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老虎嘴上拔毛(2 / 2)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
按照自己事先就计划好的方案,三奎先去找到了姥姥门上的那位叔伯二舅。
一当三奎说明来意,他的那位叔伯二舅倒也没打什么辞色,相当痛快地也就答应了他。
并且表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定会尽量帮助他。
这让三奎很感动。也很感慨······
行下春风才能下秋雨;有因才会有果——古往今来,天性使然!
正所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三奎的那位叔伯二舅,他很早就没了母亲,家里就剩爷儿两个一起过活。
谁都知道,少了女人的家里总难免不大像个家。
说起来,还真是幸亏那时尚在娘家做闺女的三奎娘古道热肠,顾念亲情,平日里给他们爷儿俩缝衣补袜的,实在没少帮衬和照顾。
为这,他一向也就视三奎娘为自己的亲姐姐一样。
就看当年三奎娘病故时,他扑倒灵前的那恸哭一场,令在场的人们无不潸然泪下。
所以,当三奎求助到自己的门上时,很是念旧的他觉得自己理应尽力相帮才对。
当然,有必要多说一句的是:在越来越有人感叹世态炎凉、人情薄如纸的世俗社会里,三奎的这位二舅没有那种“人走茶凉”、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市侩习气,而是一如既往地秉持着念旧、感恩的这样一份人性的美德,这着实也是难能可贵、值得赞赏的。
3
三奎计划中的第一步做好后,下一步就打算求助于他的好朋友张来顺。
张来顺只有一个姨姨。家住南山根的一个山村里。
由于村子地处偏僻,不说别的,就是村里人想到最近便的集市去赶一趟集,那也得来回走上将近二十里。
而那山路之崎岖,竟被有的人形容为“能跌死兔子的地方”。
所以说,村里人们生活各方面的不方便,那是可想而知的。
来顺的姨姨两口子,由于逢年过节的断不了常到来顺家走亲串门,三奎作为来顺从小不散帮的好伙伴,老早也就认识了他们。
另外,对于他们的为人正直,急公好义,从张来顺的言谈话语当中,三奎已是多有耳闻。也知道他们在村里虽然不当官不当将,但却颇有些人缘与威望。
基于这些,三奎找到张来顺说明了自己的意思,让张来顺跟自己一起去他姨姨家跑了一趟,求其帮忙私下联络一下那些想用花生换油的人家。
然后,利用晚间,三奎便把从姥姥那村弄到的花生油运去,跟人们进行对换。
接着,三奎再把对换来的花生运回油坊卖掉。
这样一来一去之间的差价,自然也就是利润了。
事情按三奎的意想顺利发展着。
一切都是在暗中偷偷进行。
都说:好篮不装灰,好人不做贼。
但三奎这个“贼”是不得已而为之,没办法的办法。
终于,三奎赚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第一桶金!
尽管这次小试牛刀,也就是赚了几十块钱而已。而且,为挣到这点钱,三奎也这是不是容易;熬眼受累不算,还得贼也似地偷摸着干,提心吊胆是避免不了的。可旗开得胜,着实也是鼓舞人心。
三奎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大奎一直悬着的心也总算稍稍安定、宽慰了一点。但他仍不忘叮嘱三奎千万当心。
面对挣到手的钱,头脑聪明、心眼活泛的三奎寻思着不能吃独食,“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他的文化程度决定了他不可能说出这两句话,但他心里想的就是这么个意思。
于是,他便用自己挣来的第一桶金的大部分,置办了两份礼物,亲手送到了他那叔伯二舅和张来顺的姨姨家。
哈哈,真像人们常说的那句俏皮话:送人情,当时穷。三奎把两份礼物一送出,转眼间手里也就所剩无几了。
但三奎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无论从情理上,还是为了生意的长远着想······
\t\t', '\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