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全民好三叔张飞:法孝直啊,你想不想要几个义弟啊(1 / 2)
('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法正本就出身名门,一向心高气傲。
入川后又自恃其才,一心想要建功立业。
然而。
法正性格孤傲又记仇且在西川得罪不少人,以至于仕途颇为不顺。
蹉跎到二十八了才堪堪当个军议校尉。
军议校尉听着挺唬人,其实就是个花架子。
既没有统兵的实权,又没治政的实权,充其量就是刘璋身边的一个小幕僚。
心情好,刘璋来一句“孝直可有良策?”
心情不好,刘璋来一句“法孝直,我才是益州牧,你要替我来决断吗?”
若只是被刘璋喝斥几句,法正也能忍。
法正不能忍的是:刘璋胆怯了!
当人臣,被喝斥几句也很正常,忍忍就过去了。
可刘璋胆怯了,法正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没了。
寻常人或许会忍。
法正忍不了!
断人前途,如杀人父母。
早知道刘璋会这么胆怯,法正宁可继续当新都县令。
至少:不丢脸!
若刘璋就这么回了成都,法正在成都的一众世家名仕眼中就成了跳梁小丑了。
当初我们都反对,你一个小小的新都县令又支持又献策,仿佛我等都是看不懂局势的愚夫。
结果呢?
你还不是老老实实的回来了!
或许你有才能,可你不懂刘璋啊。
看人的眼光都没有,还敢标榜自己有才?
看着法正那不断变化的脸色,孟达欲言又止。
沉吟良久。
孟达才徐徐开口:“孝直若不想回西川,其实可以去趟江陵。”
法正一愣:“去江陵作甚?”
孟达话中有话:“倘若刘季玉真的胆怯了,定会派人去江陵言和。”
“亦或者派人去江陵试探荆州牧刘备是否真的有言和罢兵的用意。”
“不论是何种目的,孝直都可自请去江陵。”
“方今乱世,君择臣,臣亦择君。”
孟达前面的话还委婉,最后一句话直接点名了用意。
刘璋不配当人主,那就另择贤君。
法正迟疑:“可我如今是刘季玉的军议校尉,又岂能背着刘季玉去投刘备?”
“如此行径,刘备亦会小觑我。”
法正的担忧不无道理。
不论才能如何,背主投敌都会受到小觑。
孟达不假思索:“吕布一个反复无常之辈,都成了刘标的岳丈,我料刘备不会在意。”
“更何况,孝直你又不是现在就去投刘备,完全可以等刘季玉回去后,先请辞再去江陵。”
“谈不上背叛!”
在孟达的劝说下,法正心中意动,起身拂袖:“我去寻刘季玉,子敬你替我清扫碎瓷。”
见法正匆匆而走,孟达无奈摇头。
我又不是你的侍从,好意思让我清扫碎瓷吗?
看着地上的碎瓷,孟达又陷入了沉思。
跟法正一样,孟达同样自恃其才不甘人下。
只是在刘璋麾下,孟达同样不受器重。
孟达虽然有才但极重心术。
刘璋觉得孟达很“假”,又厌恶孟他靠着贿赂张让当上的凉州刺史,故而对孟达不喜。
孟达能来白帝城,一方面是受法正举荐,一方面则是孟达有私兵部曲。
“刘季玉非人主,不知刘备是否能容得下我。”
“大丈夫立世,当立功名,建不世功业。”
“我孟达,又岂能久居人下。”
孟达眼神忽然变得凶戾,又在片刻间恢复了平静。
取来扫帚,孟达静静的将地上的碎瓷清扫,就连藏在角落中的碎瓷也没能逃脱那锐利的眼神。
......
法正再来见刘璋时。
刘璋正在跟吴懿和费观商议跟刘备罢兵言和。
相对于法正,刘璋更偏信吴懿和费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