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那时乡俗(2 / 2)
4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的乡间里,很多家里有儿子打算要定亲的父母,不管你平时在村里口碑如何,人缘怎样,普遍都会对“打听媒”这件事比较担心。
因为一旦儿子要准备订亲,到了那女方父母来打听媒时,万一正好打问到了一个与自己关系不睦的人,让人给说了坏话,那么,自己儿子的亲事恐怕也就算被人一脚给踢了锅!
毕竟处在这当口上的女方父母,他们几乎都有相同的一个特点:光听好不挺孬;听到了一句坏话,也许就会让他们断然拒婚。
没有哪个父母在听到坏话之后,还会乐颠颠地同意女儿去跟人家定亲!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打听媒的打问到的人,即使跟自己并无过节,那人也实在是无心使坏,但万一那个人不会说话,或者是个连好话都说不好的主,你想那又会有啥样的结果呢?
也许他无心无意之间的一句话也能给坏了事,但他那里却还像做着梦尿了床一样,闯了祸还自不觉!
甚至,还会有一种极端的情况是:哪怕是被打问到的人由于想避嫌,少来招惹是非,干脆就对打听媒的来个懒得开口,不予置评,或者只说一句“不清楚”——这样一来,有时指不定也会让那女方的父母胡思乱想,产生误解,觉得:你们一个村里住着还会不清楚吗?哄谁呢?莫不是那男方家里有啥事不好说出口,你这是怕说出来得罪人,所以才说个不清楚······
由此可见,在女方父母打听媒的时候,能碰上个啥样的人物打问,这对亲事的成败颇为关键。甚至直接就会影响到一对青年男女的一生!
正因为是这样的一种情形,所以在当年的乡间,也就不免会有下面这两种情形时有出现——
儿子要面临定亲的父母,为了能促成儿子的亲事,他们会估摸着女方要来打听媒的时候,特意请求跟自己”一个鼻孔出气“的亲近人等,去到村头蹲点守候,就等着女方父母前来“入瓮”。
与此类同,那种起心不良、想给人家戳媒使坏的人,也会如法炮制。
但是,这两种情况的性质却是迥然不同的;要打个比方来说的话,那前面的这种情况,就像是车子上坡时找人给帮忙拉上一把。
而后面的这一种则是恰如给人家扯后腿——就盼着车子上不去坡他才称心如意·····
对三奎的这事来说,或许该当事情能够办得顺利而圆满,这不嘛,当玉淑的父亲来到村里打听媒时,碰见的非是别人,恰好正是前文我们老早就提及过的、三奎他们本族近支当中那个他们兄弟多有敬重、且为人又正直的七爷爷。
看那七爷爷,他一当得知玉淑父亲的来意,倒也直言不讳,话说得也够实在。他对那跟自己有一面之识的玉淑父亲开口说:
“既然你信得着我,找我来问这事,那咱们明眼人不说瞎话,我就这么跟你说:人家肯定是正经人家。孩子更没啥说的。就是眼前家庭紧巴点。不过,老话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三上三下。人活这一辈子,谁能把谁一眼就看到骨头里?谁又能一把棘子撸到底呢?再说,家有万担粮,不如嫁个好儿郎。你要信了我的,这门亲事保证错不了!”
5
亲事决定下来之后,接下来,玉淑家这头就该斟酌前去三奎家参加定亲的人选了。
在当时,这可是每个姑娘要定亲以前,父母都需认真来掂量一番的事情。
因为在这人们普遍生活困难的当下,谁能有机会去坐席吃上一顿“十大碗”,能享受抽上一支“大前门”香烟的感觉,这不光是给缺少油水的肚子过个年,以及给常年只抽那辣刺刺旱烟袋的爷们过把瘾的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本人在近亲家族当中的地位与荣誉的大事。
眼下,人们的生活困难是不假,可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拥有这种荣誉,人们那还是相当在意与重视的。
而这种荣誉的拥有,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或许会觉得有那么几分无所谓。但这在当年,拥有一次这样的经历,那是足可以让你津津乐道上好一阵子的!
由此可见,参加定亲的人员的酌定,确实是一件需要慎重对待的事情。要是一个考虑不周,指不定无意间就把哪一个给得罪了。
6
至于当年的那所谓“十大碗”,当真要说起来,其实也不过就是头四碗还有点吃头——“头肘二飞三扑拉四丸子”;这指的是头一碗是猪肘子,第二碗是鸡,第三碗是鱼,第四碗是肉丸子。
剩下的那六个碗也就没啥大意思了,因为在这其中,就连咸菜都算是一碗。
另外,说到那时候的“大前门”香烟,那可不是一般人平常随便就能品尝到一口的。除非是在这些定亲结婚之类的红公事上。
尽管那种香烟,在当时买一盒还不足一块钱,但那一盒烟钱却是一个劳动力好几天才能挣到的,平时谁能舍得花这份钱呢?
也实在是没有这个钱来花!
那时候,曾经真实地发生过一个“大前门香烟断了火”的趣事。
说的是一个男子去坐席时,别人给了他一支大前门香烟,他舍不得一次抽完,便在抽了几口之后,把火偷偷掐灭,将烟揣进兜里去,想过后慢慢品尝。
哪知这被旁边陪的人看见了,便问他咋了,并且还想给他重新把烟点起来。而他当时不好意思实话实说,便谎称什么:
“没想到这大前门烟也能断了火。就先算了吧,等一会我再抽。”
\t\t', '\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