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我,朱元璋,打钱!(1 / 2)
第105章 我,朱元璋,打钱!
如果站在皇城外的话,就会看到此刻金陵城皇宫当中,一束光芒直冲云霄。
有点像我的世界里,人物死掉之后留下的那根光柱。
宫中宦官、宫女、侍卫们都看到了这一奇景,一个个仰起脑袋,瞠目结舌地看着那恐怖的昼光。
太tm亮了。
“快,朱棣,快收了神通吧!”
大朱棣已经受不了了,眼睛都睁不开,只能用手挡在脸上。
小朱棣就把灯关上,洋洋得意道:“怎么样?”
“你干什么?”
大朱棣被晃得眼泪簌簌地流,气恼道:“我是你,你是我,你害我做什么?”
“哪里害你了,给你带好东西来了。”
“这也太亮了,差点没给我眼睛弄瞎,这是什么玩意儿?”
“我们那边用来照明的东西。”
“仙界也要灯?”
“那不然呢?别把仙界想得太玄乎,仙人也是人。”
小朱棣忽悠道:“虽然可以上天入地,但也需要借助法宝。”
大朱棣此时已经慢慢缓过劲来,揉了揉眼睛,把掉的眼泪擦干净,慢慢适应了黑暗才道:“你们不是有法力吗?”
“毛的法力,仙人是下不了凡的,下凡了也只能变成凡人。”
“那你们是怎么”
“只能通过特别的办法过来,这不父亲担心你这边国力还不强,被北元欺负,特意派我送东西来吗?”
小朱棣乐呵呵地说道。
大朱棣上下打量着那led灯,点点头道:“嗯,若是夜晚打仗的时候遇到北元骑兵,忽然打开这灯,我们必然大获全胜。”
咦?
包括小朱棣、朱云峰和季赫在内,都是睁大了眼睛。
对啊。
他们怎么没想到呢?
要是老朱带着这玩意儿出征,晚上打蒙古人,那不无敌了?
要知道蒙古人可没有城池,除了首都哈拉和林有夯土城墙以外,其余地方全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草场。
所以与蒙古人打仗,基本上就是野外战斗。
汉人擅长防守,白天就闭门不出,晚上就搞夜袭,这led灯对着蒙古人的方向射过去,包括人和马在内,估计都得被射瞎。
一时间小朱棣在朱云峰耳边嘀咕道:“你怎么不早把这东西拿出来?要是给父亲带过去”
朱云峰则低声道:“你tm还永乐大帝呢,你自己不也没意识到吗?”
“能一样吗?我这不还没去北平历练.”
“你们说什么呢?”
大朱棣一头雾水。
“没事,其实父亲让不是让我们带这个,而是让我们带别的东西。”
小朱棣招招手,示意他过来。
大朱棣一个人孤身而来,侍卫们都不允许踏入月华门,便跟着小朱棣到了地宫外。
打开led往下面一照,密密麻麻摆的无数塑料袋。
应朱云峰的要求,塑料袋全都是白色袋子,没有印厂家名字,唯独上面“种子”“尿素”等字样十分显眼。
“这是什么?”
大朱棣不解道。
“仙种,可曾听闻一亩一季能出九至十石粮?”
小朱棣得意道。
“九至十石粮?”
大朱棣惊掉了下巴。
他在北平可是屯过田的,自然知道种田的产量。
江浙地区最好的良田产出五至六石就已经是极限,而普通田地往往都是两三石。
一亩一季达九至十石,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不错。”
小朱棣说道:“就是九至十石!”
大朱棣连忙朝着地宫方向跪下,嘴里说道:“谢父皇恩典,谢父皇恩典。”
这个地宫跟洪武朝的地宫还不一样,由于朱元璋要求大朱棣修成神庙,因此下面有点类似于太庙的形式。
下面有个祭坛,供奉了朱元璋的画像,所以他向地宫下跪倒也合情合理。
叩谢老朱的恩典之后,小朱棣把他拉起来说道:“现在才六月,七月种晚稻倒也还来得及,你马上在秦淮河附近找三万亩田地,我这段时间帮你种。”
“好好好。”
大朱棣眉开眼笑道:“还是父亲心疼咱们。”
“别说我没帮你。”
小朱棣叉腰道:“这可是我求了父亲好久才帮你弄到的,以后这些好东西不一定能帮你搞到,特别是这增长粮食的仙肥,非常珍贵,那都是用来种炼丹药材的,普通稻种哪用得着这些。”
“你的意思是要仙肥才能长粮食?”
“种子也能长,但长得不多,不过倒也无妨,我可以教你怎么弄一些残次品肥料,虽然以后可能产不出九至十石,但六至七石还是没什么问题。”
“好好好,即便是只能产六至七石也很好了,大明若是每亩田都能这般产量,何患国家不能安宁?”
大朱棣连连点头。
朱云峰听了亦是十分赞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产力决定了一切。
你有吃不完的粮食,用不完的日用品,就算是在封建社会。
除非制度过于离谱,疯狂剥削到已经活不下去的地步,否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事情。
当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若制度上不合理,国家法律、政策、劳动分配等制度设计存在显著问题,那么生产力再高也无法让国家长久。
所以朱云峰才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方面提供现代物资,帮助大明提高生产力。另外一方面则必须要进行制度设计,来改变生产关系,适应匹配相应的生产力。
否则你生产力再提升,那养的也不是大明百姓,而是那些士绅、官僚以及其余既得利益者。
“太祖陛下说了,要重新为大明量身打造政治制度。”
朱云峰开口说道:“粮食产量的提升并不代表一切,粮食多了,有了更多的人去挖矿,金银铜充沛,民间财富就多了。但太祖曾经定的是原额税,每年固定只收3000万石粮食。如果不改变政策的话,如此庞大的财富不会流入国库,你猜猜会流入到谁的手里?”
大朱棣皱起眉头没有说话。
他最近其实也在考虑这个问题,那就是要不要做一些政策上的调整。
接手大明之后,他发现很多太祖时期的政策已经不适用。
比如卫所制,到如今逃跑的士兵非常多。
藩王制度也是个麻烦,他自己就是藩王造反,自然要防着点。
还有六部每天挤压了无数奏折让他一个人处理,刚开始还有点新鲜,到现在头都快炸了。
然而深思熟虑之后,大朱棣只能选择什么都不做,甚至比历史上的他还得保守,不敢像历史上那样做一些政策调整。
原因在于历史上的朱棣造反成功了,自己给自己树立正统,靠他个人权威便可以做一些变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