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 昭文书院(1 / 2)

加入书签

('看着母亲种种庆祝举动,沈忆宸心中很是感触,这些年不止自己被看轻,母亲同样遭受到太多委屈。

只是为了不给自己压力,母亲沈氏从来都没有表现出来过,今日也算是一种释放。

在家休息了一日后,沈忆宸就来到了成国公府家塾,虽然他估摸着自己中案首的消息,先生李庭修应该已经知道了。

但是沈忆宸还是想要亲口告诉他,如若不是遇到了李庭修这种老师,自己大概也没有中案首的可能性。

因为县考放假缘故,外院家塾并无学童上学,所以沈忆宸直奔书房,不出意外的话先生肯定是在那里。

果不其然,当沈忆宸来到书房,看见李庭修手中拿着一本书,正坐在书桌面前品读。

见到沈忆宸出现在门口,李庭修并没有情绪多激动,只是淡淡说了句:“这次县试考的不错,取中为案首了。”

其实并不是李庭修不激动,而是昨日得知后,已经激动过了。再说在自己学生面前,还是需要保持一点师道尊严,同时也不能让沈忆宸太飘,毕竟县案首仅仅是第一步罢了。

“是的,不负先生所教。”

“县试只是开始,四月还有府试,你切记不可松懈。”

“学生明白。”

这不用李庭修嘱咐,沈忆宸也清楚县试只是第一关罢了,连个童生都还没考上。

所以从始至终,他对于这个县案首身份并不得意。

夸赞嘱咐了几句之后,李庭修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说道:“对了忆宸,你取中案首的消息,还没有告知林业师吧?”

“是的先生,我打算等会就去。”

今日沈忆宸肯定要两名老师都报喜一遍,不过凭心而论,他对于塾师李庭修的感情,还是要更深厚一些,哪怕林震对于自己未来仕途上的帮助要大。

所以沈忆宸首先来到了成国公府外院家塾,再去林震那里报喜。

“那现在时日也不算早,你就先过去吧。”

李庭修开口催促了一句。

沈忆宸能首先想到自己,不忘蒙师之恩,这点李庭修很欣慰。

不过社会很现实,站在明代的立场上,就是座师要大于业师,最终大于蒙师。

林震并不是什么斤斤计较之人,收沈忆宸为弟子更没有在乎利益纠缠。但越是如此,越能显得这份师恩的珍贵性,沈忆宸理应重视。

“嗯,那学生告辞。”

沈忆宸很清楚李庭修的意思,所以也没有矫情客套之类的,行礼之后就转身离开。

看着沈忆宸离去的背影,李庭修脸上不由浮现出一抹笑容。昔日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如今隐约要蜕变为麒麟子了。

沈忆宸叫了辆马车,来到了业师林震居住的院落,不过却扑了个空,林震并没有在家,而是在昭文书院讲学。

拜师林震几个月来,沈忆宸一直都是来到院落请教求学,从来都没有去过什么昭文书院。一是因为路途较远,书院大多都是修建在清静之地。

另外一点就在于,林震之前没有公开过自己身份,这么贸然以弟子名义去拜访,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妥。

但是这一次,沈忆宸就是不去,也得去了。原因很简单,已经拜访了李庭修,如若不及时报喜林震,耽搁一日传了出去,会引发极大的非议。

古代讲究一个天地君亲师,“三师”身份,哪一个礼数不到位都不行。所以沈忆宸立刻叫上马车调头,前往处于南京紫金山的昭文书院。

昭文书院目前是应天府最大的民办书院,始建于元朝,不过终元一朝,整个书院发展基本陷于停滞状态。

原因在于元朝统治者担心底层汉人造反,文化教育事业管控非常严格。表面在官方宣传上,对于民间开设书院大力倡导,实际每个书院都有朝廷委派的官员坐镇,讲学内容都被固定死了。

到了明朝初年,对于讲学内容的限制放开,不过昭文书院依旧没得到振兴。

但这次原因与元朝完全不同,纯粹是朝廷非常重视科举制度,大力发展了官学教育,才导致民办书院没人愿意去。

这点就类似于后世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区别,除非是所顶级私立学校,教师资源逆天的那种。否则同等竞争力之下,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公立学校,怎么说学费也要便宜许多。

后来到了明宪宗的成化年间,由于科举腐败,官学也日渐垮了,于是一大批士大夫站了出来,兴复或者创建书院。

所以后世比较闻名的明代书院,比如崇正书院、阳明书院、东林书院等等,基本上都是创建于明朝中后期。

来到昭文书院山门,沈忆宸向门房通报了来意,经历过冬至诗会的宣传后,现在他状元公弟子身份,已经算得上“人尽皆知”了。

核实完身份,门房就告知了林震所在讲堂的位置,沈忆宸独自沿着有些曲折的石梯,一步步来到了书院的大门口。

昭文书院大门相比较南京城内那些公侯府邸,显得十分朴素无华。除了高悬梁上的“昭文书院”四个大字外,就别无他物,连基本的门联都没有。

沈忆宸抬腿跨过门槛,迎面而来的是朗朗读书声,这里聚集了应天府最为优秀的学子,文风之盛自然毋需多言,与成国公府外院家塾,时常一片嬉戏打闹之声,真是形成了鲜明对比。

沿着木制长廊,沈忆宸来到了门房所告知的“明学堂”,林震此时正站在讲台之上给学子们授课,讲学内容正是关于《尚书》的经义诠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