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2 / 2)

加入书签

“有何不可?”

第36章端倪初露

自那一日开始,赵训每日都会来清薇的摊子上坐很久,而且一定会找她说话。

一开始说的都是些家常的话,哪道菜味道如何,今日有什么有趣的见闻,然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变成了点评清薇摊子上的诸位客人,然后变成点评过往的路人,最后竟隐隐有点评时政的意思了。

虽然一老一少,一男一女,但两人都有些惊讶的发现,他们在许多事情上的看法和见解,竟是出奇的一致!

于是不久之后,两人就成了忘年之交。

其实清薇一开始跟赵训说话的时候,心里也是有些保留的。毕竟她知道了对方的身份,自然就不可能口无遮拦什么都说。何况她是个女子,又是从宫中出来的,许多事情上都该有些避讳。

但后来说得越来越投契,彼此也都知道这些话只会在二人之间说,绝不会让其他人知道,也就没那么多顾虑了。

而对于赵训这个长辈的态度,也从一开始单纯的尊敬,变成了现在的敬佩,但同时又有种朋友间相处的自在,不会像是在长辈面前那般拘束。她也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朝臣来来去去,偏是他赵训位极人臣,却又从容身退,安享晚年。

清薇并不知道几百年后,会出现智商和情商两个名词。但她面对赵训的时候,也总会忍不住产生这样的感叹:单只论聪明和智计,赵训当然比绝大多数人厉害,但绝不是几百年才出一个的那种妖孽,也不过是和绝大多数聪明人一样的水平,但论远见卓识和待人接物上的能耐,他却不知超过这些人多少。

也许,这才是他屹立不倒这么多年的诀窍所在吧?

有时候,会做人比会做事更重要。

有这么一个爷爷在,清薇自然也早就猜到了,赵瑾之绝不会只是在自己面前表现出来的那样子,鲁直粗率,热心助人。

虽然两人的对话里一次也没有出现过这个人,但不知为何,清薇总会经常想到他,并将他跟赵训做对比。单从表面上看,两人简直没有半分相似之处,甚至看起来南辕北辙,但在某些时候,清薇又会感觉到某种微妙的相似。

这让她渐渐对赵瑾之这个人,产生了几分探究的兴致。

如果说清薇对赵训,只是从不理解到理解,并不怎么吃惊于他的智慧和见识,那么赵训对清薇认知的改变,就恰恰相反,他几乎每天都在推翻自己前一天做出的定论,现在心里除了“现在的女娃娃不得了”这句话,就没有别的想法了。

更多的则是兴奋,是那种终于找到一个能对话的同类的兴奋。

自家子孙不争气,很多话跟他们说也没意思。就是能跟自己说得上话的赵瑾之,一来回家的时候少,二来自己还得端着身份,某些不合适长辈身份说的话,也就必须要忍着。但在清薇面前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

赵训不知道自己已经有多久没这样畅快的跟人对话过了。

他有时候甚至会忘记,最初自己来这里的目的,只不过想看看自家大孙子到底看上的是个什么样的姑娘。现在他每天一大早就乐滋滋的出门,不到清薇收摊绝不走,就连赵家人都感觉他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不顾他是长辈,也是家长,所以没人敢开口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偶尔赵训想起自家大孙子,再想起赵瑾之忧心忡忡的说只怕将来压不住媳妇时,就忍不住想笑。这傻小子也不知道哪来的信心,这媳妇能不能娶回家还两说,竟还想什么压不压得住!

不过傻小子眼光倒是不错,倒要看看他怎么拿下这个媳妇。

这一刻,老爷子心里没有半点要帮孙子做助攻的意思,满满的都是幸灾乐祸和看热闹的悠闲。

虽然清薇跟赵训的关系远比当初的邱庭波更加亲近,但因为他是个孙子都已经三十岁的老头子,看在所有人眼里都是长辈,大家就算看见,也无非感慨清薇的缘法,没人会生出不正当的念头。

碧月倒是好奇了一阵子,但跟着清薇来了两天,见两人的话题老是围绕着做菜,就兴致缺缺了。加上进了腊月,她的生意也要开张,忙碌得很,消息回过去之后,宫中也没有要求她继续盯着,便将此事抛开了。

