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电影场上(1)(1 / 2)
('\t\t\t1
电影场上,银幕早已在两棵大树的中间悬挂停当。
随着夜幕渐渐降临,汇聚而来的人们也就眼见得越来越多——即是本村的老少爷们、大姑娘小媳妇,也有不少的外村人。
在那个年代,跑到别的村子去看电影,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笔者本人就曾经历过被大人领着跑了大半晚上,到最后,非但电影没看成,自己还一脚踩进了齐膝深的水沟里的糗事!
此时,安置放映机的木桌也已摆好,放映设备与人员也已就位。
随着场外的汽油发电机开始工作,木桌那里的电灯也霍然闪亮起来,引起了满场孩子们一阵欢喜的喊叫声。
但“节目”并未马上开始,只是人们随意闲谈说笑着。场上显出一片嘈杂而热闹的气氛。
这里所说的节目,指的并非是电影的开演,而是指每当电影开演之前,总会有村里的干部——通常是一把手,还要到现场来讲话一番;
从国家形势、政策学习的大事,到生产的安排,再到生活日常中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事无巨细,无所不包,都可能是讲话所包括的内容。
因为前来看电影的人们,对比起去参加社员大会,他们自然是会主动、热情得多,到场的人当然也就多——这显然是一个“讲几句”的大好机会。
而那时的乡村干部们,也都纷纷重视到了这点,并且喜欢充分利用这一时机。
于是,无形之中,这逐渐也就演变成了那时候农村放电影时,几乎必定出现、不可或缺的一个“前奏曲”——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想必对此都会颇有印象的。
今晚这一环节的主角还未到场,人们只得等候着。
2
说起这一环节的主角——村支书,这可是一位抛开六十、往七十岁上奔的老人了。但在支书的岗位上,他却依旧干得兴味十足。
如果套用一句官冕堂皇的话来说,他这叫思想境界高尚——力争有生之年,尽量发光发热。
可要是说句到家的私心话,那他这是还舍不得放弃当“一把手”的那份“享受”!
是啊,虽然细算起来,他在村里当干部也有不少年头了,但他以前都是给人家打酱油、当绿叶的陪衬角色,难得有鹤立鸡群、指手画脚的风光机会。
大不了也就是有时村里的小学放寒假放暑假时,让他代表村领导去给孩子们讲讲话而已。
实事求是地说,他跟老辈人都是给财主扎觅汉当长工的出身,地道的大老粗一个。
要说作为领导干部,他的能力和水平也确实是低了些。
就看他给小学生讲个话,也只可能把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对小学生们描绘成“到那时,到处都有一股新媳妇味”!
甚至,有时候他一个思维逻辑发生混乱,嘴巴不照溜头,居然就能把“一放了暑假,学生就不听话了,随便就下水洗澡”,说成是——
“一放假,老师都不听话了;不是趴在河里,就是趴在汪里!”
尽管水平的所限,让他如此出糗,可对于当官,他总就有着一种一往情深地迷醉。
他是最近两年才坐到村里的头把交椅上的。
可以说,他之所以最终能坐上这个位置,这与他跟倒台的那位人送外号“三声炮”的前任的行事风格大有不同是密不可分的。
他的前任“三声炮”,人看上去倒是龙睛虎眼很有些精神,可就是有点“一根筋”——行为处事就知道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缺乏那种前思谋后掂量、左考虑右盘算的“肚才”。
殊不知,一旦罩在自己头上的保护伞没了,再正巧赶上自己时运不济,一个磕跌倒霉,“官运”自然也就到头了。
但他却恰恰相反;正所谓“人老奸,马老滑,兔子老了不好拿”。他应对上面所采取的那种策略与行为,实在是堪称狡兔三窟!
这样一来,他那“官运”的“保险系数”,显然也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无论哪块云彩下雨,他都不愁沾润不到好处!
由此可以看出;他那“老狐狸”的外号,还实在不是白叫的。
3
话说:就在等待支书大人前来讲话的当口,聚拢到放映场地的人们是越来越多。
大奎的三妹——小嫚,她跟几个一起在村里草编组干活的要好姐妹,也相伴着来到了放映场里,连板凳都没带一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