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守财奴,大明笑话(2 / 2)

加入书签

心中想着,马车徐徐停在了皇庄外。

此刻皇庄仪鸾卫加亲军再加本身皇庄守军已经达到三万人,将皇庄包围的里三层外三层。

“吴王殿下到!”

冯杰来到门口大喊道。

“参见殿下!”

皇庄栅栏外诸多亲军纷纷单膝下跪。

已经被升为亲军指挥使的蒋瓛来到朱云峰面前说道:“殿下!”

“嗯,陛下和太子呢?”

朱云峰问。

“陛下和太子刚刚巡视了稻田,现在正在庄内歇息。”

~~

“带我过去。”

“是。”

蒋瓛随后在前面领路。

朱云峰自己的亲卫队则留在了外面。

按照大明规定,亲王有六百卫队,别人都是常设,就他每次都要临时抽调。

没办法。

毕竟人家的亲王天天都待在大明,他在大明时间少,一直准备一个亲卫队天天闲着也不像话。

进入皇庄,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稻田,田边还有透明薄膜。

五千亩土地全部插秧结束,之后就是田间管理,除杂草、科学管水、补苗和扶苗、除虫等阶段,倒不用再天天这么忙活。

距离门口约一里来地的位置,建起了很多棚户,那是朱标招募的农户们居所。

正是阳春三月,朱元璋与朱标坐在田边的凉棚里,他们穿着粗布衣,打扮得像两个农民一样,额头有汗渍,脚上有泥巴。

刚刚他们亲自下田除草,这也算是朱元璋带着朱标体会一下他小时候的生活。

“老祖宗,太伯爷。”

朱云峰过来的时候,朱元璋把左右宦官、宫女、侍卫屏蔽,让他们走远些。

凉棚内外方圆五十米内很快就只剩下他们三个人。

朱元璋用毛巾擦了擦额头,笑道:“云峰,我好久都没这么高兴过了。”

说着他指向那绿油油长满水稻的田亩说道:“我小时候哪见过这么密集的稻子,要是种多了,稻子就养不活,难怪能亩产那么多斤。”

朱云峰也笑道:“专家说了,只要步骤没错,以他们这种高产抗病灾的稻子,高产肯定没问题。而且大明这边没用过肥,说真的,我很期待,说不好会比现代那么多呢。”

“嗯,那就太好了。”

朱元璋笑容满面,如果让这些水稻在太湖和洞庭湖周边种满,恐怕一夜之间,就能填饱天下人的肚子了。

“云峰,今天有什么事?”

朱标问道。

“是这样的,我那边已经把五金加工厂开设好了,证件、工厂、机床什么都弄好了,我打算跟老祖宗说说,正式开始废除宝钞。”

朱云峰坐在了他们的八仙桌的长椅上,说道:“我打算大量收购白银,然后做合金银币,也就是一枚银币的重量为大明的一两白银重量,但成本会低很多,含银量可能也就70%左右,目前大明的经济水平以纸钞交易还是太先进了些,先通过铜币、银币进行基础交易,等经济更发达了点,我再在那边收购一家印刷厂,直接印防伪能力更好的纸钞。”

‘直接废除宝钞?’

朱元璋皱起眉头,他可不想直接废除。

因为宝钞非常好用。

没钱了就放肆印就完事了。

怎么舍得这么好的敛财工具呢?

不过说句实话,他现在也明白了通货膨胀的道理。

于是沉吟片刻,点点头道:“那就废除吧。”

“嗯,到时候我大量弄一些银币过来,大明这边就停止印宝钞,用银币把民间所有的宝钞换回来,或者通过交税的方式回收。”

朱云峰已经想好了对策。

朱元璋却是听得十分刺耳,说道:“用银币换宝钞?这不就是拿朝廷的金子换成银子,再送给百姓吗?朝廷不是要亏死?”

“老祖宗,你这就过分了啊。”

朱云峰早就知道自家这位祖宗什么德性,耐着性子道:“你是想让全天下百姓死啊,朝廷亏点也能现代补回来,现代金子和银子差价那么大,你从别的地方找补一样的,等有钱有粮了去别的国家抢嘛,或者做生意,从别的国家把金子搞回来,交易只要金子,大把的银子给你,你还要抢全天下老百姓这点钱吗?”

