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大明的问题在于内斗(1 / 2)

加入书签

第103章 大明的问题在于内斗

接下来的几日,朱云峰找厂家定了几台水力发电机组,又定了不少电动机和新的冲压机、车床之类。

之前不定,不是说没钱,而是必须要有正当的理由。

工厂没有,有工业电的情况下,再忽然买一台水力发电机过来,本身就容易惹人怀疑。

现在不一样。

朱云峰下半年又要开设几个加工厂,地址在蓝沙镇到吉祥镇之间的山沟里。

深山老林加上本地电站老旧,经常要检修,自己买一台水力发电机,利用当地山里的水资源发电也合情合理。

最主要的是在尚峰山南面刚好有条河,原来就有个水电站,叫铜山坝水电站,是70年代设计建造,但前些年遭遇特大山洪导致发电机损坏,最终拆除。

这意味着他们当地是有建造水电站的基础,工厂用电规模非常大,在有造水电站的基础以及有这方面需求的情况下,自然不会让人怀疑。

数日功夫,朱标发布的新政迅速席卷江浙地区,在减免赋税政策下,江浙百姓一时间欣喜若狂,民间开始纷纷称赞太子仁德。

而就在新政发酵的时候,朱云峰找的一些历史系教授,也都已经把他们的设计方案交了过来。

六月十八日。

这天朱云峰在自己家中,他刚才在网上搜了一下,找那种无线电台。

之前他对这玩意儿不是很懂,最近在网上查阅穿越资料,有人说可以手搓无线电台,这才想起来还有这种玩意儿。

搜了一下,发现这种东西网上还真就能买到。

一万多可以买到短波电台,覆盖距离超过一千公里,除此之外还有那种20公里以上的短程车载电台,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

如果要想增加通信范围的话,再几千块钱买个中转站,这样覆盖距离就可以超过一百公里。

朱云峰对这种东西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没有信号基站的情况下,这种无线电台放在古代到底有没有用处。

但并不妨碍他下单购买,反正有钱就先买了再说。

在网上下了一堆单,光各种电台、对讲机之类的东西就买了十多万。

只是短波电台就只能通过收音机来沟通。

也就是两个电台在超远距离情况下,各自发送指令,通过收音机接收,电台发送的形式,不能直接通过对讲机交流。

因为短波电台对讲机属于管制品,需要无线电台执照才可以买到。

不过这应该足够了。

如果在皇宫里装一个电台,一个中转站,再把一些对讲机放在军营里,那么朱标如果想集结军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而再在皇宫装个短波电台,朱元璋打仗的时候再带一个,双方就能通过收音机来千里传音。

‘要是老朱在打仗的时候,两边已经摆好阵型,我在皇宫给让他那边的刀盾手阵地向左移十米,那就有意思了。’

下完单后,朱云峰心里乐滋滋地想着。

“在干嘛呢?”

正在这个时候,朱棣伸着懒腰从房间里走出来。

此时已经是下午,他才刚睡醒。

而隔壁季赫的房间还在鼾声如雷,震得整个房间都像是在抖动。

昨晚上他们搞到今天早上,运了几十吨各种物资过去。

包括行军干粮、手电筒、药品、绷带之类。

这些东西可不好弄,手电筒还好,主要是行军干粮和药品,买太多引人注目,只能慢慢买。

看他出来,朱云峰一边打开qq,一边随口说道:“刚下单买点无线电台。”

qq打开后,立即就有不少邮件发过来。

“那是干嘛的?”

朱棣不解。

这方面知识朱云峰都不知道,更别说他了。

“可以进行远程通信。”

“跟手机一样?”

“想多了,最多就是交流,想跟手机一样得有通信基站。”

“能建基站吗?”

“想得美。”

朱云峰白了他一眼,随即眼睛一亮道:“老四,你有活干了。”

“什么东西哦?”

朱棣凑了过来。

就看到朱云峰的邮箱里已经有七八封邮件。

点开第一封,这是认证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孙副教授的回信。

打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有各种制度设计和改良。

孙副教授认为,明初时期,朱元璋设计的政治制度其实已经算是相当完善。

但完善不代表完美。

也就是在他与朱棣时期,设计的失败的三权平衡政策,导致后面大明处于严重的内斗内耗之中。

最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兼并了相权,从而让百官成为摆设。

不是事实上的摆设,而是只听从命令的执行者。

所有的命令和决策都由他一个人解决,百官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解决问题。

这样不是不行,但需要的是一个绝对英明,且精力充沛的君主。

朱元璋能够做到,不代表他的继任者能够做到。

事实上大明到了第二代就出了严重问题,如果不是朱元璋早期做了分封制度,让儿子在边境统兵的话,恐怕大明只有两个结局。

一是朱允炆乱折腾,以至内乱四起,大明二世而亡。

二是朱允炆的权力全被文官集团分走,朱允炆成为事实上的文官集团傀儡。

而到了朱棣时期,朱棣没有他父亲那样的精力,就只能启用内阁,内阁有参政的权力,成为了相权的替代品。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引入与之抗衡的集团,于是宦官集团和以锦衣卫、东厂为代表的特务集团迅速壮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皇帝与相权斗争的结果。

自此内斗激烈程度也逐步上升。

宦官集团和锦衣卫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皇帝从台前隐于幕后,让文官集团与宦官和锦衣卫做对抗。

双方展开拉锯。

皇权强大的时候杀百官如屠猪狗。

相权强大的时候,百官能在殿上锤杀锦衣卫指挥使和宦官首领。

这都来源于从明初一直延伸到明末的皇权与相权斗争。

而朱元璋和朱棣早期大肆杀戮文官集团,又加剧了文官集团对皇权的不信任,从而就算是被挺杖打死也要争权。

所以如果要想在明初进行一套制度设计的话,就必须解决这样的内斗问题。

孙副教授的想法很简单,可以学宋朝。

让文官集团内斗。宋代的文官集团远没有明代的文官集团团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