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寡人要吃好吃的(1 / 2)
<p style="font-size:16px">见《孙武兵书》数十篇,赵政也曾拜读,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其中用兵之道,辞如珠玉,字句经典,可传千古。
其余兵书与之相较,不过萤火之于日月,江河之于瀚海。
只怕纵使将六韬、吴子、孙膑兵法等诸般兵书熟记于心,却终究如赵括纸上谈兵,不能灵活运用、因地制宜。
赵政深知人各有所长,若令李斯行军打仗却是万万不能的,用人得宜各司其职便可。
如今皇帝陛下野心勃勃,欲亲征六国。
他既如此想,赵政便深以为然,毕竟他可是后世的赵政,岂会自负?不过是成竹在胸而已。
如今的轨迹是他经历过的,岂非无趣?若不想多做些,那才有负于秦王之名。
他经历过的,却是自己要经历的。
赵政将竹简置于一旁,闭眼假寐,思索起今晨记下的那些人:姚贾,魏国世监门子,生于市井之间,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不似士族好引经据典,颇有游侠风范,有如簧之舌可破六国合纵之势。生性爱财,却也知士为知己者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尉缭,魏国大梁人士,乃兵家之大才也,后着《尉缭子》,亦为兵书经典,此人性烈,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曾言: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
赵政的心中已有计划:姚贾此人,便以金银赂之以礼待之,此人出身低微,欲展宏图抱负必然四处碰壁,岂不知兴周八百年之吕望亦是东夷垂钓一渔夫,管仲出身商贾亦辅佐齐桓公以成霸业,用人又何以在意出身?既是士为知己者死,则以礼相待并委以重任,使其才能得以施展,又何愁他不效命于大秦?
而尉缭,我大秦自商君起,便法制严明,以军功奖惩爵位土地,志在扫平四海,一统华夏,使天下太平,兵戈止息,又怎么算不得正义之师?止戈为武,若说以利害,则必为大秦所用……
吕不韦的门客倒是好办,而大秦的能人贤士亦可私下书信一封令当地官员请来,而要出使诸国替自己招贤纳士的人却还需仔细斟酌,需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擅窥人心之士,毕竟竹简上所言不过寥寥数语,又岂能窥得全貌,不是这般人才怕是说不了这些人归秦,而所选之人更需要忠于他秦王政。
这些贤才都要等到自己亲政后方可重用。
有些大才自然需要去请,若知天时,便在秦王亲政之时,自己前来大秦毛遂自荐了。
赵政在胸中勾画出几个人选,久未定夺,又将思路转回了征战六国一统中原上,遂又取出另一个赵政看了一夜的羊皮地图。
纵观历史上大小战役,即便十万大军,精兵不过三四万,而其余六七万皆是辎重将士,若押送二十万石粮草至前线,能余十万石已是不错,即便不被敌军劫粮,运送路途中损耗大半亦是常有。
征战他国,他国为主,而我军是客,对当地气候地理的了解已是劣势,且不谈水土不服的将士有多少,若粮草供应不足,则我军陷入进退两难之地,又当如何?
若在疆土上修几条便于车马通行道路贯通南北东西呢?不论是战时将士行军还是运送辎重粮草,还是寻常出行往来都得到了极大的便宜。
赵政不免心胸激荡,愈发觉得所思可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不久后便又颓然了下去,且不说吕不韦是否会同意,此番亦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之举,只可徐徐图之,又岂是一日之功?
郑国的水利尚在修建,国库虽算殷实,但也要为来日征战绸缪,可这道路也不能不修,可先命人修建其一观其后效,或如数十年前蜀郡太守李冰所修之湔堋今都江堰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之举。
若如此,则这条路从何处始至何处终,经过那些郡县,地势地理如何,如遇山川江河之险阻又该如何改道?
便不是他这个秦王该想的了,而该所用之人来殚精竭虑。
赵政自信他所思不会错,这路应该修,若有一日连通九州、北至匈奴南抵百越……
他想要的可不止六国的疆土。
不止因征战之便,即便是太平盛世,亦是百益而无一害。
可这并非一蹴而就,作为秦王又怎么能够不恤民生?
如此在章台宫中或坐或躺,时而拾起竹简,时而拿起地图;时而兴奋,时而叹息,叹人生须臾,不止何年何月自己今日的构想方才得成。
转眼已至黄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王上,你有没有觉得有些头昏眼花。”嬴政不知他在席上躺了多久未曾进食,腹中饥饿心胸却如江河一般澎湃。
嬴政了然,想来他是想到或是绸缪了什么以至于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