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既然决定要打,那就要狠狠的打,袁神启动(为抄评论(1 / 2)
('刘标仔细思考了一阵,道:“若要速战速决,攻打青州的兵马就不能太多,否则粮草辎重的压力就会很大。”
“徐州虽然有五十余万的青壮,但大部分都要留下种田,强征徭役,必损民心。”
“若兵马少了,破城就难,正常的打法是行不通的。”
战争打的就是消耗。
不论前头的兵法有多么奥妙无穷,后方都得强征大量的徭役。
这强征徭役,是会死人的。
刘标当初吸纳流民入徐州的初衷,就是为了打造一个乱世中的桃源。
让流民百姓可以在徐州安稳度日。
如非必要,刘标是不愿意强征徭役的。
即便是修睢阳渠,刘标用的也是以工代赈的方式,尽可能的减少徭役对流氓百姓的伤害。
虽说有“妇人之仁”,但如果没有这“妇人之仁”,刘标也不会有如今受人爱戴且敬仰的“稷子”之名。
惯用伐交伐谋,其实也是在尽力的避免战祸影响徐州本土。
庞统跟刘标相处日久,也懂刘标的仁心。
作为一个合格的天策府军师中郎将以及刘标的义兄,庞统也善长在限定条件下想出可行的战术。
取来地图,庞统将彭城国到平原国间画了一条曲线:“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如今伐谋和伐交都不能用,攻城又不可取,那就只能伐兵了。”
“可令一支偏军走琅琊国入北海国,虚张声势。”
“我军主力则走兖州偷入平原国,阻隔青州跟冀州的联系且佯装要打邺城,袁谭闻讯必会引兵来攻。”
“待其引兵前来,我军以逸待劳,破其兵马。”
“只要生擒了袁谭,青州不攻自破。”
擒贼先擒王。
庞统的计策,一如既往的快准狠。
刘标点头:“就依士元兄之意。”
“可令琅琊的臧霸打着桃源军的旗号入北海国。”
“桃源军作为我的亲军,若入北海国,袁谭必以为是我亲至。”
“去平原国的主力,就让温侯去吧。”
“桃源军成军时间太短,又未经历恶战,战力强弱尚不清楚,不适合奇袭。”
商议妥当后。
刘标又派人去给曹操回信,让其将兖州东部的泰山、任城、东平的驻军调往东郡。
既然决定要打,那就要狠狠的打。
刘标虽然没在信中告知曹操要借道兖州的战术,但曹操也猜到了刘标的用意。
曹操没有犹豫的调走了泰山、任城和东平的驻军,避免跟刘标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兖州的兵马调动,被袁绍的探子探得。
先杀董承父女及种辑等七百余人,后调兖州兵马入东郡。
曹操的用心,也让袁绍觉察到了危机。
“曹孟德这是,想对孤用兵了?”
虽然韩魏楚三国建立后战争就不可避免,但袁绍对曹操的主动挑衅还是挺意外的。
三足鼎立的局面:先手输一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先手就意味着不能当渔翁。
袁绍召来了众将吏商议。
自称魏公后,袁绍麾下将吏罕见的变得和谐。
其中又以田丰和沮授变化最大。
或许是因为袁绍在官渡之战后选择休养生息,让田丰和沮授再次看到了袁绍的器量和未来。
也或许是袁绍称公后,让田丰和沮授对汉室的存续没了念想且又不愿承认刘标这个汉室后裔立的楚国。
亦或许是曹操和刘标势力的扩增,让田丰和沮授看到了比昔日对峙公孙瓒时更大的危机。
若再有君臣不和、将吏相争,官渡之败就会重演。
袁绍觉察到沮授和田丰的变化,就将沮授和田丰调回了邺城,委以重任。
淳于琼已死,袁绍没有再增设监军。
只以沮授和郭图为左右监军,一同监掌内外。
公署。
袁绍将心中的想法,告知众将吏:
“河北如今兵精粮足,匈奴和乌桓也再次向孤称臣。”
“曹操先杀董承父女,后在东郡聚兵,狼子野心已经不加掩饰了。”
“孤有意再举大军南征曹操,灭韩兴魏。”
“又恐徐州的刘标又在一旁观斗,心中迟疑,不知诸位可有良策教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