“不换,现在到处都打仗,朝廷也没钱。”

朱元璋死皮赖脸道。

“哇,你这人真是守财奴,直接废除宝钞,不给百姓兑换,宝钞一夜之间变成废纸,多少家庭要倾家荡产,这也太离谱了。”

朱云峰鄙夷道:“你这么搞,我可就要说大明笑话给你听了。”

“你说你的,我当耳旁风。”

朱元璋冷笑一声。

洪武年间,他大肆发放宝钞,极尽对民间搜刮。

宝钞可以用来交税,但只能抵70%,比如要纳一贯税,你交一贯宝钞,还得交300文铜钱才行。

另外就是旧宝钞换新宝钞,得加500文铜钱,再拿一贯旧钞换一贯新钞。

接着百姓可以拿金银铜找朝廷换宝钞,但等你拿宝钞找朝廷换金银铜的时候,朝廷说对不起,法律规定,宝钞不能换金银铜。

又为了逼迫百姓使用宝钞,禁民间“以物易物”,使得很多百姓被迫私底下交易,根本没有金钱流通。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印钞。没钱就狂印,以至于洪武年间通货膨胀严重。

刚开始的时候一贯宝钞能换一石米,到洪武中期,就是五贯钞换一石米,永乐年间变成十贯,仁宣之治的时候变成二十五贯。

40多年的时间,宝钞贬值了二十五倍。以大明这样级别的体量来说,已经是非常夸张的通货膨胀速度了。

而这一切的根源。

就在于老朱这管杀不管埋的宝钞政策。

只能说,人大历史学院张宏杰教授对朱元璋的评价是对的,他一辈子都是个农民,有着如农民出身的小地主阶级守财奴一般的思维。

他对他就藩的儿子们极尽赏赐,俸禄和工资远超朝廷官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数千倍之多。

而对朝廷官员则发放宝钞,任由那些宝钞大肆贬值,以至于官员生活困难,连基本的生存下去都成了问题。

可以说,明朝官场贪腐严重,老朱的货币政策至少得占三分之一的责任。

现在。

就是他再次发挥守财奴思维的时候。

“那我可就说了。”

朱云峰清了清嗓子,说道:“洪武年间,一个朝鲜使团参观南京的一处商业街,朝廷就预先教商贩们要怎样回答使团的提问。使团来后问一个老商贩每月收入多少,老商贩回答有三千贯;使团又问他有多少存款,他回答有十万贯钞;使团问:“你存了这么多钱准备干什么呢?”老商贩回答说:“我准备换一身衣服。””

“听明白了吗?十万贯钞才能换一身衣服!”

他看向朱元璋。

“不明白。”

朱元璋装傻。

“你们知道现在面包多少万马.额。”

朱云峰一滞,串台了,便马上改口道:“一石米多少宝钞了吗?五十万钞!那钱马车都装不下!你们这么滥发宝钞,让百姓水深火热,是要下地狱的!”

“哼。”

朱元璋扭头看远处风景,当没听见。

开玩笑,他存钱可是为了打仗和给儿子赏赐。

那么多儿子要赏呢。

就算朱云峰能从现代搞银子过来。

可他这些年发了数亿宝钞了,光洪武九年他给军队就发了5000多万。

要是全部回收的话,朝廷就得亏tm的数亿不止。

这笔钱他愿意出?

就算是下地狱也无所谓,大不了再杀出来,把阎王殿屠个干净。

反倒是朱标听得不好意思了,面红耳赤道:“那就按云峰你的意思吧,到时候用银币把宝钞都换回来。”

“标儿,你在说什么呢?”

朱元璋生气道:“你知道外面有多少宝钞吗?近十亿贯,那么多你收回来,朝廷要亏出去多少?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有多贵,为父为你和你那些弟兄攒点家底容易吗?”

“父亲!”

朱标双手摁在桌上,看向朱元璋道:“你说过的,若是我能处理了胡惟庸,之后就由我来制定政策!”

“哼!那你定去吧,我不管了,大明江山迟早要被你折腾死。”

朱元璋一甩袖,气呼呼地走了,嘴里还嘟囔着什么“老子攒点家底不容易,全让这逆子挥霍了”“成家之子,惜粪如金;败家之子,挥金如粪”之类的话。

朱云峰和朱标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相视一笑。

老头子一身缺点。

但有一点确实是没得说。

那就是重视亲情。

只要朱云峰和朱标联合在一起,老登也无计可施。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