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初战甲板显峥嵘(上)(2 / 2)

加入书签

——

甲板城说是城,其实只是个仅有数百人口的小村庄,因为距离抚顺关所在的关岭不远,原本是不允许建城的。可大明朝为了在建州女真内部制造矛盾,偏袒苏克苏护河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尼堪外兰遂在此建城。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后,追杀仇人尼堪外兰,夺下了此城。当年懦弱的尼堪外兰畏惧努尔哈赤的兵锋,弃城而走,甲板城并未经历战火,今时不同往日,守甲板城的清牛录章京棍德依与朝鲜咸镜道惠山佥使申浏决定依城而守,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棍德依出身于索伦毕拉尔部(鄂伦春族的一支,因居毕拉尔河流域得名),麾下的三百毕拉尔勇士个个擅长狩猎和养鹿,能开硬弓,箭射得又远又准。

申浏的五百火铳手,使用的是朝军最先进的火器,除了传统的火绳枪外,还有部份燧发枪。这些燧发枪乃是锐意北伐的孝宗大王下令仿制的。早在1631年,朝鲜就从传教士那里见识过燧发枪的厉害,“西炮者,不用火绳,以石击之,而火自发”。1656年,孝宗大王见到荷兰漂流船上的燧发枪,下令仿制,“先是,蛮人之漂到也,得其鸟铳,其制甚巧,命训局仿而造之”。然而因为缺乏实物,仿制的效果不佳。好在罗刹鬼屡屡侵略黑龙江,清廷两次抽调朝军助战。心怀叵测的孝宗大王一边按照宗主国要求出兵,一边借此观察清军虚实,命将领想法搞到燧发枪实物。1658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击毙俄军统帅,缴获了“不下三四百柄”形制“殊异”的敌军枪支。在此战中立下大功的申浏趁机请求将胡(沙尔虎达)赠与几柄“贼炮”,权衡两天后,沙尔虎达最终仅仅给了一支。申浏如获至宝,欣然写道:“贼炮与我国炮制不同,不用火绳,内边插火铁,外边放下铁插,火石放下,则石铁相薄而出火,系是殊异,故曾恳于将胡(沙尔虎达)有此送赠”。得到实物后,朝鲜仿制的燧发枪性能有了明显提高,申浏的部下装备有百杆这样的新式火铳。只是令他感慨的是,孝宗大王仿制这些火铳的目的是为了伐清,可眼下自己却要为清国而战。虽然如此,他依然决心血战到底,一则,为了朝鲜武人之荣誉;二则,在他看来,蒙古人与满清都是胡虏;三则,他与清军统帅巴海也算有些交情。

“列阵装药,准备战斗!”见卫军的游骑在城下来去如飞地驰骋,申浏平静地下令。五百朝鲜火铳手在城头排成直线,默默地装药,他们佩戴着硕大的“战笠(毛笠)”军帽,远远望去像一颗颗“大头”。当年打罗刹鬼时,黑龙江流域的犬部落(赫哲人)称他们为“大头人”。

原本凶悍的棍德依并不怎么瞧得上巴海给自己派来的这五百朝鲜援军,在他看来,朝鲜军只能充作军中杂役,起不了太大作用,但朝军在装药时寂静无声,军阵列得笔直而紧密,显然训练有素。不由得暗自佩服巴海大帅会用兵,这些大头人看来还是能战的。

其实,皇太极曾对朝鲜军队有如下评价:“朝鲜之兵,虽无马上之能,然不违法度。长于步战鸟枪,以之攻取城池,大为有用”。朝鲜人自己也说:“鸟铳极是远技,而藏(装填)放甚迟,若非凭城据险,则难以措手。平原易地,决非与铁骑角胜之器……上年我军专恃炮手,当其冲突,未及再藏,而贼骑已入阵中矣”,他们承认在野战中,因为骑兵速度太快,而装填需要的时间太长,打不过骑兵,但是若依托工事、据城而守,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善于用兵的巴海此次派朝鲜火铳手前来,就是想利用火铳在守城战中的优势,给卫军造成大量杀伤。的确,虽然这个年代火铳的有效射程不如弓箭,但其实主要是精度问题,破甲能力远超弓箭,如果使用高密度射击方式形成弹雨,精度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最大的缺陷其实是装填速度慢,不过攻城战中攻城的一方向上攀登的速度本来也不快,正是火铳的好靶子。

“准备张弓!”

棍德依大吼着下令。三百毕拉尔勇士闻令默默地戴上铁扳指,取出箭矢。毕拉尔部的勇士个个擅长狩猎,这三百人更是精选细选出来的射雕手,用的都是破甲箭,虽然威力仍不及火铳,胜在速度快,有经验的勇士能在短时间内连发数箭。

巴海觉得甲板只是座小城,有三百凶悍的索伦射雕手再加上朝鲜火铳手守卫,一定能给予敌人大量杀伤,坚持到自己赶来。他原是可以再多派些兵马的,可既然是诱饵,便得让敌人有充分的信心吃得下,如果派的兵马太多,敌人未必敢出城作战。这便是诱饵的悲哀,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们的死活,即使是他们的统帅也只是希望他们能坚持得久一些而已。(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