日军谈好了条件,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筱冢义男对李福英的投敌十分重视,认为这是一个瓦解晋绥军的重大突破。

为达到瓦解晋绥军的目的,也为了给其他的晋绥军做表率,筱冢义男任命李福英为驻山西伪军的最高长官,为此,特地成立了山西和平军第一集团军,委任李福英为第一集团军司令,并决定在太原召开第一集团军成立大会,由李福英在大会上发表对晋绥军的劝降讲话。

山西王对此十分痛恨,他再次派出了暗杀队。

李福英为人机警,再加上日军对他严加保护,刺杀行动再次失败。

战区长官部的李参谋对于徐大龙十分的信任,他认为徐大龙能够完成这次刺杀任务,于是就向参谋长进行了推荐。

徐大龙在汾河大桥的表现,也给参谋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请示过山西王之后,就向八路军总部发电报,让徐大龙到长官部报到,由他来完成刺杀叛徒李福英的任务。

总部首长认为协助晋绥军铲除叛徒,八路军责无旁贷。

他对赵刚说道:“你回去后,立刻通知徐大龙,让他前往长官部报到。”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书梦空间 http://www.shumkj.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