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哥哥还是叔叔(2 / 2)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嬴政缓缓地说着,对方也便认真地听着,末了嬴政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你猜此文是谁作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赵政的神色逐渐纠结复杂了起来,其中意思简单颇具说服力,却想不出谁如此激进敢于劝谏自己莫要驱逐居住在大秦的他国门客,文采斐然,定是不俗之人。
嬴政挑眉,自问自答:“李斯。”
“他?”赵政的语气中带着不可置信,“寡人以为他不是那样的人。”
嬴政没有否认他的看法,只是继续说道:“师承荀况,与韩非齐名,相较于韩非更适合官场。
李斯出身贫寒,想着向上爬是必然的,为官谨小慎微,自私自利。
你自然想不到他有如此激进的时候。
但又可以想象,因为这样的李斯,你曾见过的,吕不韦将李斯带到了你的面前,而你觉得李斯可堪大用却是在那次夜谈之后。
你们谈了时局,谈了变革。
他与你的想法不谋而合,绝不是外表看起来那般守旧之人。
朕想着,李斯若不为官,醉心学问,也是一大才,方才所说为《谏逐客书》,只是其中一段而已。
若你想看,晚些朕写到竹简上给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秦王政固执起来的时候是当真固执,能劝得动的不多,李斯算一个,要不然怎么当时不听王翦的,气的王翦告老还乡,让李信率二十万大军伐楚大败而归,后又请王翦出山亲率六十万大军伐楚踏破郢都。
明知楚国底蕴深厚,实非三晋之流,明知王翦将军久经沙场,他说的自是比旁人要来的准确一些。
或许是如世人所说心存忌惮,怕王家功高震主。
然而自己“犟”起来的确也是一意孤行。
他要一意孤行的事太多了,人非圣贤而已。
他提起《谏逐客书》自然不是为了褒扬李斯,个中意思或许只有赵政明白。
等回到寝殿中,悬挂在墙上的太阿剑收在鞘中尽敛锋芒,秦王政并非只有一柄佩剑,这却是他最喜欢的一柄。
计算着时辰差不多了,嬴政同赵政言简意赅地说着明日的事:“明日赵姬会见你,朕有事同你说。”
“那你许久之前提过的,你我的对弈或是剑术‘切磋’在什么时候?”赵政蓦然间问起。
他们每日都有每日要做的事,除却早朝用膳以及其他杂冗的时间,二人“在一起”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总有要事相商或正事要做。
那桩事便被搁置下来了,如今被赵政提起,嬴政也觉得自己似乎真的太忙,应当肆意一些,这次总不该劳碌至死,该活的久一些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嬴政如此想着,答曰:“那便明日吧,有些事也不急于这一日两日的。”
而入了夜后的嬴政肆意的方式则是闭目养神了一个时辰便起来将李斯的《谏逐客书》誊写在了竹简之上。
提起李斯此人,就很难不想到他的同门韩非。
上一世自己拜读其大作,引以为知己,世人道:率军攻韩,只为韩非。
后得韩非入秦,此人口齿并不伶俐,有些口吃,他四十余岁的年纪依稀可见少年时的风姿,只是多年来的不得志终究是少了意气风发。
他是韩国公子,亦有自己的立场在,终究不能为大秦所用,纵使入秦心中想的也是他那韩国,韩非之死是嬴政的意难平。
此次便放他着书也罢,左右他的思想和理念会同这大秦一同存在下去,生生不息流传千秋万世。
如此想着,嬴政便又在竹简上写下一句: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相较于儒家的“刑不上大夫”何如?
这便是诸子百家各有所长亦有所短之处了,大秦想攻下六国还需要重用兵家传人呢。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书梦空间 http://www.shumkj.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