这天一老一少正在试验一道新菜谱。说是新菜,但那只是针对清薇没做过来说的,实际上,菜谱是老爷子在某本古籍上找到的。其中所写的几样食材,两人都没听过,只能根据称呼和介绍来猜测,选择现有的食材来进行替代。也就是因此,所以才需要进行反复的尝试。

不过做了好几次,总达不到书上所说的那种色香味,两人都有些失望。

赵训安慰清薇道,“你做得已经不错了。或许那只是书上所用的夸张手法,实际上做出来,也就跟这的差不多。”他说着又尝了一口新出锅的菜,不去看书的话,清薇这份手艺已属难得。

清薇摇头,“不如就是不如,我难道连这也不能承认?若按您老的说法,还不如说是那时的饮食还没发展到如今这般多样,当时的人没见过多少世面,普通食物也能夸成此物只应天上有。”她说到这里,自己也撑不住笑了起来。

赵训道,“也不无这种可能。古人的东西,也未必就一定是好的,不必囿于其中,一味的崇尚古人。”

然后话题就转到时下崇古的风气上去了。

原来从治文年间开始,士林风气便逐渐偏向典雅华丽。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盛世气象,但也有一部分人觉得是空缀辞藻,并没有什么意义。于是以平城尚庸为首的文士们,就开始提倡崇简崇古。因为其中有几位颇有文名的士子,又加上朝中有几位高官欣赏他们的文章和风格,因此倒是弄得声势颇大,一时风头无俩。

很显然,赵老爷子对此不以为然。

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这是他的理念。一朝一代,在赵训看来,其实也跟一个人差不多。最开始的时候,还是个幼童,这时候最关心的问题乃是温饱,只要吃饱了,其他的就都好说。然后渐渐长大,才开始学会了玩耍游戏,追求趣味。而到了少年时期,就有爱美的需求了。

现在的大魏,在他眼中,便如十四五岁少年少女,想要让他们不爱美,可能吗?

当然可能也有方正的长辈们觉得他们的喜好过分靡艳,但这又未尝不是另一种美,不喜欢或是不欣赏,却不能阻止它的出现和存在。现实中这种长辈会被称作老顽固,换到国家大事上也是一样的。

文学的发展,亦遵循此道,每一种风格出现都有他的道理,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逆势而行,崇尚古典和简洁?

不过清薇觉得他这种想法本身就有些偏激。既然华丽雍容是一种姿态,那么也当允许朴素简淡的存在,任何时代,都可能有人觉得前者更美,有人觉得后者天然。兼容并蓄,方是长久之道。

“你这话倒也不算错,我只怕他们矫枉过正。”赵训说着,叹了一口气。

文人和士林所代表的风向,影响并不只在文学上,而是能够间接乃至直接影响到朝政的。因为这些人中,很有一部分就是朝廷官员,即便不是,也是整个大魏都有名望的大儒,他们的话会有人听,甚至某些时候,还能够左右人心向背。

若是这种崇古的风气扩散到朝堂上,不免又要去琢磨所谓的祖宗规矩,将大半人力物力,用来讨论这种实际上用处不大的东西,徒增烦扰。而且,所谓的遵循古法,对于跃跃欲试亟待改革的新帝来说,也未必是好事。

如此一来,便势必会出现矛盾,届时朝堂上多半又会分成两派,陷入纷争。

从古至今,但凡朝廷上出现党争,结局如何自不必多言。今日你上场明日我上场,一开始或许还想着自己的为政理念,想上位之后为百姓做些实事,但往往斗到后来,对不对好不好已经不重要,能够打击敌人才是最重要道如此本末倒置,非国家社稷之福。

远的不提,就是赵训自己看过的也不少。他这些担忧,自然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清薇闻言,不由笑道,“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不是为这一样,就是为那一样,从古至今皆是如此,就是想管,也管不住的。不过话说回来,我原以为老爷子远离朝堂,早已心如止水,如今看来,还是关心得很。”

其实这也不是今日才看出来,毕竟从之前对各种客人和官员的评价之中,清薇就能看出,赵训对现在的朝廷了解颇深,许多人都能叫得出名字,甚至重要人物的生平他都能记得。不愧是宦海沉浮数十年的老臣。

赵训道,“不过是为了那些不成器的子孙罢了。”说着摇摇头,“若哪一日我不在了,也不知这个家到底还有没有人能撑得起来。”

一边说,一边用眼睛去看清薇。

\t\t', '\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