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晋城的刀(2 / 2)
司马子如冒出一句:“不是相州军刀第一吗?”
贺六浑笑道:“春秋战国的“阳阿古剑”就产自晋城。你去不去?”
去!众人大笑。
结果一大伙人就跟着贺六浑进城了,果不其然,这里到处都是铁匠铺。贺六浑找人一打听,这里有字号的有历史的铁器铺太多,都说自己最好。一路行来,就是看见一个个招牌到处飘扬。侯景等人忍不住进了几家看看,的确发现这里的兵器更锋利,更坚硬。看来的确是名不虚传。
贺六浑一直在看,在找。他发现一个不太起眼的地方,叫卓记铁器坊之后,就快步向前走去。一大伙人跟着就进来了,居然站不下。这是一个所有人都熟悉的小小冶铁坊,黑漆漆,乌溜溜,除了打铁的炉子和站着的几个人之外,就没有什么东西了。
贺六浑倒是非常礼貌说道:“在下怀朔贺六浑,请问几位师傅,卓大师可是哪位?”
其中一个黑乎乎的汉子说道:“这里都是姓卓的,不知道你找谁?”
“是怀朔段长将军介绍的,敢问?”原来段长认识的啊,贺六浑原来有任务。
“哦,那肯定是我父亲了,他已经打不动铁了。现在家里休息呢。”那个黑乎乎的汉子说道。
“段长将军交代,在下必须去拜访一次。可否请小师傅带个路?”贺六浑还是彬彬有礼。
“好吧,反正现在也没有什么生意。我就带你去一次。小六,你们几个继续吧。”黑乎乎的汉子随手拿了件褡裢,走出门来。
贺六浑一看,虽然黑,也是相貌堂堂的大汉,足足比自己还高半个头。要知道自己已经是接近一米八的人了。但是这个大汉看起来不凶,还比较和善。
跟着大汉,一路走去。贺六浑边走边问道:“敢问这位师傅大名?”
大汉很爽朗的笑道:“一个打铁的,还有什么大名,就叫我力帆吧。这位官爷见笑了。”
贺六浑继续说道:“段将军告诉我,卓师傅乃是大家,冶铁技术一流,兵器锻造乃是祖传手艺,为何现在看起来不是特别景气。”
卓力帆摇摇头叹气:“这是家父定的规矩啊。他说我们卓家的兵器必须是实打实的百炼钢,至少也要是七十二炼,才能出品。现在哪里还有人需要宝刀,都是“五炼”、“九炼”就可以了。相比而言,我们的价格贵,出品又慢,哪里还比得过那些量大价优的铁铺。我现在都担心关门了。“
贺六浑哦了一声。问道:“这炼是不是加热的次数?”
卓力帆奇道:“这位官爷也懂炼铁?您说的不错,就是加热的次数,炼了多少次火。父亲的要求连续烧锻百余次,至斤两不减为止。这个实在是太难了,总不可能把把都是宝刀。我们几个月才能出刀,哪里养得活一家人啊。”
贺六浑说道:“你父亲是对的,“百炼钢”,因为将块炼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使钢致密、均匀,减少杂质,制成的刀剑质量很高。前朝曹魏就有“百辟刀”五把,在《内诫令》中称它们为“百炼利器”。要知道这样的兵器到了战场之后,那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啊。一刀下去,斩金断玉,无坚不摧。普通的刀,看来几次对拼之后,就断折了。我们将军就是特别喜欢卓大师的刀,才特意叫我来晋城拜访的。”
卓力帆还是苦笑:“这位官爷有所不知。块炼铁的生产就慢,必须经过“冷化”,才能得到。再加上还要百次之多,这个是多么难。别人出十把刀,我不一定能出一把啊。”
难怪看起来这个铁匠铺那么消沉,本来还以为是家大店。看来任何生意,不一定都是质量,还要看销量。你是宝刀,销量毕竟有限,而且成本太高。所以每个店铺都有他自己的生存方式,假如是战争年代,估计卓记铁匠铺就不得了了。可是现在还是相对太平的时机,这个店铺又不改行,估计是比较难活了。
起点网站历史类:30万字以下25278本:3050万字979本;50100万字1030本;100200万字6本;200万字以上366本。
你看到这里我笑得半死,原来我已经超过了两万多人。现在开始跻身于前3000名。按照我现在写的字数,应该是已经跻身了前两千名,我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进入前500名。各位朋友给我加油。且不论故事的精彩程度,我先用字数来压垮一般人。
\t\t', '\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