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2 / 2)

加入书签

“大帅,下官以为辽王其实也知道您手中并无太多的兵力可以增援,之所以向您求援,主要是想散布援军抵达的消息、恢复士气。您不妨抽调五百老卒、一千五百新卒,大张旗鼓地前往宁武关。如此既救援了辽王,亦没有过多削弱守大同的实力”,张弘俊不愧是官场老油条,出了条妙计。“哎呀,还是张提刑有办法,此计甚好!便这么办!”额璘沁巴图尔大喜,即命副千户玛罕、都百户托克图领五百蒙古骑兵、一千五百名新招募的汉军,浩浩荡荡前往宁武关。

“大帅,下官认为欲解此困局,还需借力使力方好”,署大同府同知刘国钦忽然开口。

“哦,汝说说看,怎么个借力使力法?”额璘沁巴图尔疑惑地问。

刘国钦不愧是顺治朝丙戌科进士,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不慌不忙,笑着解释,“山西百姓素来仇恨满清,当年姜瓖之乱,几乎全省响应,至今仍有义军活跃在山林中袭扰清军。据下官所知,交山(交城)有杨芳林、杨芳清、惠崇德、任国铉、钟斗等多支义军,静乐李宗盛、赵应龙义军亦十分活跃。您何不派人招降这些义军首领,命他们骚扰清军后方?”

“妙!妙啊!读书人的法子就是多!本帅这便派人带上银子联络这些义士,让他们为大卫出力,没银子可不成”,额璘沁巴图尔哈哈大笑。莫看此人是直爽的蒙古勇士,可对绿林豪杰的心思却是极懂的,一句“没银子可不成”,迅速抓住问题要害。

——

清太原镇总兵李好贤聚集了梅勒章京察哈泰、汾州营参将郭虎、潞安营参将刘景山、泽州营都司黄绍炅的部下后,去掉伤亡,兵力超过一万六千,围着宁武、雁门二关昼夜攻打。

辽王殿下兵败之后,士气低落,只得据关城死守,不敢出战。正在危急之时,忽报大同派来了两千“精兵”增援。苏穆尔大喜,立即将援军抵达的消息散布各处关、堡,低落的士气重新振作起来。

李好贤却不以为意,他探听得明白,卫国的大军已经北上归化城,大同并没有太多兵马,所谓援军,不过是虚张声势耳,憋着一口气,誓要将宁武关、雁门关拿下。

正在他踌躇满志之时,传来惊天霹雳:潞安府、泽州一带爆发织户暴乱,刁民攻下潞安府治长治县,斩杀知府杨晙,连陷壶关、长子、潞城、平顺、屯留诸县,逼近襄垣。最可气的是领头的居然是大清长治知县于公胤。山西巡抚白如梅三番五次催他立即调兵平息泽潞之乱,还威胁说如果不能及时向京师进贡潞绸,他这个总兵便算当到头了。

李好贤虽然胆大,却是有政治眼光的,深知皇上的娘娘们没有新衣服穿带来的政治危害比打一百场败仗还严重,二话没说,立即抽调蒲州协副将徐长春、平阳营参将刘鼎、潞安营参将刘景山、泽州营都司黄绍炅部六千兵马赶往潞安府、泽州平叛。

如此一来,进攻宁武关、雁门关的兵力便只剩一万出点头,想拿下这两座坚固的关城变得十分困难,不得不由进攻改成在代州、崞县一线与卫军对峙。

“唉!于公胤啊于公胤,尔中的是大清的科举,怎么敢造大清的反!真正是狼心狗肺、不知廉耻,坏了本帅好事!”李好贤不知道于知县是被起义的织户用刀逼着才做的义军“首领”,还以为真是他领头叛乱,仰天长叹,大骂于知县不止!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