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师出有名,才能让人信服(2 / 2)

加入书签

“那说说,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那就是捉贼捉赃,摆事实拿依据,要把确凿证据搞出来,当着他们的面给他们看,才能让人相信。”

朱云峰说道:“比如搞胡惟庸,胡惟庸的罪证搜集好,把罪证摆在百官和百姓面前,让人心服口服,这样就不会丢掉朝廷的公信力。反而如果给他捏造罪名,然后以捏造的罪名大肆牵连,那么官员和百姓对朝廷的信赖程度就会大幅度降低。”

“嗯。”

朱标微微点头,他觉得很有道理。

“公信力这个东西听起来很虚,但其实它非常重要。商鞅变法,先是城门立柱,让秦国百姓相信他是信守承诺的人,才能把制度推广下去。”

朱云峰看了眼朱元璋道:“不提大明朝廷后来因为丧失人心,丧失公信力而被大家抛弃,单说一个后续推广稻种,百姓几千年已经习惯了这样种植方式,忽然要他们搞新的方式,相信很多百姓都不敢尝试。因为万一失败了,他们可就要倾家荡产,甚至饥饿而死。但如果大明朝廷的公信力在,并且给出承诺,产粮不达标会补贴百姓的话,那么大家就会踊跃参加!”

嗯?

朱元璋眯起眼睛,这小子在点自己呢。

“那敢怒不敢言呢?”

朱标又问。

~~

“就是刚才说的啊,捏造罪名,直接开杀。”

朱云峰双手一摊道:“只杀首恶的话,还是能极大降低影响力,但对公信力有一定影响,只是不像历史上那样杀十几万人,导致南京人口少了一半那样恶劣而已。”

“父亲,云峰言之有理啊。”

朱标马上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眯着眼睛看向朱云峰道:“嗯,此事我会考虑。”

“其实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朱云峰笑道。

“什么方法?”

朱标好奇。

“这件事直接让太伯爷亲自操办!”

朱云峰看向朱标。

“我?”

朱标愕然。

自己来操办一场屠杀?

“是的。”

朱云峰点点头:“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胡惟庸案的本质其实不是杀贪官污吏,而是老祖宗想搞掉丞相,加强皇权对不对。”

“.”

朱标沉吟没有说话。

朱元璋也没有说话,基本就是默认。

因为在胡惟庸案当中所有的官员其实都不是以贪腐处死,而是以造反为名。

胡惟庸能不能造反朱元璋还不知道吗?

但只有这个罪名才能牵连这么广,能杀十多万人的地步,震慑天下人,让百官颤栗。

甚至十多年后的洪武二十四年还能继续杀。

因而本质上就是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所为,跟查贪腐没什么关系。

“加强皇权,牵连那么广做什么呢?没有什么意义,下面那十几万人难道都会和老祖宗争权吗?不现实的。”

朱云峰指出问题根本所在道:“实际上跟老祖宗争权的就是中书省,所有奏折都会先报到中书省,由左右丞相审批,而胡惟庸把持了中书省,经常自己擅自做主,没有把事情报告到老祖宗那,这才是老祖宗忌惮的根本原因,那么搞掉胡惟庸以及他那一党成员就行了。”

“甚至他那一党成员都不一定要都弄死,因为这群人就是群墙头草,跟着胡惟庸只是因为胡惟庸有权势而已,胡惟庸一倒台,他们马上就会跪倒在老祖宗面前。”

他耸耸肩道:“说真的,胡惟庸和蓝玉肯定死不足惜,俩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直接捏造罪名就有点离谱了,得拿出确凿的证据才行。”

“简单来说,就是要给他们一个公平。不能给他们捏造罪名胡乱定罪,而应该讲事实,拿出依据来,让人心服口服。”

“太伯爷出马的话,他作为太子,百官信服,在军队当中也有拥趸,品德也被人信赖。”

“只要他查出证据,摆在事实依据,那么天下人就会相信胡惟庸真的死不足惜,没有人会因此而对朝廷的公信力产生质疑,就能把影响降到最低!”

说到最后,朱云峰目光看向朱标。

朱标太完美了。

完美到百官、军队乃至百姓都服他。

所以他出马,除非故意包庇,否则应该能拿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

“哼!”

然而沉默许久的朱元璋忽然冷哼一声,说道:“你懂什么?那些党羽必要除之。”

朱云峰想了想道:“是因为察举制吧。”

朱元璋惊讶道:“你知道?”

