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千里黄河水滔滔(上)(2 / 2)

加入书签

“嗯,督宪所言亦是咱所担心的。若卫国真有破绽,咱定要西渡黄河,将八旗的旗帜插在西宁的城头。只是诸公瞧那卫军的营垒”,屯奇用手中的马鞭往对岸指去,“深沟高垒,工事齐备,无懈可击啊!”

众人顺着马鞭指的方向望去。果然,西日莫是卫国的元老重臣,戎马一生,营寨扎得极有章法,何处屯粮、何处聚兵、何处走马、何处蓄水,布置得紧紧有条。他善长用火器,在黄河岸边垒起几十座炮台,架起大小火炮两百门,又在河滩遍设陷马坑、铁蒺藜,挖掘壕沟六道,最后一道壕沟后遍栽栅栏,垒起土墙。众人皆是沙场老将,见后皆心生惧意,黄河本就是天险,守卫又如此严密,不好打呀!

“是卑职草率了,没想到卫军在黄河西岸的守卫居然如此严密,差点致大将军于险地。既然如此,吾等便随您一起上疏朝廷报捷,择日班师回朝”,孟乔芳致歉。

“打还是要打的”,屯齐忽又话锋一转,用马鞭指着对岸的那些炮台对孟乔芳说:“您说的没错,那卫国建国没几年,就已有如此之多的火炮,成为我大清劲敌。若再任其吞并哈萨克,必然势大难制。所以,必须打一仗,就算黄河难渡、讨不到什么便宜,逼卫军主力由哈萨克返回救援也好”。

“大将军打算如何打这一仗?”见自己的主张被采纳,韩岱高兴地问。

“汝等莫急,先打造战船、竹筏,等本帅派往对岸的信使回来再说”。

“大将军,兵法讲究出其不意,您怎么反而主动告诉他们?”韩岱不解。

“我近九万大军云集于此,对岸又怎么可能瞧不见动静?反不如大方遣使为好”,屯齐微笑,“师出须得有名才是,否则皇上会怪咱们挑起边衅、影响灭明大计的”。

“大将军思虑周全,吾等佩服”,诸将齐声称赞,纷纷回营准备渡河事宜。

其实屯齐想西渡黄河攻击卫国,也有立功自保之意。作为努尔哈赤的侄孙、叔尔哈齐的孙子,其在爱新觉罗家第三代中军事能力特别强悍,十二岁便已上战场,成为皇太极的亲信和御前侍卫,参加过锦州之战、入关之战、平定西北江南等多场大战,军功赫赫。可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见多尔衮势大、转投多尔衮门下。

话又说回来,多尔衮势大的时候,谁敢不巴结这位摄政王?屯齐也只是像其他人一样,做了回顺风草而已。可顺治帝不管那么多,谄媚多尔衮的重臣一个又一个被清算,他又怎能不担心?自家人知自家事,当年多尔衮病重,打算归政给顺治帝,可又深谙权臣难善终的道理,向他问计。他脑子一热,建议多尔衮将两白旗移驻离北京近的永平。这本是自保之策,并无谋逆之心,可却犯了小皇帝的忌。

偏偏这个时候,多尔衮死了,屯齐没了靠山,每回瞅见小皇帝望自己时那阴测测的目光,便觉得后背发凉。所以,他想立功,立大功自保。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