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铜钱(1 / 2)
('随着裁撤冗官的消息扩散,无数官员纷纷忙碌起来,一时间所有重臣的门庭都变得热闹起来。
大虞朝建立初期,文武加在一起也不过两万多人。
发展到现在,光文官数量就超过了五万,加上武将直接突破十万大关。
因为增加衙门数量,或者是部门工作量增加,增设的岗位大约有一万多个。
这部分官员的增加,属于皇权不断强化的结果。
理论状态下,大虞朝只需要四万名官员,就可以很好的保证机构运转。
对比现有的官员数量,人员臃肿程度可想而知。
听到朝廷要裁员,闲散部门的官员,就没几个不慌的。
一年半载不去一次衙门,都不影响部门的运转。
如果他们都不算冗官,那么天下就没有冗官。
站在大局的角度考虑,只要不裁撤到自己头上,大家都是支持的。
内阁的计划很好,到了具体执行过程中,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大虞终归是一个人情社会,京师官员第一时间收到消息,提前就进行了活动。
到处都是托人情的,除了劝退了几十名年迈的官员致仕外。
内阁定下的裁员计划,在京中刚刚开始实施,就受到了阻碍。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朝廷要裁撤的是冗官,只要让自己变得不是冗官就行了。
找上司沟通一下,在衙门内部细化一下职权。
让闲着的众人,也有一份事情做,那么冗官问题就不复存在。
把流程搞得复杂一点儿,冷衙门也可以每天都忙碌起来。
真正干活的还是那些人,增加出来的业务量,主要是负责在旁边挑刺。
为了保住官位,那些平常不去衙门的官员,也过上了每天早出晚归的生活。
一时间京中大小衙门都忙碌起来,甭管是不是瞎忙活,反正衙门中确实找不到闲人。
看上去是一片生机勃勃,唯独苦了那帮干活的官员。
多了一群祖宗在旁边指手画脚,本就不高的工作效率,变得越发拉胯。
京中裁员受阻,但内阁分派的任务,吏部还是要完成。
大虞朝有一百六十多个府、两百多个州、一千多个县,这些州府县每家裁减一名官员,内阁的任务就超额完成了。
不过理论终归只是理论,得罪人的活儿,根本就没人愿意去干。
没人想站在官僚集团的对立面,集体承担责任,就相当于谁都不承担责任。
扬州府。
沸沸扬扬的裁撤冗官事件,从中央蔓延到了地方,扬州也受到影响。
作为被战火洗礼的州府,扬州倒是不存在冗官问题,但架不住申请调过来的官员数量大增。
所有人都知道,内阁烧起的这把火,肯定会有人倒霉。
顾不上继续混吃等死,有门路的官员纷纷谋求实缺,以避免自己沦为倒霉蛋。
缺额严重的扬州府,第一时间被补满了人员。
府衙是如此,扬州营也没能例外。
一般情况下,扬州营这种新组建的营头,不确定性太高。
加上一个强势的主官,大家都知道没有油水可捞,感兴趣的军官很少。
除了少数和他关系不错的五城兵马司旧部,选择留下来发展之外,大部分军官都处于缺额状态。
李牧一直没有向朝廷申请补充缺额军官,就是想利用时间差,尽可能多的培养亲信。
可惜计划没有变化快,军中人事任命,也要遵守规则。
一步登天那是极少数,更多的都是按部就班,从底层一步一步向上爬。
哪怕有平乱的功劳,手下那帮亲信也只是被安插到了小旗、总旗的位置。
原本他还计划着等过上一两年,就把其中的可造之材提拔为试百户,然后代理百户之职处理军务。
再往上进入到中层军官序列,朝廷对人事任命管理,就变得严格起来。
作为参将李牧也只有推荐权,还需要兵部或者是大都督府的审批。
到了百户之后,几乎就是普通人的天花板。
想要继续向上走,要么出身显贵,要么去战场上博取军功。
先登、斩将、陷阵、夺旗,总要获得一个才行。
突如其来的变故,一下子补满了军中空缺,让李牧的苦心谋划直接破灭。
多了一群能力未知的将领,会对扬州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谁也说不清楚。
不满意也没用,扬州营是朝廷的军队,不是他个人的军队。
“兰先生,朝廷朝廷一下子安插这么多人过来,怕是会影响指挥啊!”
李牧隐晦的暗示道。
一般来说,这种搞人的活儿,都是狗头军师负责干。
作为一名主帅,亲自下场排挤下属,显得太过小家子气。
“大人,此时不宜妄动。
能够在现在这种时候调过来的,多半都是有些人脉关系的。
没准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人向您打招呼。
冒然出手将人挤走,很容易得罪他们后面的人,不如观望一二。
喜欢混日子的,那就让他们继续混着,安排人代替他们处理军务即可。
有理想抱负的,姑且先行用着。
有能力的重用,没能力的慎用。
粮饷都在您手中掌握着,士卒也是您一手招募训练的,几个外来户翻不起大浪。
看得顺眼就留下多用几年,看着不爽等过上两三年,就推荐他们升迁离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