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章 和议交锋亦堪豪(下)(2 / 2)

加入书签

原来朝鲜和琉球此时皆是清朝的属国。清廷施行“怀柔远人”的政策,规定“凡外国贡使,来京领赏后,在会同馆开市,或三日或五日,惟朝鲜琉球不拘限期”。即便两国仍然保持着明朝的衣饰,亦不做强求,甚至考虑到琉球贫困,还赐与琉球中山王布料,让他们自己制作官服。中山王已经习惯了明朝服饰,制作的官服等级并不严守郡王府规制,而是按照明朝九品补服制度,最高等级甚至出现了明朝一品大员的麒麟补。清廷也不以为意,小小的琉球,懂得什么礼数?念他们不远万里来我大清朝觐,多担待着些吧。此次来的琉球使臣便身着明朝一品大员的麒麟补,来京后得到礼部的格外优待,初抵京便有下马宴招待,住的地方也比大卫使团好很多。

“泱泱大国,当识礼数。朝鲜、琉球皆是贵国藩属,我大卫却是贵国友邦。让吾等列于琉球使臣之后,无礼之极!落的并不是大卫的脸面,而是贵国皇帝的脸面!”左射斗愤而抗议。“此事确实是礼部疏忽了”,麻勒吉抱歉地一笑,又面露苦色,“可朝鲜、琉球的使臣已依序成班,总不能让他们出去。还请左公体谅礼官的不易,多多担待”。

“此言差矣!此事涉及我大卫之体面,可不是能够担待的”,汪蛟怒道:“尔国皇帝若不尊重我大卫,吾等只能离去!”

麻勒吉眼珠转动,陪起笑脸,“尊使息怒,丹墀之下已经成班,实在不好安排,要不您说该怎么办?”

“好办!”左射斗冷笑,“既然丹墀之下不好安排,那便‘升纳陛’”。

普通的台阶叫阶,帝王宫殿的台阶叫陛。“天子之陛九级”,皇室宫殿的台阶,九阶为一组,殿前的台阶用朱砂涂成红色,叫做丹墀。太和殿前的丹墀转圈九层,以示九重之天。平时大臣都是站在陛阶之下向皇帝奏事。如果有臣子立下大功,皇帝便允许他们“升阶纳陛”,一步步拾阶而上,登堂入殿。这本是奖励功臣的九种待遇(九赐)之一。后来,“纳陛”一词专指皇帝御座前的台阶。“升纳陛”,即指登上宝座所在台阶,与皇帝并位。这在皇权至上的年代是一种莫大的权利和荣誉。历朝历代,享有如此资格的往往都是闻名天下的权臣,比如王莽、曹操等。

“什么!升纳陛!”大清乃天朝上国,皇帝接见外国使臣时,高高坐于殿内御座之上、俯视着台阶下的使臣,方能有天朝上国的感觉。卫使想走到台阶上来,这如何使得?此言一出,不仅麻勒吉、孙锡龄等礼官勃然变色,就连一直隐藏在殿外的三位清廷重臣遏必隆、渥赫、王崇简也沉不住气,忽然出现于殿中。

“大胆!纳陛也是尔等能登的?当我大清侍卫的刀不利乎?”领侍卫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理銮仪卫事)遏必隆气得浑身发抖。御前侍卫闻言皆将刀柄抽出半截,透出寒光。

“尔国无礼在先,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左射斗、汪蛟二人却梗着脖子,不肯屈服。

眼瞅着朝会的时辰将近,双方却僵持不下。直看得在场的朝鲜、琉球使臣目瞪口呆。其后,朝鲜使臣在回忆录中写道:“琉球使在我使之后成班,忽有仪制司官引卫使入殿,卫使自称友邦、不列藩属,拒绝于琉球使后成班。彼等争执不下,殿内喧哗,亦奇景也。忽有宦者至礼官前耳语,允其立于纳陛前沿西侧,争执方止”。

朝鲜使臣所说的宦者不是别人,正是顺治帝的心腹太监吴良辅。顺治帝得知殿内的争执后,并没有动怒,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卫使倒是血勇。听说蒙古以西为尊,便让彼等靠前些,立于纳陛前沿西侧吧”。虽然没允许左射斗、汪蛟二人升纳陛,却允许他们立于朝鲜、琉球使臣之前,一直站到纳陛前沿西侧,既给了卫国面子,又没失天朝体面。吴良辅奉命传达金口玉言,算是解决了争端。

接下来的事,便是一整套烦琐的礼仪了,奏乐、警鞭、胪唱、行礼,等等。

终于等到接见完毕,遏必隆小心翼翼地走到顺治帝面前请罪:“奴才无能,请皇上治罪”。

“罢了,区区虚礼而已,待我八旗大军踏平拉萨之际,彼等便再不敢猖狂矣”,顺治帝摆了摆手。

“皇上,奴才建议将宴请地由太和殿改为紫光阁”,遏必隆忽然冒出一句。

紫光阁在宫城外的太液池(中南海),原是座数丈高的平台,上建黄顶小殿。明正德帝喜欢在此跑马射箭。嘉靖年间,平台被拆毁改建为二层楼阁,名紫光阁。嘉靖帝在此校阅禁军弓马。崇祯帝在此召见出征的将帅,为他们赐宴饯行。到了清朝,紫光阁变成了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较射之所。总之,这地方是演武之所,武风强悍。原本太和殿地方宽敞,宴请使团再好不过,偏要改在紫光阁,其中含义不言而喻。

“改为紫光阁?”顺治帝思忖片刻,欣然笑道:“也好!朕许久未检阅八旗较射矣,便命禁旅八旗于紫光阁前演武,以助酒兴”。(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