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山路弯弯(1)(2 / 2)
在从二柱子给家里的来信当中,听到二柱子说大家在一起都挺好的,大奎这才更觉得有了点踏实。
3
在山区,能够适合播种小麦的地块毕竟是很有限的,跟平原地带自然是没法比。
因而,山区的人们也就不存在那种“麦收大忙季节”的概念。
至于他们的那点麦收活计,有人甚至给出了一个不免太过夸张离谱的形容,竟说什么“那点活,一手卡着腰、一手端着烟袋锅也就干了”!
是在麦收过了之后不多天,人们刚刚把分到手的那一点点小麦晒干扬净之后,仔细地在瓦罐里收藏起来,以备年节时包上一顿饺子吃。
忽然,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就像闷热天里陡地刮起了一股清凉的风,令人们的精神不禁就是为之一振!
原来,公社党委决定上马一个织毯厂的项目。
由于厂房之类基建需用大量石头,他们在距离场址差不多十里地的南山根也已买好了石头。
但因为机械运力有限,更为主要的,是此间只有一条崎岖山路可通。且还要又过沟又过河的,拖拉机根本无法通行,只得动用人力车搬运。
为此,公社决定动员各村的社员来突击完成这项任务,规定的具体报酬是每百斤五毛钱。
按照这一报酬,一个劳动力一次推几百斤,也就是说能够挣到几块钱。要是一天推上几趟,那就是十来块钱的进项!
在生产队的一个工值最多才只有几毛钱左右的时下,一天能够挣上十多块钱,那可几乎是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这也就难怪一得到这一信息的人们,无一不是一下瞪大了眼睛。
而只要有点行动可能的人们,更是无不闻风而动,争先恐后。
于是,在那条近十里的崎岖山路上,很快便出现了一条绵延不绝的浩荡人流······
大奎和三奎兄弟俩也加入到了这条人流当中。
一当加入其中,出乎三奎意料的是,在这搬运石头的队伍里,并非仅仅是青壮年劳动力;其中也有年长的老头,甚至妇女与儿童!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三奎不由得感慨而言:
“都是他娘的钱给闹的······。”
大奎一听,禁不住也是一声叹息,附和地接了一句,道:
“是啊,这哪是他们能胜任的活呀?可不都是让穷给逼的·····唉。”
4
兄弟俩随着人流来到南山根。
石场上,那装石头的地方,因为人多,显得相当拥挤。
见一时没法把车子靠过去装石头,大奎兄弟俩无奈,只得稍等一会。
等到看见有人腾出了空隙,他们便赶忙见缝插针推车过去,开始动手装车。
大奎使用的这辆独轮手推车属于生产队所有——是队里配备给精壮劳力专人专用的。平时也是自己个人保管着。
可是,在林业队干活的三奎,由于队上没有配备专人专车这一项,眼下他没有车子用。
所以,眼下三奎也就只能跟大奎合用一辆车子,一个推一个拉。
兄弟俩往车子上装着石头。三奎考虑到兄弟俩使唤一辆车子,不管路上再怎么不好走,可毕竟是两个壮劳力,怎么说也算好对付。
因此,他就想一次能多装一点是一点——多劳多得嘛。
而大奎呢?他担心到要是石头装的过多,车子恐怕承受不住;
这万一要是不慎用坏了,不用说也得是自己花钱赔偿,还是当心一点为好。
出于这想法,大奎也就没敢往车上把石头装得太过分。
装好车子,兄弟俩也不怠慢,赶紧就上路返程——他们想尽量争取多推上几趟才好。
5
兄弟俩来到了一个下坡处。
由于坡度不大,岭坡比较平缓,兄弟俩对这个下坡并不担心和紧张。
但是,走在他们前面的那对母女二人的情形却就不同了;
那负责上坡拉车子、下坡时帮忙拽着车子减速的母亲,她是一个半大脚、干柴骨棒的瘦矮个女人。六十岁左右的年纪。
推车子的那位,则是一个看去不过也就十七八岁的小姑娘。
尽管母女二人车子上推着的石头很明显比别人要少得多,可看上去,她们母女二人都是披水汗流、气喘吁吁的,却比别人都要显得多出那么几分力不从心,不胜其累。
当她们的车子开始走下坡时,看上去,母女二人更是显得吊胆提心,高度紧张——小姑娘屛住呼吸把控着车子,母亲则在一旁使劲帮女儿往后拽着点。
两人几乎不敢迈步,只是脚底擦着地面往前蹭!
可母女俩就是如此小心,意外还是发生了——正走着,那车子的刹闸拉绳,不知咋的,居然是突然断了,让车子一下失去了刹闸控制,陡然间变得如野马脱缰,顿时朝坡下就冲去。
母女倆一阵惊叫,无能为力的她们,只得任车子脱手而去,两人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t\t', '\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