“嗯,那肯定的,这段时间我可是没事就泡在逼乎,天天查资料。”

朱云峰嘴角一咧,得意不已。

虽然他对大明的历史储备知识不够,但架不住逼乎人才多啊。

有需要就去查,自然能查出关键。

朱元璋之所以要处理胡惟庸,是为了加强皇权。

但胡惟庸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利益集团,一大帮子官员跟着他混,那自然得清除干净。

其中根源还在明初察举制上。

明初朱元璋就恢复了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但科举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选拔出来的人能力非常差。

为此朱元璋不得已学汉代搞察举制,让官员举荐有能力的人出来做官。

而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这些人,就不断举荐党羽。

他们举荐自己的好友当官,好友再举荐好友,势必让朝堂上全是他们的人,以至于朝政被把持,让朱元璋生出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

可以说,受到明初察举制的影响,这些人在朝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察举利益集团。

杀胡惟庸,就得杀一群人!

因此朱元璋才大肆搞株连屠戮,就是为了消除整个胡惟庸党羽的影响力。

“那你倒是说说,这群人该不该杀。”

朱元璋目露凶光,倒不是对朱云峰,而是对那些官员。

“其实杀不杀还是取决于我刚才说的两个局面。”

朱云峰双手一摊道:“想蛮干就杀呗,不想蛮干,想保持朝廷的公信力,就查。有罪杀,无罪放,当官的任上没有作为就罢黜,公平一点,上下就一定会信服。如果查出胡惟庸一党全是贪官污吏,只要证据摆出来,全杀了也没有人会说什么。所以我一直强调的不是这些人该不该杀,而是该杀的要怎么杀,不该杀的不能杀。甚至说句难听点的话,老祖宗其实你本末倒置了。”

“本末倒置?”

朱元璋皱眉道:“什么意思?”

“很简单,你是为了加深皇权而加深皇权,导致人心散了。”

朱云峰说道:“最巧妙的方式其实是打着别的旗号加深皇权,比如查贪腐,或者罢黜无能官员,找理由一定要合情合理,而不是捏造罪名。”

各种史料其实都已经证明胡惟庸没有能力造反,因此本质上来说,造反就是朱元璋给他按上的罪名。

这就意味着朱元璋动手的话,管你是不是清官贪官,有能力还是没有能力,只要是胡惟庸一党举荐上来的,那就一律给你按上造反的罪名牵连诛杀。

不止是官员本人,还有家属,乃至亲密过往的朋友,甚至是邻居。

一套组合拳下来,先杀个十几万人再说。

但这样做还是会回到朱云峰最早说的那个问题,那就是这么大肆搞株连,损害的是大明朝廷的公信力。

胡惟庸造反了没有,他们自己造反了没有,他们难道还不知道吗?

别人一看你大明这样对待我们。

我是个清官,或者我只是个普通百姓,只是与那些人认识,我就得死,还给我捏造了造反的罪名,那我凭什么要为大明奉献?

如此一来,大明归属感流失,最终的结果就是人心皆散。

而朱云峰的意思很简单。

想达成你加强皇权的目的不难,关键在于你想不想保持大明的公信力,想不想让官员和百姓依旧保留归属感。

不想保留就跟历史上那样,按个造反的罪名就开始大开杀戒,让世人胆寒和心寒。

想保留就得正大光明一点,讲事实讲道理一点。

难道胡惟庸一党人人都是该杀的贪官污吏,他们的家属乃至朋友邻居也都是坏人?

不现实的事情。

所以就实事求是,讲点公平。

查到是贪官污吏,杀,没毛病。

查到是碌碌无为的庸官,不贪污也没干坏事,那就罢黜。

查到是有作为的好官,那即便是胡惟庸一党举荐,也应该奖励,甚至升官夸赞。

这样一来,上下都信服,堵上所有人的嘴。

毕竟杀贪官污吏是没错的。

处理那些以权谋私,嚣张跋扈的官员也是没错的。

证据也有。

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顺便加深了一下皇权而已。

而朱元璋本末倒置的就是这一点。

为了加强皇权而大开杀戒,以至于归属感和公信力降低。

却不知道做事巧妙一点,能达成自己目的的同时,也能够让事情合情合理,外人挑不出毛病。

这其实跟项羽分封诸侯一个道理。

大家都觉得项羽分封不公平,可又忌惮项羽的实力,不敢与他翻脸。

此时刘邦站出来指责项羽杀死义帝熊心,联合诸侯讨伐项羽。

实际上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消灭项羽,但当然不可能把这个真实意图暴露出来。

因而用这个借口就能让大家站在道德高地上开展联合讨伐的行动。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也是如此。

师出有名、大义名分,听起来很虚。

但即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在讲究这个,就在于它有的时候能发挥巨大作用。

朱元璋捏造造反的罪名搞屠杀,那百姓和官员肯定不服。

可如果以反贪腐,或者找到这些官员的罪证杀人,那大家就只能心服口服,这才是最基本的逻辑!

而若是朱标来操刀,以他本人在朝野的威望,那就更加不会引起别人的惶恐。

所以师出有名,非常重要!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